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主線。京郊農業是都市型現代農業,是一、二、三產業相融合的產業,農業的多功能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大力推動京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進一步突出重點,不斷激活京郊農業的要素、市場和主體活力,加快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安全優質農業;新產業新業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主線,明確提出質量興農,推動農業向綠色、生態、可持續的方向發展,通過調優產品結構、調好生產方式、調順產業體系,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
京郊農業是都市型現代農業,是一、二、三產業相融合的產業,農業的多功能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北京農業也是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戰略性基礎產業,承擔著為首都市民提供“菜籃子”安全保障、為首都和諧宜居提供綠色生態環境保障、為首都城鄉居民提供就業渠道和增收致富的重要任務。近年來,北京市以優化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功能為重點,全面推進調結構、轉方式,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取得了顯著成效。當前,京郊農業發展正面臨著新舊動能轉換的新時期,綠色生態可持續農業還處于培育發展階段,農業發展對資源消耗的依賴仍相對較高,低收入農戶增收面臨著產品優質不優價、轉移就業層次不高等問題,需要進一步突出重點,大力推動京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激活京郊農業的要素、市場和主體活力,加快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
發展安全優質農業
近年來,北京對都市農業發展空間實施戰略性調整,傳統農業生產規模進一步收縮,加快農業產業結構向優質安全綠色的方向調整。2016年,北京糧田調減到110萬畝,北京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38.1億元,同比下降9.9%。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產值均呈現不同程度的下降。2015年,北京市第一產業總產值占地區總產值的比重為0.6%2,與此相對應,北京農業生態服務價值貼現值超過1萬億元。在北京市農業空間和總量雙降的情況下,北京農業供給的質量安全尤為突出和重要。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是北京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
有效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要從建設健康中國首善之區的戰略高度,增加高端優質安全農產品的市場供給,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以此向高附加值產品與服務拓展。一是實施“安全農業”品牌戰略,全面提高“菜籃子”的質量、效益和安全水平。加強第三方對農產品質量的認定和監管。鼓勵和支持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爭取國際有機農產品認證。二是實施“互聯網+安全農業”,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源頭控制能力。三是進一步加強京津冀農產品質量安全協同管理。
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京郊農業仍然處于化學農業發展階段,當前,亟須按照新發展理念,走綠色生態有機農業的發展道路。一是進一步加快“調、轉、節”的步伐,緩解農業生態系統的土壤面源污染和水資源壓力。二是積極引導有條件的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生態有機農業。農業相關支持政策要向開展生態有機農業的經營主體傾斜。通過市場的方式激勵生態有機農產品價格讓大眾消費者接受。三是進一步加快山區綠色發展步伐,重點提升山區溝域經濟發展質量。按照大農業觀的發展要求,突出生態優先、環境友好、綠色發展,共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圍繞重點溝域建設,加大財政對山區生態涵養和綠色發展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完善山區生態公益林生態效益促進發展補償機制的相關政策。
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
新產業、新業態帶來農業發展的新動力。近年來,北京市大力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有效拓展了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增長點。
大力發展觀光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近年來,觀光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已成為京郊都市農業發展的新動能。從消費端來看,安全優質農產品和觀光休閑農業正在成為北京農業消費市場的主流需求。從供給端來看,北京農業勞動力、土地等要素價格都高于周邊省份,已不具備市場競爭的比較優勢,農業老齡勞動力占三分之一。從都市農業產值來看,2016年,農業觀光園共接待游客2250.5萬人次,同比增長18.2%;實現總收入28億元,同比增長6.3%;民俗游接待游客2297.4萬人次,實現收入14.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4%和11.7%。因此,京郊都市農業應進一步推動觀光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向高品質方向發展,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全面推動“互聯網+”優質農業。應用互聯網、扁平化供應鏈管理等理念,提高農業供給體系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近年來,農產品通過網絡平臺銷售已經越來越廣泛。據調查,2015年北京郊區農產品電商銷售額超過7.5億元,有一定規模電商銷售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超過43家,占調查主體的21.5%。截至2015年10月底,經過對北京近200家農場及合作社的銷售情況匯總,80%以上的農場已經通過不同的渠道應用互聯網技術。然而,多數“互聯網+”農業的經營電商仍處于垂直型向綜合型轉變的階段,仍然面臨著成本高、電商化程度低等問題3,需要進一步推動和支持綜合型農村電商的發展。
大力發展現代籽種農業。籽種農業是我國糧食安全的戰略性產業,也是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的重要保障。籽種農業是北京都市農業的一大亮點。近年來,北京市加快建設北京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和“種業之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15年全市種業收入達到12.7億元,占都市農業收入的比重為23.2%。要進一步發揮技術、人才、資源等方面優勢,做優做強現代籽種農業。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農村集體資產是京郊農民的寶貴財富,也是維護和發展農民財產權利的核心。目前,北京市14個涉農區縣有鄉鎮級集體經濟組織195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3962個。2015年,全市農村集體賬面資產(不包括土地等資源性資產)總額為5589.9億元。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才能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
