隨著近年來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一方面,農作物秸稈產量迅猛增加,另一方面,農村居民生產、生活中的飼料結構、肥料結構、燃料結構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導致農業主產區農作物秸稈大量過剩,并且過剩現象呈現出日益嚴重的態勢。在這種背景下,每年夏、秋收季節農民就地焚燒秸稈的環境污染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農作物秸稈利用問題,特別是對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采取了一系列技術、經濟、政策等方面的措施給予大力扶持與推動。
實事求是而言,在禁止秸稈焚燒方面還存在一定的誤區,其出發點也僅僅考慮了秸稈焚燒的環境影響,甚少從生態、資源角度來認識農作物秸稈。
農作物秸稈是經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蘊藏了相應的能量,秸稈焚燒,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從農田生態系統角度來看,為秸稈綜合利用找出路解決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與焚燒問題,最根本的途徑是為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找到有效的出路,并有相應的技術做支撐以及配套政策為其提供保障。農作物秸稈資源的利用,關乎到整個農田生態系統中土壤肥力、水土保持、環境安全以及再生資源有效利用等可持續發展問題。作為農田生態系統的分解者,一旦秸稈被焚燒,土壤微生物群體就失去了食物,至此農田生態系統的循環就停止了,農田生態系統的生態循環規律就被打破,從而影響了農田生態系統循環型產業體系的可持續發展。
抓好糧食主產省是關鍵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資料,各種農作物秸稈系數(K值)為:玉米2.5、小麥和水稻1.3、大豆2.5、薯類0.25。利用每一個作物品種的秸稈系數和它的糧食產量之積等于它的秸稈量。由此計算得到,2014年我國農作物產生的秸稈量達10.21億噸。由于沒有涵蓋蔬菜等其他作物的秸稈量,實際的秸稈產生量遠遠高于10.21億噸。
有關研究表明,目前我國農作物秸稈利用率達到69%,由此計算可得,在10.21億噸農作物秸稈中,只有7.04億噸秸稈得到利用,仍有3.16億噸秸稈沒有得到利用。從我國農作物秸稈利用領域來看,基本上是作為飼料、燃料、肥料以及食用菌基料等。
2015年,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環境保護部聯合發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工作的通知》,提出力爭到2020年,實現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5%以上。即使如此,與日本、美國相比,秸稈利用率還相對較低。
農作物秸稈產量與糧食生產緊密聯系到一起,因此糧食主產省無疑是農作秸稈產生大省??锼憬Y果表明,黑龍江、遼寧、吉林、安徽、河北、內蒙古、江西、山東、河南、江蘇、湖南、湖北、四川等13個糧食主產省農作物秸稈產生量較大,它們農作物秸稈產生量達到8.49億噸,占全國農作物秸稈產量的83.21%。抓好糧食主產省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就抓住了農作物秸稈問題的關鍵。
秸稈焚燒的嚴重危害
農作物秸稈焚燒不僅僅是生物質資源的浪費,還會帶來嚴重的大氣污染,影響居民身體健康,更為嚴重的是對農田生態系統自身規律的破壞,應全面認識農作物秸稈焚燒帶來的一系列危害。
從直觀來講,秸稈焚燒的危害直接表現為大氣污染,以及由此帶來的對居民身體健康的影響。農作物秸稈焚燒形成的煙霧,還會造成空氣能見度下降,可見范圍降低,直接影響民航、鐵路、高速公路的正常運營,容易引發交通事故,影響人身安全。
秸稈焚燒還會危害居民身體健康。農作物秸稈中含有氮、磷、鉀、碳氫元素及有機硫等元素,特別是剛收割的秸稈尚未干透,經不完全燃燒會產生大量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碳氫化合物及煙塵、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在陽光作用下還可能產生二次污染物臭氧等,將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3項污染指數快速達到高峰值。當可吸入顆粒物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對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含有黏膜的部分刺激較大,輕則造成咳嗽、胸悶、流淚,嚴重時可能導致支氣管炎。
秸稈焚燒影響農田土壤肥力。農作物生長過程中,從土壤中吸收大量的養分,但秸稈焚燒將會使得其中所含的氮、硫等元素大部分轉化為揮發性物質或顆粒進入大氣,導致土壤中營養元素的損失,從而導致土壤肥力的下降。有關研究表明,每焚燒一次秸稈就會使土壤有機質下降0.2~0.3個百分點。同時,秸稈焚燒也會破壞土壤結構,改變土壤的物理性狀,進而加重土壤板結,破壞了農田地力。如果持續下去,農田生態系統的質量將會持續下降,最終導致農產品生產能力的降低。
秸稈焚燒影響農田土壤墑情。有研究結果表明:農作物秸稈焚燒使農田土壤水分損失65%~80%,因此,在北方干旱地區等一些區域,將會導致土壤墑情的嚴重破壞。
