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30多年的發展奇跡充分表明,改革開放是推動中國發展的根本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政治智慧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主要領域“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主體框架已經基本確立,為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打下了堅實基礎。當前,新一輪改革大潮已涌起,各領域改革正在提速,但也面臨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我們組織這組筆談,就是希望在這個關鍵節點,促進全國人民進一步堅定信心、凝聚共識,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堅戰,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隆國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進入決勝階段,全面深化改革也到了向縱深推進的關鍵時期。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必須進一步堅定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和決心,堅持改革開放永不停步。
一、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30多年前,面對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改革開放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積極推動我國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實現了30多年年均9%以上的增長,使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改革開放,不僅使中國創造了發展奇跡,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貿易大國,更為重要的是,它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外部沖擊,面對“三期疊加”的嚴峻國內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以極大的勇氣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用改革的辦法有效應對國內國際挑戰,進一步確立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改革總目標,通過改革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以及黨的建設等各項事業,取得了顯著成效。在世界經濟整體低迷的背景下,我國經濟保持了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邁向中高端;創新活力得到極大激發,經濟增長新動能不斷涌現,經濟效益與質量明顯提高;大眾創業蔚然成風,新增就業保持穩定,民生福祉不斷改善;節能減排取得實效,綠色轉型加速推進;國際地位持續提高,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影響力與話語權迅速提升。
二、改革開放到了新的歷史節點
今天,隨著中國發展進入關鍵時期,改革開放也到了關鍵階段。在國內,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這意味著以往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擴大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中國經濟新舊動能能否順利轉換,增長潛力能否充分釋放,取決于我們能否構建一整套主要依靠創新驅動和結構升級推動發展的新的體制機制。在世界范圍,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方興未艾,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面臨深刻變革,既有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面臨深刻調整,能否抓住這一戰略機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取決于我們能否持續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進行重大調整,從根本上適應技術進步的要求。當前,各國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這種競爭既是發展的比拼,更是改革的賽跑,改革已經成為時代潮流,改革開放不僅為中國現代化提供強大推動力量,而且具有廣泛的世界意義。
在這個歷史節點,黨中央繼往開來,推動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在理論創新上,明確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首次確立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清晰描繪了“五位一體”的全面深化改革藍圖,突出強調了改革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協同性;全新闡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創造性地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系統構建了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整體框架;闡明了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的中國主張。在改革落實上,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迄今召開了34次會議,審議批準了200多項改革文件,引入第三方評估,改革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進一步加強,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三、推動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
行百里者半九十。當前,我國主要領域“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主體框架已經基本確立,改革越向縱深推進,遇到的阻力和壓力也越大。因此,必須著力狠抓改革政策落實,讓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措施真正落地生根。
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確保改革不停步。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部署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是貫通的,都涉及一系列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的變革,都涉及一系列工作關系、利益關系的調整。全面深化改革,關鍵是要形成有利于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體制機制,在增強創新能力、推動發展平衡、改善生態環境、提高開放水平、促進共享發展上不斷取得新突破。因此,我們必須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直面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持續加大改革力度,堅決調整那些不利于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體制機制,在形成新體制新機制中贏得發展新機遇。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全面深化改革。我國當前發展面臨的結構性問題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要使全面深化改革真正見到實效,就必須抓住主要矛盾,從供給側發力,發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牽引作用。要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好重大結構性失衡,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繼續向縱深推進。
以積極防范各類風險營造改革的良好環境。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在國際國內面臨不少矛盾風險挑戰,而且各類矛盾風險挑戰相互交織、相互作用,一旦防范不及、應對不力,就極有可能傳導、疊加、演變、升級,導致風險擴散,甚至引發系統性風險。因此,我們必須積極主動應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領域的風險挑戰,尤其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40次集體學習提出的要求,切實完成好維護金融安全的6項任務,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科學的方法論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劉元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掌握正確的方法論是我國改革取得成功的寶貴經驗,今后也必須繼續牢牢堅持。當前,全面深化改革正在從全面規劃、設計和動員階段向全面實施和落實階段轉變,正在從頂層設計階段向基層創新、基層落實和基層實施階段轉變,正在從簡單的穩增長階段向加速改革階段轉變。改革形勢、改革任務和改革重心的轉變,決定了我們必須把各種哲學層面的方法論和理念層面的思想思路,轉化為指導實踐的具體方法和工作方案。
