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鄭杭生等:中國早期社會學中的鄉村建設學派

[ 作者:鄭杭生?李迎生?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2-20 錄入:王惠敏 ]

    本世紀(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中國不少地區興起的一場聲勢浩大的鄉村建設事業,學術界一般稱之為“鄉村建設運動”。提倡和參加鄉村建設的人員,既有一批進步的社會學者、經濟學者、農業專家和有志青年,也有資產階級、地主階級中的改良派,還有一些則是國民黨政府大大小小的官員。主辦鄉村建設的機構,有的是學術機關,有的是高等學校,也有的是民間團體,還有一些是政治機構。鄉村建設工作所側重的方面,有的側重平民教育,有的側重社會救濟和社會服務,有的側重于農村經濟事業,也有的側重于鄉村自治,可見,從事這場鄉村建設事業的成份是極其復雜的。

  本文不打算對這場鄉村建設事業進行面面俱到的介紹與討論,而僅僅擬對其中起核心作用的“鄉村建設學派”的理論與實踐作一概略的考察。“鄉村建設學派”是我們的新提法,于一門學科發展史的研究中,這樣的提法或許更準確些。再者,我們提“鄉村建設學派”也是由于這場鄉村建設事業主要是由一些學術界知識分子提倡、引導與參加的,而其中的核心人物,如晏陽初、梁漱溟、李景漢等,都是中國社會學發展史上的知名人物。他們在對中國社會現實的研究中,形成與借鑒了中外各種社會學理論學說,然后以此為指導,從事實際的鄉村建設事業。“鄉村建設學派”的理論是不徹底的,實際工作是社會改良性質的,是對舊中國農村社會惡性運行的現實的修修補補,但這一學派所作的探索還是有一定價值的,在中國社會學發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一、鄉村建設學派產生的社會背景

  鄉村建設學派的產生,有其客觀必然性,它是當時中國社會所陷入的嚴重的經濟與政治危機的產物。

  從經濟上看,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以農立國的封建國家,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絕對多數,依靠農業和傳統的手工業,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然而自近代以來,帝國主義的入侵,打破了農村昔日的寧靜,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開始逐步走向破產;西方廉價工業品的大量涌入,又破壞了中國農村傳統的手工業生產。民國初年以來,農村連年發生的災荒和軍閥混戰的不斷加劇,更使中國農村經濟雪上加霜,進入二、三十年代以后,其蓄積的問題更加嚴重了。據孫本文《現代中國社會問題》一書中所提供的資料,華洋義賑會于192223年間對冀皖蘇浙一帶農村狀況進行了調查,各地農戶年收入在150元以下的達67.9% 其中河北各縣達到80%;農戶年收入不足50元者達28.8%,其中河北各縣達62.2%。華洋義賑會這次調查,反映了各地農村災患的特殊情形。另據后來對我國北部農村地區所作的調查,農戶每家平均年收入為217.6元;對東部農村地區的調查,每戶年平均收入為315.5元。孫先生認為, 這大概反映了當時中國各地農村家庭收入的一般情形。在農戶家庭年生活費支出中,全國農村平均用于食品支出所占比例高達59.9%,其中河南開封達到76.7%,新鄭達75.1%;安徽來安縣農戶食品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最低,亦達48.7%。以恩格爾定律來衡量,飲食支出占家庭總支出59%以上者屬于貧困;此項支出介于50%59%之間的屬于勉強度日的家庭。那么,當時中國農村家庭,除極少數地區外,絕大多數地區屬于貧困線以下。

  以上數據僅僅反映了二、三十年代農村家庭經濟生活的一般情況。實際上中國農村當時實行的仍是封建土地占有與分配制度。據國民政府行政院農村復興委員會1934年對江、浙、陜、豫等省農村狀況的調查,自己不事耕作的地主雖只占總戶數的2.3% 每戶平均擁有土地卻高達132.9畝,擁有田畝百分比為26.8%;而占總戶數64.7%的貧雇農, 每戶平均擁有土地僅占4.6畝,擁有田畝百分比為26.3% 地主家庭擁有的土地每人平均達19.6畝;農戶家庭人均則不足1畝。 (注:以上所引數據參見孫本文:《現代中國社會問題》,第三冊,商務印書館,1933年版,第6469頁。)因此,當時占總戶數絕對多數的貧雇農家庭必須向地主等擁有大量土地者租地耕種,才能勉強維持生計,為此,又要接受地主的殘酷剝削。結合農村封建土地占有與分配制度加以考察,則農戶家庭所經受的困苦難以想象。

  從19311935年間,全國每年都有半數以上的省份發生水旱災害,其中1931年發生的江、淮、運河流域的大水災,災區延及十六省,災民達五千萬,財產損失達二十幾億元以上。農民凍餓而死和外出逃荒者大量增加。1931年至1936年,全國因災荒死亡的人數達698.08萬人,逃荒人數更是不計其數,其中1935年僅據全國1001個縣上報的數字,農民離村人數至少在2000萬人以上。(注:據魯振祥:《三十年代鄉村建設運動的初步考察》,載《政治學研究》,1987年,第4期。)

