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型城鎮化應以人為核心。文章提出,“人的城鎮化”與“物的城鎮化”或“土地城鎮化”不同,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是將城鄉居民的利益居于首要地位的城鎮化。人的城鎮化涵括的內容十分廣泛,最重要的是四個方面,指的是作為城鎮化主體——人自身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文明素質和社會權益所發生的重大變化。以人為本的城鎮化過程,就是人們進入到現代文明體系的過程。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人的城鎮化;市民化;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中國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鎮化實驗。筆者認為,“人的城鎮化”就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就是將城鄉居民的利益置于首要地位的城鎮化。以人為本的城鎮化的中心任務是解決我國長期以來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難題,解決我國農民和農民工的市民化問題,實現他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一方面,農村轉移人口融入城鎮生產、生活體系;另一方面,實現農民從傳統自然經濟向現代產業經營生產方式的轉變。城鎮化的主體是人,其最終目標也是為了人。城鎮化最重要的目標是為了人的福祉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從理論分析的角度看,筆者以為,最重要的是四個方面?!叭说某擎偦笔侵缸鳛槌擎偦黧w的人自身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文明素質和社會權益所發生的重大變化,是居住在鄉村的人們進入到城鎮現代文明體系的過程。
一、人的城鎮化與生產方式的轉變
人的城鎮化重視的是城鎮化過程中,人自身所發生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變化就是人們的勞動方式、生產方式發生了變化。城鎮化意味著人們進入到現代產業就業體系中來。
首先,這種轉變包括農民進入城鎮,從農業生產轉為工業、服務業等非農產業。就業是實現人的城鎮化與市民化的根本,對于農民工而言,城鎮化首先意味著生產方式的轉變,而大量農業人口轉入非農就業崗位上來,就需要有強大的產業支撐。所以,每個地方在城鎮化規劃之初,首先應該做好產業規劃、就業規劃。只有以產業發展為先導的城鎮化,才是可持續的城鎮化。從不同產業對于勞動力吸納的能力看,服務業對勞動力吸納的能力最強,而我國的服務業需要從過去的“粗放型”向“精細型”轉型,這個領域有廣闊的發展余地。另一方面,從農民工本身的角度看,也需要強化他們的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同時更重要的是給予農民工依靠職業技術實現社會地位上升的技術上升途徑。筆者過去的研究就發現,大量的農民工實際擁有非常好的技術,但始終缺乏依靠技術提高實現社會地位上升的方法。如果能夠通過開展技術競賽、職業技術認證等方式,使得農民、農民工能夠靠自學、培訓和實踐,增強職業能力,并由此實現社會地位上升,將是市民化非常好的路徑。
其次,不可忽視的是,生產方式的轉變也包括農業產業運營方式的現代化,即農民從傳統小農生產方式轉變為按照現代產業運營方式經營,這樣傳統農民就改變為現代職業分工體系中的新型農民或者農業經營者。筆者在四川德陽等地的調研發現,當前農村居民越來越不愿意放棄農村戶籍,農民當中是分化的,那些非農收入(打工收入、經商收入等)比較高的家庭,愿意賣掉農村住宅搬到城鎮居住的比例要高一些,而完全沒有非農收入的家庭更愿意在相對生活成本更低的農村居住。對于主要依靠農業收入的這部分群體,進入城鎮可能反而導致生活負擔的加重。筆者認為,城鎮化并不意味著都要進入城市,對于具有產業、區位、鄉村精英、交通等條件的地區,可以通過就地就近城鎮化的方式,利用鄉鎮本地的特色資源、產業等優勢,因地制宜地推進城鎮化建設。