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處理好改革中的各種關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系、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這五大關系,越發成為順利推進改革的關鍵。我們必須將馬克思主義改革方法論貫穿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過程。一是在戰略層面、哲學和指導思想層面,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運用到改革方案的制定和落實之中,注重改革的統籌性、協調性、整體性,增強改革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保證具體改革方案和實施措施沿著正確方向、正確道路和總體目標有序推進。二是在具體改革方案設計和落實層面,要貫徹好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實踐觀、發展觀,將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所提倡的實踐標準、生產力標準、群眾標準和民本標準運用到改革推進過程中去,靈活機動地處理各種關系、解決各種問題,作出最為有利的戰略抉擇。
將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作為新時期改革的方法論。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穩中求進”意味著各項改革不能不顧改革的基礎、改革的邏輯和改革的可控性而簡單地推進。要在保持經濟社會穩定的基礎上,有步驟、有重點、有方向地展開。一是堅持底線思維,確立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結果的基本理念,切實增強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定力;二是要在宏觀經濟政策要穩、社會政策要托底的前提下推進各領域改革,保證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三是要發揮釘釘子精神,深化改革是一項久久為功的事業,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工作作風抓好各項工作,克服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盲目冒進心理。
以抓“牛鼻子”工程實現改革的重點突破。全面深化改革并非平均用力,必須重點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對改革的復雜形勢和繁重任務,要牽住改革“牛鼻子”,既抓重要領域、重要任務、重要試點,又抓關鍵主體、關鍵環節、關鍵節點。關系全局的改革,特別是涉及重大制度創新的改革,要統一行動,任何時候不能放松、不能滯后。當前,一是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突破口,為全面深化改革打開新局面;二是要加快推進關鍵性改革,以基礎性、牽引性改革為核心,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國企改革、產權保護以及財稅與金融等改革,以帶動其他改革的推進;三是要以改革試點區為樣板,打造改革的示范區。
以狠抓落實確保改革政策措施落地。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不僅在于頂層設計的科學性,更在于各類改革方案的最終落地。特別是在當前頂層設計基本完成,“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主體框架已經確立的新時期,狠抓改革政策的落實尤為重要。一是從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高度強調狠抓落實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以貫之強調狠抓落實,突出強調發揮各級主要負責同志作用,既有改革認識論,也有改革方法論。二是強化擔當意識。比認識更重要的是決心,比方法更關鍵的是擔當。改革要知難而進、迎難而上,只要符合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只要有利于落實新發展理念,只要有利于增加人民群眾獲得感,就堅決地破、堅決地改。三是強化一把手工程。 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是抓改革的關鍵,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來抓,不僅親自抓、帶頭干,還要勇于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做到重要改革親自部署、重大方案親自把關、關鍵環節親自協調、落實情況親自督察。四是實現壓力傳導。做到“一把手抓一把手”,把責任一級一級進行分解,防止改革“中梗阻”,克服改革“最后一公里”現象。
打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舉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高培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體系,正推動我國經濟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必須打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場攻堅戰,發揮好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導性作用。
一、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篇大文章具有關鍵意義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所部署的全面深化改革與以往改革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它是全面的改革,覆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個領域,是致力于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的全方位的改革。但改革不是齊步走,需要選擇突破口和主線索,有重點地加以推進。
中國的改革歷來是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的。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基本確立,今天要在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和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改革的彼此聯動中,取得改革的總體效應并形成改革的總體效果,從而實現國家治理的與時俱進,經濟體制改革仍舊是具有“牛鼻子”效應的重點改革領域。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新常態下我國宏觀經濟管理必須確立的戰略思路。大量事實表明,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根源就在供給側、就在結構上,經濟體制改革必須從供給側和結構性改革上找出路。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也只能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展開。
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這一關系鏈條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持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主線,用改革的方法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把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持續增加有效制度供給,是我們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持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