加快推進鄉鎮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北京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走在全國前列,2016年底,北京市已有98%的村完成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市累計完成產權制度改革的單位達到3920個,其中村級3899個,鄉鎮級21個,331萬農民當上了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的股東。當前,需要全面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加大鄉鎮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力度,加快完善村級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的法人治理結構,優化股份設置,完善集體資產股權權能;加快突破鎮級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瓶頸,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利。
推進集體建設用地集約節約利用。近年來,北京市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集約利用和閑置農宅盤活利用方面取得了創新性突破。大興區被確定為全國首批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試點單位之一。大興區西紅門鎮等多個鄉鎮都開展了鄉鎮統籌集約利用集體建設用地改革試點,并取得了鄉鎮統籌集約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寶貴經驗。在實踐探索基礎上,下一步還需要繼續加強試點工作,總結試點經驗,推動試點從點到面的發展,加快形成集約利用集體建設用地的規范性政策。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允許通過村莊整治、宅基地整理等節約的建設用地,通過入股、聯營等方式,重點支持鄉村休閑旅游養老等產業和農村三產融合的發展。借此契機,應進一步推動京郊閑置農宅發展健康養老、鄉村旅游產業。
全面推進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辦證。2016年,北京市為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制定了《關于認真做好本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的意見》,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截至2016年底,有93%的鄉鎮和84%的村已經開展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2017年,北京市將全面完成集體經濟組織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
強化低收入農戶精準幫扶
2016年,北京市人均GDP接近1.7萬美元,達到世界銀行確定的高收入國家水平。盡管如此,北京市相對貧困問題依然突出,城鄉之間、農民內部之間收入差距仍然較大。按照“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1160元,且本村低收入農戶數量超過涉農家庭戶總數的50%”的標準,北京市仍有234個低收入村、7.26萬個低收入農戶。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以富裕農民為核心,重點是強化對低收入農戶的精準幫扶。
推動“六個一批”精準幫扶措施落地。堅持“六個一批”的精準幫扶思路,充分發揮鄉鎮、村的作用,因村施策,做好低收入村的幫扶工作。北京市農研中心2016年對全市收入較低村的抽樣調查顯示,超過四成被調查村有特色旅游資源。對于這樣的村,應該重點放在如何發揮特色資源優勢,發展當地特色鄉村旅游業。
促進農民轉移就業。繼續加強農民轉移就業,促進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實現綠色就業、公益就業、彈性就業等多種形式的就地、就近就業,鼓勵和支持幫助低收入農戶實現就業的企業獲得更好的發展環境。
探索市場化的精準幫扶機制。據我們2016年對北京市低收入村的調查,近50%的低收入村書記表示“有產品缺渠道”是制約低收入村可持續增收的原因。“十三五”時期,北京市要實現低收入村收入增長目標,在加大政策推動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授之以漁”,實現精準扶貧的目標。重點加大產業精準幫扶力度,注重完善農業產業鏈與低收入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推進農業產業鏈整合和價值提升。嘗試通過公平貿易的理念和方式促進低收入農戶增收。它通過給予貧困農戶更公平的價格,幫助他們建立穩定的市場渠道,使他們獲得更公平的發展機會,達到貧困地區農戶可持續增收的目標。公平貿易通過市場的方式給予低收入農戶幫助,以“造血”代替“輸血”,讓農民享有農業全產業鏈的價值分配,是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新機制。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現代農業和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鼓勵各類人才回鄉下鄉創業創新,把現代的科技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引入農村。當前,北京農業要素投入面臨的嚴峻問題是青壯年勞動力供給問題。因此,應全力加強現代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
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水平。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推動北京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經營主體。2016年,北京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達到7168家,成員達到18萬人,市級示范社達到216家。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戶占北京市農業人口的60%。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戶有機聯合體,是面向市場的農業經營主體,面對市場變化比小農戶具有更好的應對能力。從市場主體而言,單個農民專業合作社仍面臨著市場能力不足、融資難、人才缺乏等問題,需要培育和提升發展能力。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針對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以吸引年輕人務農,培育職業農民為重點,形成一支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要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要切實辦好農村義務教育,讓農村下一代掌握更多知識和技能;要把培養青年農民納入國家使用人才培育計劃,確保農業后繼有人。根據京郊新農人農場經營情況調研1,京郊新型農民在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過程中,面臨著市場管理能力較弱的問題,需要一批有效、有償的技術人才資源,及與之匹配的系統性的技術培訓和服務。
支持新農人返鄉創業。新農人是當前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新型主體,應大力支持他們返回家鄉創業。新農人主要從事的領域有農村電商、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創辦家庭農場等,特別是青年返鄉就業創業的人員在安全優質農產品供應、連接城鄉供求、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業、帶領農民增收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新農人在農產品行銷、品牌經營等方面還有待加強,需要進一步加強新農人人力資源提升,并制定新農人返鄉創業的相關支持政策。
[參考文獻]
[1]陳丹梅.緊抓北京農業電商牛鼻子,助力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J].農業工程技術,2016,(12):34-36.
[2]李慶國,蘆曉春.嚴把北京農產品質量安全關[N].農民日報,2016-11-26(8).
[3]劉亞瓊,楊玉林,李法虎.基于輸出系數模型的比較地區農業面源污染負荷估算[J].農業工程學報,2011,(7):7-12.
[4]張英洪,劉妮娜.農民荒[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原載《前線》2017年第4期
作者:張英洪,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王麗紅,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