  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與國內封建地主階級的壓迫剝削,加上連年災荒與軍閥混戰,中國農村經濟迅速走向破產。這種狀況引起了不少知識分子的思考,他們力求通過自己的探索,找到中國農村衰落的原因,提出拯救農村乃至拯救整個中國的辦法,并通過實驗而加以推廣。

  鄉村建設學派的產生,亦有其特定的政治背景。鴉片戰爭以后,在嚴重的民族危機面前,近代中國人民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救亡圖存運動。太平天國革命、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運動,還有19241927年的國民革命等,其目的都在于挽救垂亡的國運。然而,民族危亡的征象卻是一天比一天的增加和暴露。其中1924年至1927年的國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合作的產物。這場大革命曾震撼了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地位,然而,由于國民黨方面蔣介石、汪精衛等人背信棄義,這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最后失敗了。此后,在國民黨的統治下,中國的民族危機依舊,國內地主階級與農民的階級矛盾依舊,甚至更加尖銳。中國究竟向何處去,仍面臨著嚴峻的抉擇。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對當時社會性質的深刻分析,選擇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針對國民黨反動派對革命的血腥鎮壓,發動了一次又一次起義,通過開展土地革命發動和組織農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終武裝奪取政權,徹底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買辦階級在中國的統治的道路。土地革命消滅了農村封建土地占有關系,得到了農民的擁護,迅速發展擴大,到1930年,共產黨領導的蘇維埃區域已達到湘、鄂、贛、皖、豫、浙、陜等許多省份。在蘇區農民運動的影響下,國民黨統治區農民抗租、抗稅、搶米等暴動不斷發生與蔓延,動搖了國民黨的統治基礎。

  在農村階級矛盾日益激化與蘇區土地革命不斷發展的情況下,國民黨統治區內不少不滿于現狀的知識分子,一方面不贊成對中國農村實行資本主義改造,認為這條路在中國走不通;一方面又不贊成或不敢主張采取共產黨人激烈的革命方式,消滅農村封建土地占有關系。他們希望通過改良,找到某種折衷方式或第三條道路,以挽救農村社會所面臨的危機,并以此為基礎,挽救整個中國社會的危機,建立民主政治。這些知識分子從以往歷次運動的失敗中吸取了教訓,認為中國政治制度的改造只注意于上而不求統一于下,當下他們所應當做的,是推進國民的能力與知識的增進,培養他們的新政治習慣,讓國民自主地掌握社會發展的方向。正如梁漱溟所指出的“國家憲政要以地方自治為基礎,從基礎做起,就是從最基層開始做,搞鄉村的自治,一村一鄉的自治搞好了,憲政的基礎也就有了”。(注:梁漱溟:《憶往談舊錄》,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117頁。)。

    二、鄉村建設學派的理論探索

  鄉村建設學派的代表人物梁漱溟、晏陽初等,在從事實際的鄉村建設實驗前,以及實驗過程中,對當時中國社會所存在的問題及其出路各自都進行了理論探索,形成了比較系統的看法,這些成為鄉村建設實驗的理論根據。

    (一)梁漱溟的“中國文化失調與重建”理論

  梁漱溟是中國社會學史上“鄉村建設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國內外有著比較廣泛的影響。主要著作有《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1921年)、《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后覺悟》(1931)、《鄉村建設理論》(1936年)等。梁漱溟倡導與從事鄉村建設實驗的主要理論根據,是他所提出的“中國文化失調與重建理論”。這一理論是貫穿于以上所列梁漱溟主要著作及其他著述與言論中的一根主線。在《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一書中,他通過比較研究,認為現在的東西方文化不是在同一個發展層次上的,而是體現了人類文化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或路向。他把東西方文化的發展演進過程依次分為三條路向,即第一條路向,西方文化,以意欲向前發展為其根本精神;文化發展的第二條路向,即中國文化,以意欲自為調合持中為其根本精神;第三條路向,為印度文化,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為其根本精神。梁漱溟有關文化發展三種路向的劃分,主要是從文化的精神層面的特征為著眼點的,他認為西洋物質文明遠較中國及印度發達,但就精神生活而言,中國文化高出西洋文化,而印度文化又超出中國文化。

  梁漱溟由文化的討論進一步深入到對中國社會組織結構的探討。這種探討,仍屬于其文化探討的一部分,因為,在他看來,一個社會的文化,要以其社會組織構造為骨干,而法制、禮俗實居文化最重要部分。他在對社會組織結構的探討中,注重中西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比較。他認為,中國傳統的社會組織結構,與西洋中古及近代社會皆有不同之處。西洋近代社會是個人本位的社會,階級對立的社會,而傳統的中國社會則是一個倫理本位、職業分立的社會。所謂“倫理本位”,就是整個社會受著“倫理關系(情誼關系)”,“義務關系”的支配,這種關系始于家庭,并表現于社會、經濟、政治等各個方面。所謂“職業分立”,就是在中國只有一行一行不同的職業,而不存在兩面對立的階級。(注:參見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鄒平鄉村書店,1936年版,第1828頁。)然而,自西洋文化進入以后,中國的這種“倫理本位”與“職業分立”的傳統社會組織結構被破壞了。其結果并未象西洋那樣進入“個人本位”與“階級對立”的社會,而是陷入一種所謂的“舊轍已破,新軌未立”的境地,這種境地,便是文化的失調,整個社會陷入一片混亂狀態,社會問題叢生。這種文化失調突出地表現于西洋“都市文明”對中國傳統的“鄉村文明”的破壞。在他看來,中國原為鄉村國家,以鄉村為根基與主體,而發育成高度的鄉村文明。中國這種鄉村文明近代以來受到來自西洋都市文明的挑戰。西洋文明逼迫中國往資本主義工商業路上走,然而八十多年來除了鄉村破壞外并未見都市的興起,只見固有農業衰殘而未見新工商業的發達。這是梁漱溟等所最感到痛苦的事。