在一般意義上說,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向城市地區遷移,但是,就算我國城鎮化率將來達到70%,也還有接近四億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小城鎮是我國城鎮化的一個重要渠道。事實上,農民在村莊就地建設城鎮社區的事情已屢見不鮮。中國大的村莊本身人口就比較多,改革開放以來的鄉鎮企業發展迅速,很多村莊具備了現代產業基礎,如果做好規劃,發展現代經濟,農民完全可能實現就地城鎮化。全國這樣的范例很多,最典型的如“華西村”“大邱莊”“劉莊”,北京的“韓村河”“蔡家洼”等。它們大多是由村中能人帶領全村致富,村莊完全按照城市標準來規劃,現代生產經營體系已經形成,農民生活與市民生活方式沒有根本區別。當然,這與一般理解的市民化有兩點區別:第一,農民沒有遷移;第二,農民沒有轉變戶籍。但是,農民完全享受了與城市市民一樣的現代文明生活。筆者認為這也是一種市民化。在這些就地城鎮化的范例中,農民從依靠土地的自然經濟轉變為進入就業崗位或市場的現代經濟體系。所以,這里的市民化講的是市民的實質內容,而不是外在形式。
所以,在生產方式的轉變方面,人的城鎮化具有重大意義,它強調的是生產運作的體制、機制所發生的變化,即勞動者與現代產業運營方式相接軌,這樣,農民、農民工進入到城鎮工業服務業就業,完成市民化是一種形式,而農民就地城鎮化學會和接受現代產業運營方式,也是城鎮化的重要方式。按照這樣的理解,未來現代化的農業與工業的勞動者,都是現代生產方式的從業者。這樣,城鎮化并不意味著放棄農業,而是強調將農業生產也轉變為現代產業運營方式,它更體現為城鄉一體化。
二、人的城鎮化與生活方式的轉變
筆者認為,人的城鎮化表現在生活方式的轉變上,是指農村居民進入和融入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過程,包括獲得現代化的基礎設施、高品質的文化娛樂、高水平的醫療衛生等生活服務條件。生活方式的轉變可以是通過農民進城,轉化為城鎮市民。同時,就地城鎮化、就近城鎮化也是向城市生活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
人的城鎮化特別強調要實現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在生活方式的轉變中,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居住方式的轉變。一方面,要解決流動人口在城市的住房問題,提供多元化的住房選擇,完善住房保障;另一方面,城鎮化意味著進入到現代文明的居住方式中來。但是,并不是說農民上樓就是城鎮化的生活方式。目前,由于置換宅基地、農民上樓背后有著巨大的經濟利益,所以,尤其要警惕打著城鎮化生活方式的旗號,損害農民利益的問題。突出人的城鎮化,在住房問題上就要以人為本,住房的運作要符合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不是以置換宅基地的利益為驅動,而是以改善農民、農民工的居住條件為目標,這才是人的城鎮化的應有之意。
從生活方式的深刻含義中可以看出,人的城鎮化不是簡單地使農民轉變戶籍。簡單地使農民轉變戶籍,有時候不僅不能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社會地位,還有可能激化社會矛盾。因為農村的利益格局與城鎮完全不同。農民在農村擁有土地、林地等承包權,擁有宅基地,享有集體經濟的收益權、分配權。而一旦農民成為城鎮居民,也就失去了這些權利和資源。變為市民后,農民雖然可以獲得城鎮的社會保障,但城鎮的“最低生活保障線”只是城鎮生活的最低水平,只能勉強維持生計。這對于很多農民來說是難以接受和適應的。很多農民對市民化缺乏積極性,尤其是那些不愿喪失土地承包權的農民。在一些地方,有時候甚至會因為“農轉非”而發生社會矛盾。
筆者認為,從人的城鎮化角度思考“生活方式”轉變和改善,“鄉村生活的城鎮化”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模式。傳統上的城鎮化是指人口聚集到少數區域,該區域內非農產業占據主導地位。然而,由于現代社會的傳播、通訊、交通日益發達,大大縮短了人們之間的距離,這樣的“聚集”可以是跨區域的;同時,高技術產業、信息業已經滲透到各個產業領域,在生物技術推動下的農業已失去了傳統農業的含義。因此,城鎮化也可以視為一種生活方式,即由城市居民所創造的一種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可以在農村得到普及。事實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城市”定義主要就是看人口集聚的數量以及人口密度,往往超過2000人以上的居住點就算城鎮地區了。我國許多村鎮都居住著幾千甚至幾萬人,但與城鎮在生活水平上差異巨大,從這個意義上,提升公共設施和服務水平,實現鄉村生活的城鎮化,有可能成為我國未來的一種選擇。也就是說,鄉村仍然保留,但機械化的勞動方式、城鎮化的衣食住行、現代的文化生活及閑暇生活等都與城鎮中的生產生活方式沒有本質區別。