秸稈焚燒破壞農田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群落。有關研究表明,農作物秸稈焚燒會導致土壤中的細菌、放線菌和真菌數量分別較焚燒前減少了85.95%、78.58%和87.28%,對農田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群落造成嚴重影響,從而造成農田土壤的板結。
綜上所述,農作物秸稈焚燒不僅要考慮到其環境影響,更要關注其生態影響。只有對秸稈焚燒的影響全面認識,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其綜合利用問題。
實現綜合利用的建議
第一,強化對秸稈的資源性及焚燒的危害性的宣傳引導。
采取多種形式,大力宣傳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對促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農民增收等方面的重要意義,以及秸稈焚燒對身體健康、對大氣質量、對交通安全等存在的嚴重危害性,采取面向基層,貼近農民,生動活潑的形式,普及相關知識和技術,宣傳有關政策、典型經驗和做法,用技術指導群眾,用示范帶動群眾,用效益吸引群眾,逐步提高全社會對秸稈綜合利用的意識和自覺性。
第二,深入基層就秸稈綜合利用及焚燒問題進行調研。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以及焚燒問題是當前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的一個重要方面,如何對秸稈進行綜合利用,禁止秸稈焚燒,需要對廣大的農村進行深入調研。對農民焚燒秸稈的原因、放棄秸稈焚燒的意愿,以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思路、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中政府的作用等問題進行調研,基于廣大農民的角度提出相應的政策性建議。這種“自下而上”的問題解決方式,可能比“自上而下”的“哪家地里冒煙公安把你收監”、“焚燒秸稈時就是坐牢日”、“上午燒秸稈下午就拘留”、“焚燒秸稈,蹲監坐牢!”的極端口號有效。
第三,探索不同區域農作物秸稈利用的重點領域。
當前,秸稈使用主要集中在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等領域,但這些應用不具有普遍性,而具有較強的區域性特點。為此,應應結合農作物生產以及農業產業發展實際,探索出區域性農作物秸稈利用的模式,在此基礎上,對農作物秸稈利用的重點領域再進行拓展。
第四,加強農作物秸稈利用的技術研究。
根據多年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切實加強秸稈綜合利用新技術、新方法的創新,鼓勵秸稈綜合利用企業積極引進開發先進實用的秸稈收集、儲運、利用技術工藝和裝備。以農作物秸稈還田為例,在農耕技術及制度方面應有所創新,一方面加快促使農作物秸稈腐爛的技術及產品的開發,以便應用于溫度較低的區域;另一方面轉變耕作制度,將旋耕改變為翻耕,或者加強秸稈粉碎的程度以及旋耕的深度。
第五,重構循環型生態農業生產體系。
根據循環型生態農業原理,在具有規?;B殖區域,構建以農作物生產為基礎的生態農業產業循環體系,實現種植業與養殖業的協調發展,使養殖業為種植業提供有機肥;逐步建設高標準農田,農作物秸稈為養殖業提供飼料,實現區域內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產業之間的農業大循環,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同時,也逐步減少化肥的投入,進而改善土壤,提高農產品品質。
第六,建立農作物綜合利用的生態補償機制。
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域生態基礎不同、氣候特點等都不相同,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方面,需要采取不同方式、不同途徑,同時配以完善促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相關政策、配套措施。此外,應強化鼓勵秸稈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的落實,并且將符合條件的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產品納入節能、環境標志等產品政府采購清單;完善農作物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原料化、能源化利用的生態補償機制。
第七,強化農作物秸稈禁燒的監測及信息公開。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強化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應用,提高秸稈焚燒火點監測的效率和水平,并及時公開違法焚燒秸稈的相關信息,對因焚燒秸稈造成火災、人員傷害、交通事故的嚴肅依法查處。但由于農作物秸稈焚燒的監管任務重、困難程度大,目前難以在全國范圍內取得預期效果。
綜上所述,解決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與焚燒問題,最根本的途徑是為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找到有效的出路,并有相應的技術做支撐以及配套政策為其提供保障。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華環境網 2016-09-0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