  傳統的社會組織結構既已崩潰,那么,就應當考慮如何構建新的社會組織。這種新的社會組織為何種模樣?梁漱溟對此作了勾劃:“中國如果有一個團體組織出現,那就是一個中西具體事實的融合,可以說是以中國固有精神為主而吸收了西洋人的長處。……這個團體組織是一個倫理情誼的組織,而以人生向上為前進的目標(這兩項很重要,西洋人亦將轉變到這里來。)整個組織即是一個中國精神的團體組織,所以說是以中國固有精神為主而吸收了西洋人的長處。”(注: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鄒平鄉村書店,1936年,第175頁。 )對西洋文化的接受,主要是接受其先進的物質文化;而中國文化即儒家文化的精神生活則是高出西洋人的,應保持不變。亦即在儒家文化的基礎上,接受西洋文化,并將其融匯于中國文化之中。鑒于中國傳統的“倫理本位”的組織結構在城市已被摧殘殆盡,所以梁漱溟認為,構建新的社會組織必須從鄉村入手。由于中國傳統的社會結構的特點及當時中國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西洋人所走過的工業化與都市化道路,于梁漱溟看來,在中國是行不通的,中國應走出一條不同的路,這條路即是從農村引發工業,以鄉村為本而繁榮都市。

  梁漱溟還具體談到了他以上構想的實現所依靠的力量,在于知識分子與鄉村居民的合作。他說:“中國問題的解決,其發動以至于完成,全在其社會中知識分子與鄉村居民,打并一起所構成之一力量。……要研究的是他們以如何方式構合成一力量。……要研究的是他們以如何方式構合成一力量。那自然就是我們鄉村運動這一條道了。”(注: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鄒平鄉村書店,1936年版,第344頁。)

    (二)晏陽初等人的“愚窮弱私論”

  晏陽初(18901990),四川巴中人,1913年就讀于香港圣保羅書院(香港大學前身),1916年秋轉至美國耶魯大學,主修政治學與經濟學,1919年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主修歷史學,翌年獲碩士學位。1928年回國后,在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智育部主持平民教育工作,1923年與陶行知、朱其慧、蔡元培等人在京發起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并任總干事。1926年開始在河北定縣主持鄉村改造實驗工作,并因此而名聞遐邇。以后又在多處主持平民教育、鄉村實驗及為鄉村建設培養人才的工作。著有《平民教育概論》(1928年)、《農村運動的使命》(1935年)、《十年來的中國》(1937年)等書。

  晏陽初從事鄉村建設實驗的理論依據,是他及平教會提出的“愚窮弱私論”。晏陽初等人認為中國社會的問題主要是農村問題,其根本問題則是人的問題。晏陽初等人通過詳細研究,發現在中國人身上存在著四大缺陷,這就是“愚”、“窮”、“弱”、“私”。所謂“愚”,即是指中國最大多數的農民,不但缺乏知識,簡直是目不識丁;所謂窮,是指中國最大多數人民的生活,簡直就是在生與死的夾縫里掙扎著,根本談不到什么生活程度。所謂弱,是指中國最大多數人民無庸諱言簡直就是病夫,現代科學醫療,公共衛生等,根本談不上。所謂私,是指中國最大多數人民不能團結,不知合作,缺乏道德陶冶以及現代公民知識的訓練。(注:參見晏陽初:《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定縣工作大概》,載《鄉村建設實驗》第一集,第5657頁。)由于中國人身上存在以上病癥或問題,因而他們缺乏生存與發展所必需的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和團結力,中國的一切建設,亦無從談起。

  針對以上四大病癥,晏陽初與平教會提出實施四大教育;以文藝教育培養知識力,主要措施包括推廣平民文學、平民藝術、農村戲劇三項,解決農民“愚”的問題;以生計教育培養生產力,包括農民生計訓練,向他們傳授各種農業技術,推廣合作組織,改良動植物品種,提倡手工業和其他副業等,解決農民“窮”的問題;以衛生教育培植強健力,通過設立縣級系統的衛生保健制度,普及衛生知識,養成衛生習慣,開展傳染病防治等,解決農民“弱”的問題;以公民教育培植團結力,通過合作精神的教育和公民知識的傳授,解決農民“私”的問題。在“愚窮弱私”四大問題中,“愚”的問題是最基本的,因此,晏陽初等人特別強調“除文盲”的意義,提出“除文盲,作新民”的口號。他們并提出學校式、家庭式與社會式等三大教育方式,以適應“四大教育”的需要,其中“學校式教育”是主體,通過普遍設立平民學校來進行。