三、人的城鎮化與現代文明素質的形成
城鎮生活要求每一個人具有較高的公共意識和公民素質。所以,人的城鎮化也是指參與城鎮化的每一個人的文明素質的形成。城鎮人口聚集,大城市、特大城市更是巨型人口密集居住。因此城鎮、城市生活,對于每一個個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隨著城市群成為我國未來城鎮化發展的主導模式,人口大規模、高密度向城市聚集不可避免地帶來巨大的社會風險。在城鎮、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如果人們不遵守公共秩序、公共衛生規范,人口密集的乘數效應就會造成巨大災難。
在文明素質上,無論是進入城鎮,還是留在鄉村的農村居民,都應隨著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形成現代文明的行為、規范、意識和理念,特別表現為教育素質、守法素質、公共衛生素質、公共活動素質的大大提升。同時,還包括與現代生產方式轉變相適應的知識、技能素質,以及與生活方式的轉變相適應的交往素質、心理素質和審美素質的提高。提升文明素質,對于促進人的城鎮化、提升城市軟環境是非常有意義的。筆者調研發現,有相當比例的農民工在服務業就業,特別是在物業、保安等跟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服務業當中。事實上,在歐美發達國家,服務業是中產階層的主要就業部門,往往具有較高的文明素質。但目前我國高素質的服務業人員較為缺失。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勞動力素質不高,缺乏相關的培養和訓練;另一方面,我們的政策制度也有較大問題,例如積分入戶政策,往往只重視精英群體,缺乏對服務業人員的重視,很多流動人口由于不被城市接受,工作流動性強,難以積累和提升技能和素質。這種情況實際使得我們的專業服務業人員大量短缺,導致我們城市的軟環境和生活質量難以進一步提升。
城市生活需要現代文明。城市的信任不是因為熟人關系,而是現代分工體系、法治體系形成的社會誠信。村莊文明屬于傳統文明,需要與現代化接軌。由于各種歷史原因,中國從傳統農業文明進入到現代文明,明顯滯后了,不止農民,每一個中國人都需要提高現代文明素質。當然,農民也要提高教育素質,養成現代文明習慣。比如,農村給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廁所不衛生。這些都需要通過人的城鎮化實現轉變。城鎮化,雖然從外觀上看,高樓大廈興起了,房屋變化了,現代化街區形成了,但是,更深刻的變化發生在人們自身,人們行為方式的變化。我國一些城市街區的突出問題可以描述為“臟亂差”,其本質也是現代文明的缺乏。近年,接連發生的食品安全,如“毒姜事件”等都凸顯了傳統農村以熟人關系建立起的信任體系的瓦解,而現代城市信任體系又沒有建設起來,是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轉型中出現了漏洞。總之,現代文明素質的形成,是人的城鎮化十分重要的內容。
文明素質是一個社會的軟實力,特別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城鎮地區,文明素質對于城市治理、城市安全將會越來越重要。城鎮化意味著人口高度密集的居住方式,我們國家的人口多,人口行為的累積效應強,如果每一個人都放縱自己的不文明、不衛生的行為,累積起來的效應就是一場災難。但是,如果每一個人都學會新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累積的效應就是巨大的社會進步。比如垃圾問題最能體現人口高密度聚集的社會后果,如果每個人都亂扔垃圾,其結果就是一場災難;如果每個人都養成良好習慣,就是最有效地治理垃圾問題的途徑,這比增加環衛工人人數要有效得多。其他文明素質與人口高密度相適應的問題是多方面的,不僅是上述的垃圾問題等。這就要求對于它的治理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單方面的。在這種治理中,地方政府首先要負起責任。一些城市的臟、亂、差,首先源于城市建設的臟、亂、差,私搭亂建滿目皆是,一些鄉鎮建設幾乎失去控制,任由居民擴建宅基地。當然,居民也有責任。要解決這樣的問題,一方面應采取嚴格的規定和獎懲制度,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廣大民眾。不僅要教育成年的居民,而且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建議在幼兒園、小學、中學的課程、教材里增加講衛生、愛整潔、遵守城市規范方面的內容。同時,還要注意學習國際的經驗,特別是日本的經驗。日本人口密度比我們還高,由于日本人有良好的衛生習慣,所以并沒有因為人口密度高而出現臟、亂、差,城市治理非常有效率,這些都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學習。