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當前,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取得積極進展,“三去一降一補”效果明顯。從去產能看,2016年鋼鐵、煤炭等重點行業超額完成年度規劃任務。從去庫存看,商品房待售面積下降明顯,2016年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為69539萬平方米,與2015年相比下降了3.2%。從去杠桿看,企業部門負債率穩中有降,資金“脫實向虛”得到遏制,有利于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從降成本看,企業的稅費成本、用工用能成本、土地成本、物流成本、融資成本及制度性交易成本都不同程度有所下降,預計2017年可以再減少企業稅負3500億元左右、涉企收費2000億元左右。從補短板看,通過加大對生態保護、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民生建設、水利管理以及第一產業等薄弱環節的投資力度,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得到有效改善。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各項舉措逐步落地以及適應新常態的經濟政策框架逐步形成,我國經濟呈現穩中向好的發展勢頭。2017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6.9%。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產生了比較明顯的系統性效應,經濟體系從供給到需求、從宏觀到微觀不斷合理完善,在促進經濟穩中向好發展的同時,經濟結構優化和新舊動能接續轉換進一步加快。
三、堅定不移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戰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關系全局、關系長遠的攻堅戰,意義重大,任務艱巨。當前我國經濟運行脈絡和操作機理已經與以往大不相同,必須以不同于以往的理念、思想和戰略推進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防止沿用慣性思維應對新形勢處理新問題,及時調整轉變改革的思路、方法和措施。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體學習時提出的要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著重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短期和長期、減法和加法、供給和需求這四個重大關系。
打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戰是一個漸進的、相對長期的過程,盡管改革取得了積極進展,供求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緩解,但總體看我國經濟供需不平衡、不協調的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必須在鞏固現有成果基礎上,從長計、從遠計,針對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完善政策措施,防止短視思維,防止走老路,確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長期成效。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間,要以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振興實體經濟、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抓手,打通供需渠道,努力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不斷取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性進展。
確保全面深化改革各項任務落地見效
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徐中、孫明增)
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取勢,又要取實。隨著改革向縱深推進,面臨的難題更多,實施的難度更大,抓落實的要求更突出。在改革任務上,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大多已經完成,剩下的都是涉及敏感問題和重大問題的“硬骨頭”。在改革方式上,過去的改革主要通過政府主導來推進,現在的改革則要求政府進一步簡政放權,要更多依靠市場和社會的力量。在改革對象上,一批政府權力部門被要求做出更多“壯士斷腕”與“自我革命”的選擇。在改革環境上,改革面臨的經濟社會風險在加大,必須更加注重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在改革要求上,要更加注重兼顧各方利益,特別是要使廣大人民群眾都能分享到改革與發展的成果。這些都使改革的難度大大增加。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我們必須在抓改革落實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不失時機地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新突破,確保全面深化改革各項任務落地見效,真正讓改革部署結出更多讓人民群眾有滿滿獲得感的果實。
加強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各項改革舉措落地的根本保證。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確立了習近平同志在全黨的核心地位,形成這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更有利于凝聚改革共識、推進改革落地。3年多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組長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方面,制定實施了很多重大改革舉措。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廈“四梁八柱”拔地而起,“主體框架”搭建完畢。改革越往縱深推進,觸及的矛盾就越多,涉及的利益關系也越復雜。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更需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人民為中心,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邏輯起點,是推進改革創新的價值基點。改革是億萬人民的事業,人民群眾是改革的主體。打好改革攻堅戰,必須堅持改革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表明,人民群眾的創造和實踐,是深化改革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只要有人民群眾支持和參與,就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最根本的方法論。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老百姓反映教育、就業、養老、醫療等問題最突出,改革就要從這些問題入手,再難也要向前推進。3年多來,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了大量涉及社會事業、民生發展的文件,制定實施了一系列針對民生焦點、難點、痛點的改革舉措,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
抓住“關鍵少數”夯實主體責任。改革爭在朝夕,落實難在方寸。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表明,改革能否順利推進、扎實落地,關鍵在人,關鍵在夯實主體責任。特別是作為“關鍵少數”的地方和部門一把手,對改革抓和不抓大不一樣,虛抓和實抓大不一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不同改革主體責任劃分清楚、明確下來,理清責任鏈條,擰緊責任螺絲,提高履責效能,以責促行、以責問效。深化改革“啃硬骨頭”,各地區各部門的一把手對抓改革、抓落實負有直接責任,要親自抓謀劃、抓部署、抓督察、抓落實,做改革的促進派和實干家。對中央部署的重大改革舉措,要結合本地實際實化細化,時時關心,時時跟蹤,盯住不放,狠抓落實。對本地區本部門改革任務,既要抓緊推進、敢于突破,又要立足全局、通盤考慮。一把手必須要有主體意識、主角意識、主場意識,負起責任用心干、開動腦筋創新干、擼起袖子加油干,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才能讓改革落實擲地有聲,以實干推動發展,以實干贏得未來。
以釘釘子精神做好改革督察落實。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扭住關鍵、精準發力,敢于啃硬骨頭,盯著抓、反復抓,直到抓出成效。”這是全面深化改革得以不斷推進的關鍵所在。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抓改革落實,需要全時段推進、全方位協調、全過程監控,結合理論思考和發展實踐進行綜合把握,不斷予以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曾要求對改革進行“三督三察”,即督任務、督進度、督成效,察認識、察責任、察作風。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34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督察是抓落實的重要手段”,要拓展督察工作廣度和深度,對重大改革、復雜問題,必要時要“回頭看”。我們必須通過強有力的督察,確保黨中央確定的改革方向不偏離,確保黨中央明確的改革任務不落空,不斷提高改革的精準化、精細化水平。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求是》2017/1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