  在晏陽初等人看來,近代以來歷次自救運動之所以沒有達到民族自救的目的,原因在于沒有發現對大多數中國人的教育問題。因此他們要發動一場新的自救運動,即“平民教育運動”,以彌補以前歷次運動的缺陷。晏陽初等人所講的“平民教育”,就其具體內容與實施方式而言,實際上就是社會學理論上所講的對“再社會化”的工作。這項工作涉及農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項全面的農村建設。

    三、鄉村建設學派主持及影響下的社會改良實驗

  鄉村建設有時稱“農村建設”或“鄉治”、“村治”,稱謂雖有不同,實質卻是一樣的,都是有關農村社會的改良而言的。早在清朝末年,米迪剛等人就在其家鄉河北定縣翟城村從事過“村治”實驗。民國以后,山西閻錫山為鞏固其統治地位,亦通過“編村”和“整理村范”的辦法實施過所謂的“村治”。北伐戰爭時期特別是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不少知識分子于探索民族自救的途徑過程中,走上了鄉村建設實驗的道路。這一時期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國內鄉村建設事業非常發達,其中以梁漱溟主持的山東鄒平鄉村建設實驗及晏陽初主持的河北定縣鄉村建設實驗最為有名,對全國的鄉村建設事業起到了示范與推動作用。

    (一)梁漱溟主持的鄒平鄉村建設實驗

  梁漱溟選定山東省的鄒平縣實施其鄉村建設實驗計劃是經歷了一個過程的。1928年梁漱溟曾到廣東,準備于廣州開辦鄉治講習所,后因缺乏支持而未辦成。回到北方后,1930年與彭禹廷、梁仲華等人在河南辦村治學院,出任教務長,他寫了《河南村治學院旨趣書》,對學院內部進行了規劃,并兼任北京出版的《村治月刊》主編。其后他又與村治學院一班人到山東創辦鄉村建設研究院,院址就設在鄒平,并選定該縣作為鄉村建設的實驗縣。梁漱溟之所以選擇鄒平,是因為該縣離濟南不遠,又靠近膠濟鐵路,地理位置較好,交通方便,本身規模又比較適中,在該縣從事鄉村建設實驗,搞起來相對容易些。

  成立鄉村建設研究院的目的在于“研究鄉村自治及一切鄉村建設問題,并培養鄉村自治及鄉村服務人才,以期指導本省鄉村建設之完成。”(注:據孫本文:《現代中國社會問題》,第三冊,第78頁。)研究院主體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鄉村建設研究部,每年從大學畢業生中招考四十人,學習與研究鄉村建設理論等課程,兩年后分配到各地從事鄉村建設的組織與指導工作。第二部分為鄉村服務人員訓練部,該部的任務是招考初高中畢業生開辦訓練班,每縣1020名,學員花一年時間學習鄉村建設理論、農業知識、農村自衛、精神陶練及武術等科目,結業后,回到各縣擔任鄉村建設的骨干。第三部分即鄉村建設實驗區,選定鄒平縣進行實驗。實驗縣縣長、縣政府隸屬于研究院,其中縣長由研究院提名,省政府任命。研究院成立之初僅設鄒平為實驗縣。1932年國民黨政府在各省推行縣政實驗方案后,研究院又于1933年增設荷澤為實驗縣,以后實驗范圍擴大到山東省內三個專區三十個縣,但其他實驗縣皆以鄒平實驗縣作為范本。

  鄒平實驗縣縣級組織即縣政府,縣長直轄“一室五科”,即秘書室及分管民政、武裝、財政、交通通訊、教育等一室五科。“一室五科”的負責人,不少就是研究部的學生。縣政府另設戶籍、承審、公報、民眾問事、金融流通等處所。縣以下轄十四鄉,每鄉轄若干行政村。梁漱溟主持下的鄒平鄉村建設實驗是以組織鄉農學校為出發點的。鄉農學校成員,由三部分人組成,一是鄉村領袖,二是成年農民,三是研究院結業學生。其開辦過程大致是這樣的:先由研究院結業學生到鄉村去,從各地鄉村中尋找有聲望有力量的人士,通過他們組織鄉農學校董事會,董事會聘請當地知識品行較佳者擔任校長,辦理招收學生等一切事宜。鄉農學校的教師,一般由研究部結業學生擔任。學校分普通與高級兩部,未完成國民教育及目不識丁者入普通部,小學畢業者入高級部。高級部課程注重史地及農村問題;普通部課程除各校共設的識字、音樂、唱歌、精神講話等之外,為各校因地制宜而設置的課程,后一類課程,各校不求一致。

  后來,為改造鄉村組織,而形成一種新的社會組織,在鄒平實驗縣取消原有的鄉公所和村公所,將原先的鄉農學校改辦成鄉學與村學。幾個村或十個村有一鄉學。鄉學設學董會,學董會推選學長,由地方鄉紳名流擔任,縣政府下聘書。學長位居眾人之上,起監督協調作用。學董會推選一人為常務學董兼理事,處理鄉級日常行政事務。鄉學還設有教導主任一人負責管理教育工作。為在各項工作中貫徹鄉村建設宗旨,研究院派來輔導員一人指導與協助鄉理事和教導主任工作。鄉學還設有鄉隊部、戶籍室、衛生室等組織機構。鄉學以下設村學,其組織結構和鄉學大致相似。鄉學村學的學員來自鄉村全體農民,被稱為學眾。從鄉學村學的組織結構看,它們實際上都是政教合一的機構。