四、人的城鎮化與公平公正的社會權益
人的城鎮化特別強調,在城鎮化中要實現公平公正的社會權益。我國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的突出問題是權益上的不公平、不公正,長期以來,農民、農民工與“市民”是完全不同的權利群體。為此,城鎮化就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包括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制度、體制、機制。人的城鎮化的最終目標是,城鄉居民擁有平等的經濟權利、社會權利、政治權利和發展權利,例如土地和住房等財產權利、獲得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的權利等。
在實現城鄉公平的社會權益方面,目前,遇到的突出難題有三個:
一是戶籍制度改革。目前關于戶籍制度改革的討論已經很多了,但問題確實極其復雜。人人都想追求美好的生活,農民工當然也愿意在條件好的地方落戶。但難題是,城市生活成本高,農民工負擔不起,另一方面,農民工又認為農村的土地、宅基地有潛在的經濟利益,不愿意放棄。所以,調研表明農民工戶籍改革的動力并不強。目前國家的政策是,全面放開小城市、小城鎮戶籍,有序放開中等城市,嚴格控制特大城市。而調研表明,農民工多數希望到大城市定居,小城市吸引力不大。原因是大城市的資源優勢明顯,尤其是附著在戶籍上的教育資源最為突出,而我國教育資源的分布,地區差異極大,所以表面上是戶籍問題,本質上是資源分布的極大的不均等,這都需要漸進式改革。
二是社會保障體系。目前,全國參加城市保障的農民工占城鎮就業農民工的比例甚低,在小微企業、個體戶就業的農民工基本上沒有參保。此外,目前城鄉保障體系不能接軌,各個省市之間保障體系也不能夠接軌,農民工流動性大,流動后享受不到原來的保障。所以,農民工對于社會保障的積極性不高,很多人不愿意進入到保障體系,更愿意得到現金。以往的研究多認為市民化的難點在于戶籍問題,而戶籍的核心問題是要讓農民享受與城市居民一樣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但筆者在廣州的調研發現,城鎮的社會保障對于農民的吸引力遠沒有我們想象得那樣高?!稗r轉非”后,農民能夠看到的實際利益并不突出,反而是不轉的農民擁有宅基地、承包地、村莊集體經濟等實實在在的利益?!稗r轉非”后,雖說是農民享受了城鎮社會保障,但僅靠城鎮社會保障所帶來的利益,實際上成了城鎮最低收入階層,遠不如農民的承包地、宅基地,甚至不如“房前屋后種瓜種豆”的利益實在。
三是城鎮化后的農村權益問題。農村的宅基地、承包地、林地都意味著經濟利益,怎樣解決城鎮化、市民化后農民的利益承續、交換,以及怎樣建立農村退出機制等,都是一道道難題。所以,在權益公正方面,人的城鎮化的改革任重而道遠。過去我們以為,80后、90后新生代農民工肯定更愿意放棄農村土地,獲得城市戶籍和社會保障。但筆者在四川德陽的調研結果恰恰相反。年齡分組后,20~29歲組只有29.4%的人愿意放棄農村土地、轉為城市戶籍,也就是說,70.6%的年輕人不愿意放棄或要看情況再說。反之,60歲以上的組57.4%愿意轉為城鎮戶籍并獲城鎮保障。年齡越大越同意放棄土地,年齡越小越不同意,這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仔細考察感覺這也有道理,年齡大的人轉為城鎮戶籍后,馬上就能夠享受城鎮養老待遇,而年輕人轉為城鎮戶籍,與養老保障距離遙遠,沒有什么眼前利益。如果不轉為城鎮戶籍,保有承包土地,則有土地潛在資本升值的巨大吸引力。他們看到城市土地價格的瘋狂上漲,當然就越發不愿意放棄這種巨大的潛在利益。所以,市民化不容易得到這些農民的支持。這樣來看局面就極其復雜了,雖然很多農民工常年外出,多委托他人經營土地,自己也不愿意以種地為生,但他們還是不愿意放棄土地承包權。
文章來源: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2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