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8月3日,中央黨校副校長王東京率中央黨校課題組到我市,就脫貧攻堅、“三變”改革、黨建扶貧等工作展開調研,并對六盤水“三變”改革經驗進行了總結提升。
8月25日,王東京在《學習時報》上發表《“三變 ”改革的學理解釋》一文,從獨特的角度、理論的高度、學理的深度,對我市“三變”改革進行了深刻闡釋。本報今日特進行轉發,幫助全市廣大干部群眾從理論上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豐富“三變”改革的內涵外延,為我市“三變”改革深入扎實推進,助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持續注入強勁動力。
兩年前我第一次聽學員講“三變”,當時就有預感:“三變”將再次拉開中國農村改革的帷幕;而六盤水作為“三變”的發源地,將成為國家層面解決“三農問題”的樣板。果然不出我所料,2017年年初,“三變”寫進了中央一號文件,六盤水的經驗也得到了中央領導的肯定。
什么是“三變”?具體講,是“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要是沒在農村生活過,讀者恐難明白“三變”對農民意味著什么?我不懂神機妙算,有此預感是因為從小長在農村,當過農民。最近看到一份材料,汪洋副總理批示:“三變”有值得從更深層次考慮其價值的意義。是的,對“三變”的研究目前還只是破題,的確值得深入研討。
三個星期前,我專程赴六盤水調研,從鐘山到水城、再到盤州,發現農民談起“三變”個個頭頭是道、如數家珍。在米籮鄉與農民座談時我問:“三變”到底有什么好?一位李姓農民說:“以前家里窮,連媳婦都娶不上,搞‘三變’后家里富了,現在不僅娶了媳婦,還買了汽車。”類似的故事所到之處皆能聽到,這大概就是“三變”的魅力吧!
人們擁護改革,一定是改革能給他們帶來實惠。但應該追問的是,“三變”為何能讓農民收入奇跡般增長?近兩年報刊推介“三變”經驗的文章很多,我也讀過一些。可遺憾的是,從學理層面進行討論的卻不多。從學理層面看,“三變”改革的核心要義究竟何在?這些日子天天想,我想到的答案:是增加農民的資產性收入。
我的思考是這樣:古往今來,農民一直是低收入群體。農民何以收入低?是農民不勤勞么?非也;原因是農民沒有資產。過去地主比農民富?絕不是地主比農民勤勞,而是他們擁有土地,可取得資產性收入。眾所周知,經濟學講分配,是按生產要素的貢獻分配;而要素所有者參與分配的比例,則取決于不同要素的稀缺度。這是說,誰掌握的生產要素稀缺,所占的分配比例就越大。
問題就在這里。土地與勞動力相比,由于土地供給不能增加,而人口卻不斷增長。比較而言,土地會顯得相對稀缺。這樣,地主的資產性(土地)收入當然會高于佃農的勞動收入。由此推之,其一般性的推論是:一個人若擁有資產,不論資產為何,只要該資產的供應比勞動力稀缺,則資產性收入皆會高于勞動收入。
對此推論,馬克思早就作過論證。《資本論》三大卷最后得出的結論,資本積累將導致兩極分化:一極是資本家的財富積累;一極是無產者的貧困積累。無產者要擺脫貧困,唯有剝奪“剝奪者”。土地革命時期我們黨提出“打土豪,分田地”,依據的就是馬克思的理論,目的是要讓農民擁有資產。留心觀察,改革開放后先富起來的群體,有誰不是靠資產性收入致富的?
回頭再說“三變”。前面我說,“三變”的核心要義是增加農民資產性收入。而要增加農民資產性收入,前提就得讓農民有資產。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就不難理解政府為何要推動“資源變資產”了。是的,政府的用意很明顯,將資源變資產不僅可盤活農村資源;更重要的是,只有將資產確權給農民,資產才能變股金,農民才能變股東。
然而這只是農民增收的前提。讓農民有資產,并不等于有資產性收入,有資產與有資產性收入是兩回事。舉個例子,你投資1000萬元辦廠,一年下來若利潤為零,那么你的資產性收入就是零。同樣道理,即便農民有資產,但如果資產不增值,同樣也不會有資產性收入。故我的第二個推論是:要讓農民有資產性收入,還得讓農民的資產增值。
所謂資產增值,通俗地講,就是讓資產漲價。資產怎樣才能漲價呢?經濟學家費雪說:資產價格是人們對該資產預期收入的貼現。用公式表示:資產價格=資產預期年收入/銀行年利率。根據此公式,費雪曾作過這樣的分析,他說:由于利率相對穩定,資產價格實際決定于資產的預期收入。于是,資產增值就轉換成了提升收入預期。
影響資產收入預期的因素多,不過我認為重要的因素就兩個:一是資產的稀缺度;二是資產的當期利潤。物以稀為貴。供應稀缺的資產,收入預期當然看漲;而資產當期利潤,也會影響人們對未來收入的判斷。六盤水的經驗可以佐證:政府以“平臺公司”為支點,用PPP模式投資農村基礎設施,無非是要提升農民資產的稀缺度;而推動規模經營,則是為了提高農民資產的當期收益。
實際效果如何呢?那天在百車河鄉考察,水城縣王縣長介紹說,當地農民的房子之前并不值錢,去年通了公路,農民在自己家開旅館,現在每平米漲到了3000元。米籮鄉的農民也告訴我,過去一家一戶種獼猴桃,8分錢一斤賣不掉。現在土地入股實行“標準化”生產,每斤漲到30元卻供不應求。
行文至此,讀者應該清楚了“三變”的要義。不過這里還有個問題要討論。在我看來,六盤水的“三變”目前還是資產租賃與股份合作并存。比如從分配看,企業前三年要為入股農民保底分紅,三年后再按比例分紅。保底分紅實際是資產租賃,按比例分紅才是入股。經濟學“MM定理”說,以負債籌資還是以股份籌資皆不影響企業的市值。可企業為何采用這種“先租后股”的籌資方式呢?
我的解釋,是為了節省交易成本。事實上,上面的“MM定理”有個重要假設,即交易成本為零。讀者知道,果樹栽種不同于其他產業,很特殊,通常要等三年才會掛果。若按比例分紅,意味著農民入股三年內不能有收益。倘如此,想讓農民入股談何容易?企業為減少與農民談判的交易成本,所以就有了現在這樣的籌資安排。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六盤水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