  梁漱溟等人取消鄉村公所等自治組織而以鄉學村學取而代之,并不是不要自治組織,而是要借助鄉學村學訓練鄉下人對團體生活及公共事務的注意力及活動力,培養鄉民的新政治習慣,鍛煉鄉村自治組織的能力。在他看來,一旦鄉學村學真正發生組織作用,鄉村多數人的注意力與活動力均得到啟發,新政治習慣培養成功而完成縣自治,研究實驗縣的大功就算告成了。而研究實驗縣的成功對于中國地方自治問題的解決,則不啻發明了一把鎖鑰。“中國將來的整個國家的政治制度,也就是本著這么一個格局,這么一個精神,這么一個規模發揮出來。”(注: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第260頁。 )鄉學村學在培養鄉民新政治習慣時,梁漱溟尤其強調應符合中國的傳統倫理精神。這種倫理是從情誼出發,以對方為重,這樣,人與人的關系可以作到聯鎖密切融合無間的地步。他于中國傳統的“五倫”之上,又加上個人對團體與團體對個人一倫,這二者之間亦應互為尊重,互有義務。

  鄉學村學在將一盤散沙的鄉農組織起來,注意培養他們新政治習慣與團體合作精神的同時,也推行了一些社會改良的工作,如禁煙、禁賭、興辦合作社、鼓勵婦女放足等等。此外,鄉民通過接受現代農業科學技術教育,也推動了農作物品種的改良、先進農業機械的運用與耕作方式的改進,有利于農產品產量的提高,從而帶動農民生活的增進。

  梁漱溟以“團體組織、科學技術”八個字來概括他在鄒平實驗縣所開展的鄉村建設工作,并號召全體村民“齊心向上,學好求進步”。這些正好體現了他所主張的中國新的組織結構的形成應以中國固有的精神為主,同時吸收西洋文化科學技術的長處的精神。

    (二)晏陽初主持的定縣鄉村建設實驗

  晏陽初主持的定縣鄉村建設實驗一般稱作平民教育實驗,蓋因為這項實驗是從實施平民教育開始的,實際上這項實驗后來發展成整體的鄉村建設計劃。1926年,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確定該縣翟城村為實驗區。前已述及,清朝末年已有米迪剛等人在翟城村搞過村治實驗,有一定的基礎。至1930年,平教會向全縣推廣該村的實驗計劃,設立定縣實驗區。

  平教會所開展的定縣鄉村建設實驗是以晏陽初等人所提出的“愚窮弱私論”為理論依據的。其工作的進行,分為調查、研究、實驗、表演與推行五個步驟。以除文盲為例,其五個步驟大致是:1 對全縣文盲與非文盲人口進行調查;2 對非文盲所需最低限度的文字知識進行調查,在此基礎上,編寫《千字課》課本;3 在實驗學校對《千字課》的適用與否進行實驗,并作修改;4 以修改后的課本在表演學校進行示范表演;5、向所有平民學校推廣。

  1930年定縣鄉村建設實驗開始的時候,曾擬定出一個十年計劃,打算前三年完成全縣的文藝教育,再用三年完成全縣生計教育,最后用四年時間完成全縣公民教育。而衛生教育貫穿整個十年計劃中。但實際工作開展起來以后,他們發現十年計劃將四大教育基本分開進行效果并不理想,于是,1932年他們放棄了十年計劃, 而改訂一個六年計劃, 19327月開始至19386月結束。六年計劃規定實驗區研究實驗工作由村而區,由區而縣進行;從農民生活中發現問題;運用并連鎖四大教育,以求得問題的解決。平教會并擬以這六年為研究實驗期,在取得經驗的基礎上,過渡到表證訓練期,以全國為范圍,全面推廣定縣鄉村建設經驗。和鄒平實驗縣普遍設立鄉農學校并取代鄉村公所的做法有所不同,定縣的實驗一方面提倡設立各種平民學校,以培養訓練地方鄉村建設人才;一方面對原有的鄉村小學加以改造,使小學教育與平民教育相結合,共同推動鄉村建設事業。另外,定縣的平民學校也不代行鄉村行政組織的職能。

  定縣的鄉村建設實驗工作并沒有按計劃所設計的那樣進行下去并向全國推行,1937年“七七事變”以后,整個實驗工作便停頓下來了。

    (三)鄒平、定縣鄉村建設實驗影響下的全國性的鄉村建設實驗事業

  鄒平、定縣兩地鄉村建設實驗在全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至抗戰爆發以前,全國各地所開展的鄉村建設事業,比較重要的多達七十多處。(注:據孫本文:《現代中國社會問題》,第三冊,第74頁。)其中有注重鄉村社會整體改進的,亦有專注于某一方面的鄉村建設活動。前者除鄒平、定縣實驗區外,還有中華職業教育社黃炎培、江恒源、趙叔遇等人在江蘇昆山縣徐公橋鄉開展的實驗、冷遇秋等人在江蘇江寧黃墟主辦的實驗以及燕京大學社會學系許仕廉、楊開道等人在北平昌平開辦的清河實驗區等。至于專注于鄉村生活某一方面的實驗活動,就更多了,其中有注重經濟事業的鄉村建設,注重地方自治的鄉村建設,注重一般設施改進的鄉村建設,等等。各地所開展的鄉村建設事業歷史有長有短,范圍有大有小,工作有繁有易,動機不盡相同,但都或多或少地受到鄉村建設學派所主辦的鄒平、定縣實驗的影響。這些實驗至抗戰前大多停止,也有少數延續到抗戰開始以后。

    四、鄉村建設學派的局限與貢獻

    (一)鄉村建設學派的局限

  從二十年代中后期開始的鄉村建設實驗,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以后基本上結束了。實際上在此之前,鄉村建設實驗早已困難重重。193410月在定縣召開的第二次全國鄉村工作討論會(注:從事鄉村建設事業的人士為了相互溝通,交流經驗,促進工作的開展,舉辦過三次全國規模的鄉村工作討論會。第一次討論會19337 月在山東鄒平實驗縣召開,到會70余人,代表35個鄉建團體;第二次于193410月在定縣實驗區召開,與會150余人,代表76個團體,來自11省;第三次于1935 10月在江蘇無錫舉辦,到會169人,代表104個團體,分屬18省。這以后由于鄉村實驗所遇到的各種實際困難,特別是由于抗戰爆發,討論會終止。)上,晏陽初向會議匯報平教會定縣實驗工作時指出:“定縣的全部實驗工作,起始于民國十九年(1930年),五年經過,其成功究竟到了什么程度,實難斷言。因為第一是人才問題。這種改造全生活的實驗,關系的方面太多,無處供給所需要的各種人才。第二是經費問題。在這民窮財盡的時候,很難籌措這百年大計的實驗費。第三是社會環境的問題。現在全國方在一個天災人禍內憂外患的環境中,國難如此嚴重,大家容易誤認這種工作為不急之務。第四是時間問題。這種改造民族生活的大計劃,決不會一剎那間就能成功。有此四種困難,平教運動的前途,殊可傈傈危懼。”(注:孫本文:《現代中國社會問題》,第三冊,第91頁。)

  梁漱溟193510月在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的講演中也談到實驗工作中的兩大難處:第一是高談社會改造而依附政府;第二是號稱鄉村運動而鄉村不動。關于第一點,梁漱溟認為,政府最代表惰性、不進步性,要完成社會改造,就不應當接近政權,就應當否定它。既不否定它,并順隨它在它底下活動,甚至依附于它,這本身就表明實驗者失掉了革命性,社會改造工作亦就無從談起。關于第二點,梁漱溟以定縣與鄒平的實例作了說明:“定縣平教會,定縣人并不歡迎,本來最理想的鄉村運動,是鄉下人動,我們幫他吶喊。退一步說,也應當是他想動,而我們領著他動。現在完全不是這樣。現在是我們動,他們不動;他們不惟不動,甚且因為我們動,反來和他們鬧得很不合適,幾乎讓我們作不下去。此足見我們未能代表鄉村的要求。我們自以為我們的工作和鄉村有好處,然而鄉村并不歡迎;至少是彼此兩回事,沒有打成一片。即如我們鄒平,假定提出這么一個問題,來征求鄉下人的意見——鄉村建設研究院要搬家了,你們愿意不愿意?投票的結果如何,我亦不敢擔保。……走也不留,不走也可以,真正的老鄉恐怕就是這個態度的。這個就足見你運動你的,與他無關,他并沒動。……鄉村運動天然要以農民作基礎力量,而向前開展;如果我們動而鄉村不動,那有什么前途呢?”(注: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附錄,第34頁。)

  鄉村建設實驗也引起社會學界其他人士的批評。其中陳序經的批評比較有代表性。他指出,鄉村建設本來是一項非常實際的工作,然而,從十余年來的鄉村建設工作來看,遠未超出空談計劃與形式組織的范圍。歷次鄉村工作討論會及出版的各種鄉村建設文獻、報告,多是空談計劃、偏重理論的。從各實驗區來看,從事實際工作的寥寥無幾,往往是宣傳工作多于實際工作。從鄉村建設工作的四個方面即教育、衛生、政治、農業等方面來衡量,未免使人失望。針對各地鄉村建設實驗機構龐大,工作人員眾多的情況,陳序經更尖銳地指出,“鄉村建設的目標是救濟鄉村農民,然結果卻變為救濟工作人員”。因為,在他看來,“鄉村運動之在今日,好象差不多要到了專為著維持工作人員,保存鄉建機關而工作的地步。對于鄉村,對于農民,精神方面固少有建樹,物質方面更少有改造。”鄉村建設工作如果照此下去,恐怕今后會養出一個吃鄉建飯的新階級來。(注:參見陳序經:《鄉村建設運動的將來》,載《獨立評論》196號,1936412日;《鄉村建設運動平議(三)》,載《農村建設》一卷四期,19393月。)

  從鄉村建設學派代表人物的分析及其他人士的批評中可見,鄉村建設工作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可以說是失敗的。之所以會如此,當時的一些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出發的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如千家駒、孫冶方、薛暮橋、李紫翔等作了深刻的分析。千家駒等人在分析鄉村建設學派的理論缺陷時指出:“他們只看到了社會現象的表面病態——愚、窮、弱、私,但他們沒有進一步追究中國農民為什么會愚,會窮,會弱,會私?他們根本不了解埋在這‘愚、窮、弱、私’底里的帝國主義之侵略與封建殘余的剝削,才是‘愚窮弱私’的原因”。(注:千家駒:《中國農村的出路在哪里》,載《中國農村》二卷一期,193611日。)梁漱溟以文化問題代替其他一切問題,用“倫理本位”與“職業分立”否定階級區分,其錯誤亦是不言而喻的。在分析鄉建學派理論缺陷的基礎上,從唯物史觀出發的這批學者進一步指出,在整個民族陷于淪亡危機的時候,中國的鄉村建設不能離開民族獨立解放運動而單獨進行。中國的問題,是整體性的,想由農業引發工業,以農村復興振興都市,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問題。僅就鄉村問題本身而言,其最根本的方面是土地分配問題,僅從農業技術、農業改良、農產品運銷、金融流通等枝節問題上下功夫,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之苦。

  正是由于鄉村建設學派的理論與實際工作存在著以上根本缺陷,因此,他們拯救農村、復興民族的目的根本不可能達到。即使在他們實驗區的范圍內,也并沒有使農民擺脫貧窮破產的命運。相反,在不根本觸動帝國主義與封建殘余的統治與剝削地位的前提下從事鄉村重建工作,從客觀而言,有利于維護既存的統治秩序,方便了帝國主義的政治統治與經濟侵略。

  鄉村建設學派理論與實踐中所存在的以上缺陷,主要是由于知識分子本身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在政治上,梁漱溟、晏陽初等人并非看不到中國農村破產、民族危機的真實原因,李景漢先生在《定縣土地調查》(發表于《社會科學》第一卷第12期,1936年清華大學出版)報告中,甚至提及了農村問題之核心的土地問題。(注:參見楊雅彬:《中國社會學史》,第181182頁。)梁漱溟也不滿于“高談社會改造而依附政府”,認為依靠國民黨政府而實現社會改造是根本不可能的。然而,由于知識分子自身的軟弱性,他們于實際工作中又不敢觸及帝國主義與封建殘余的統治,不敢觸動農村封建土地占有關系,不得不依附政府的經費而實施具體的實驗計劃。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鄉村建設工作就陷入了不可克服的矛盾:“他們想不談中國社會之政治的經濟的根本問題,但他們要解決的卻正是這些根本問題。他們不敢正視促使中國農村破產的真正原因,但他們所要救濟的卻正是由這些原因所促成的國民經濟破產與農村破產”。其結果便是“實驗自實驗,破產自破產”,甚至有朝一日“破產的浪潮會把實驗的一點基礎也打擊得粉碎”。(注:千家駒:《中國農村建設之路何在》,載《申報月刊》三卷十期;參見韓明謨:《中國社會學史》,第165頁。)

  鄉村建設學派的局限性也表現在他們與農民的關系上。盡管他們希望與農民打成一片而開展實驗工作,但實際上,他們與農民的溝通存在著許多障礙。對此,李景漢曾經指出:“與農民打成一片,話是很容易說的,志愿也容易定的。等到實行的時候,問題可就發生了。”“起初你愿和他打成一片,他們躲避不愿和你打成一片;等到后來,他愿和你打成一片時,你又受不了,不愿和他打成一片”。“因為他本人的氣味,使你不舒服;家內炕上的不潔凈,使你坐不住,食品的粗劣,使你難下咽,其他種種不衛生的狀態,和拿時間不算回事的和你應酬,都是使你不大受得了的,就是能夠居然作下去,也免不了是很勉強的,痛苦的。”(注:李景漢:《深入民間的一些經驗與感想》,載《獨立評論》,第179號,1935121日。)李景漢的這些話算是給梁漱溟“號稱鄉村運動而鄉村不動”的根源從一個側面作了比較生動、形象的注腳。

    (二)鄉村建設學派的貢獻

  鄉村建設學派的理論與實踐雖然存在著根本的缺陷,從總體上看是失敗的,這也說明了在當時的現實條件下,改良主義在中國是根本行不通的。但是具體而言,鄉村建設學派也有不少值得肯定之處。著名學者孫本文認為,該學派“值得稱述”之處,主要有兩點:“第一,他們認定農村為我國社會的基本,欲從改進農村下手,以改進整個社會。此種立場,雖未必完全正確;但就我國目前狀況言,農村人民占全國人口百分之七十五以上,農業為國民的主要職業;而農產不振,農村生活困苦,潛在表現足為整個社會進步的障礙。故改進農村,至少可為整個社會進步的張本。第二,他們確實在農村中不畏艱苦為農民謀福利。各地農村工作計劃雖有優有劣,有完有缺,其效果雖有大有小;而工作人員確腳踏實地在改進農村的總目標下努力工作,其艱苦耐勞的精神,殊足令人起敬。”(注:孫本文:《現代中國社會問題》,第三冊,第9394頁。)

  我們認為,鄉村建設學派的工作值得肯定之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第一,鄉村建設學派的工作雖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問題,但在發展農村教育,培養農村人材,傳授和推廣農業技術,發展農村合作及其他公益事業等等方面,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的。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從成立到1936年,研究部共辦兩期,培養學生58人;訓練部共辦三期,培養學生1040人;其他短訓班四處,培養學生1300余人,總計2400余人。鄒平實驗縣所辦的鄉農學校,從19316月開始至19322月結束,共成立96校,學生近4000人。1932年冬,鄉農學校已遍布于濟南周圍近三十個縣,共有71所學校,164個班,學生5000余人。 平教會在定縣推廣平民教育的成績更加突出。自1927年以來,該縣所開辦平民學校畢業學生人數,總計在十萬人以上。這種減少文盲的工作,在當時全國1900余縣當中,是首屈一指的。鄒平、定縣等實驗區在推廣農業技術,改良作物與家禽品種,開展農村合作事業方面也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注:以上數據據魯振祥:《三十年代鄉村建設運動的初步考察》,載《政治學研究》,1987年,第4期;孫本文:《現代中國社會問題》第三冊, 80頁。)鄉村建設學派的這些工作甚至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重視,不少國家于二次世界大戰后的鄉村建設與社區重建中,注意借鑒中國鄉村建設學派的一些具體做法。鄉建學派的著名代表晏陽初50年代以后應邀赴菲律賓、非洲及拉美國家介紹中國的鄉村建設工作經驗,并從事具體的指導工作。(注:參見李善鋒:《鄉村建設運動:一個社會學的考察》,載《社會學研究》,1989年,第5期。)

  第二,鄉村建設學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追隨者,大多是知識分子。特別是其中不少高級知識分子,如晏陽初、梁漱溟等,“他們有的是學歷、資格、地位,他們原可以在都市中高官厚祿地享受物質生活,但是他們寧愿跑到農村里去吃苦,他們忠于自己的理想,懂得民族的主要力量是在農民,他們企圖在這工作中能替國家開出一條大路來。不管他們宗派怎樣,不管他們的理想是天上的還是人間的,不管他們的理想是否真能為農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光明,他們的動機總是純潔的”。(注:孫曉村:《鄉村運動大聯合的理論與實踐》,載《中國農村》第二卷第十期,1936101日。)這些知識分子所處的環境, 本人的地位與所受的教育,使得他們與鄉村農民之間存在著一道無形的屏障;他們與農民的接觸過程中,正如前面引述的李景漢的幾段話所顯示的,內心里實際上是很痛苦的。然而,他們為著自己的理想,仍然勤勤懇懇,勉力為之,其精神是難能可貴的。直到今天,仍有值得借鑒之處。

  第三,鄉村建設學派的探索引起了社會學界的爭論,從而推動了中國社會學的研究事業。梁漱溟等人所提出的由農業引發工業,以農村振興都市的觀點及其通過鄉村建設重建中國“倫理本位”的傳統文化的思想,在當時的社會學界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吳景超在其所著《第四種國家的出路》(商務印書館1936年出版)一書中,不同意梁漱溟的觀點,提出“發展都市救濟鄉村”這一針鋒相對的看法。他認為在當時興起的鄉村建設的潮流之下,很少有人從發展都市著眼去救濟農村;甚至還有許多人把都市看作農村的仇敵,認為都市對于農村,不但沒有貢獻,反可使農村的破產加深,等等,這些都是不正確的,是應當加以矯正的。他提出應當從都市著眼去看待鄉村問題。通過發展都市以達到解救鄉村的目的。發展都市包括興辦工業,發展交通,擴充金融事業等等。興辦工業可以將一部分農民遷入都市,留在鄉下的農民因爭食者減少,其生活自然可以舒適一些。發展交通可以方便農產品向都市的運輸,因交通成本減少農民因此而得到好價錢。擴充金融機關則可以使農民得到比較優惠的貸款以興辦農村事業。如果能夠做到都市與農村共存共榮,那么農村雖然現在經濟蕭條,農民破產,將來總有繁榮一日。當時社會學界另一知名學者陳序經在其所著《中國文化的出路》(商務印書館1934年出版)一書中,批判了梁漱溟提出的在構建中國新的社會組織時要以中國儒家固有的文化精神為基礎去接受西洋文化的思想。他說:“梁先生勸中國人去做孔子的生活與全盤采納西洋文化不能同時并行的;而況根本上孔教化,……是不能和西化相容的。”(注:陳序經:《中國文化的出路》,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第80頁。)陳序經以近代西洋文化比中國傳統文化優越且接受西洋文化是當時的世界性的趨勢出發,提出了中國要全盤西化的主張。縱觀吳景超、陳序經等人有關中國出路的看法,雖然與鄉村建設學派不同,但依然是改良主義性質的。這一點我們在這里且不去管它。我們所注重的是,吳景超、陳序經等人的以上看法,從相當程度上可以說是由鄉村建設學派的理論與實際的鄉村實驗工作所引發出來的。鄉村建設學派在推動中國早期的社會學研究事業上的貢獻功不可沒。

  第四,鄉村建設學派的社會改良實驗的最終失敗,亦從反面給從唯物史觀出發的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知識分子以有益的啟示。拯救中國社會不能走改良的道路,而必須走革命的道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學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电影手机在线播放 | 在线观看AV的 | 亚洲成A人片77777国产精品 | 亚洲人成综合小说社区在线 | 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视频 | 亚洲第一精品在线观看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