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陸福興:湖南如何做好糧食產業經濟大文章

[ 作者:陸福興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11-27 錄入:吳玲香 ]

【編者按】“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是糧食產業的宗旨。今年,國務院首次出臺關于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糧食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為此,《糧食科技與經濟》雜志特約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員、湖南省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陸福興為本刊撰文,探討湖南如何做好糧食產業經濟這篇大文章。現糧食科技經濟雜志(新糧食)微信公眾號全文刊發,以供參考。

“湖廣熟,天下足。”湖南人民以大無畏的擔當精神,承擔著國家糧食安全的大任,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在經濟新常態下,湖南糧食的供給側結構性問題日漸嚴重。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意見》,為湖南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了機遇。湖南如何抓住機遇,做好糧食產業經濟,關系湖南農業現代化發展。

一、陳大爺的糧食產業經濟

陳大爺是湖南邵陽的一個種糧大戶,和老伴一起轉包了40多畝地,種上了雙季稻,但是,辛苦經營一年,除掉成本后,自己和老伴就賺了個打工的錢而已。第二年,陳大爺把稻谷等加工成飼料喂豬,讓豬吃了再賣豬肉。這一年,陳大爺賺的必賣稻谷多了。慢慢第,陳大爺悟出了轉一道手就能多賺錢的道理,于是把豬肉又制成邵陽特產豬血丸子,讓在城里打工的兒子去賣,一年下來,利潤翻了倍,不到5年,陳大爺一家就成了村里的首富,蓋起了大房子。

這就是陳大爺的致富秘訣,也是陳大爺的糧食產業經濟。

陳大爺的致富秘訣其實很簡單,就是發展了“糧食產業經濟”。別人種了田賣稻谷就完事了,陳大爺卻把稻谷作為一個產業,不斷去“轉一道手”不斷延伸了產業的鏈條,使稻谷變成豬肉,豬肉再變成豬血丸子,這樣層層賺錢錢就多了。陳大爺的糧食產業經濟告訴我們,把糧食作為產業來經營,就是對糧食進行多重加工,盡量延長糧食的產業鏈條,是糧食從生到熟,從粗到精,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條。

糧食產業經濟就是要把糧食作為產業進行經營,按照市場的要求延長產業鏈條,優化產業結構。湖南是全國糧食大省之一,湖南糧食總產量連續4年都保持在300億公斤左右,水稻產量全國第一。發展糧食產業經濟,湖南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二、湖南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難題

從糧食到產業經濟,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變換,而是糧食發展戰略思路的轉變。糧食產業經濟是我國糧食解決了溫飽問題后,面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做出的戰略選擇,也是我國糧食安全從儲存糧食到儲存糧食發展能力的戰略轉變。湖南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具有“近水樓臺”的優勢,但是要想“先得月”,還面臨諸多的難題。

首先,糧食結構不優影響糧食產業。糧食結構是糧食產業經濟的基礎。湖南常年糧食種植面積在7000萬畝左右,總產量3000萬噸左右,全國排名第九,其中稻谷產量2600萬噸左右,湖南糧食產業“一稻獨大”的結構,既是優勢也是劣勢,優勢是水稻是湖南糧食產業經濟的堅實基礎,湖南糧食產業經濟的特色突出,發展水稻糧食產業經濟的物流成本小。但是,水稻獨大意味著湖南糧食風險集中在水稻上,而且糧食產業經濟結構單一,品種不豐富,不利于糧食產業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其次,品牌不優糧食銷售不暢。湖南水稻大多是常規稻,高端優質稻種植面積小,在市場上湖南大米比不上東北大米,特別是前幾年的鉻超標事件,使得湖南大米全都背上了鎘超標的包袱,至今影響湖南大米的銷售,甚至湖南人不買湖南大米而選擇東北大米。加之,湖南大米多年來是數量導向,一昧追求產量,優質品牌少,產業鏈條短,宣傳不夠,湖南糧食的銷售渠道不暢通,出現了產得越多、庫存積壓量越大、財政存儲輪換處置壓力越重、農民種糧積極性越低等問題。加快湖南大米的質量與品牌,努力消化湖南大米的積壓庫存,形成更可持續的糧食有效供給體系還任重道遠。

再次,糧食精深加工能力弱。湖南糧食加工能力弱,沒有形成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條,湖南大米大多是賣米等初級產品,精深加工的少,農民賣的僅僅是初級產品稻谷,受益的產業鏈太短,導致了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民種田的積極性不高。當前,湖南全省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了5.6萬家,但企業規模小,創新不足,加工不精細,效益不高等問題仍然突出。湖南作為水稻大省但對水稻的產業鏈、價值鏈掌控能力太差。

最后,國家糧食支持政策轉變。從2017年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后,國家糧食政策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對于糧食數量支持的力度減小,支持品質、品牌的力度加大,湖南糧食數量取勝的傳統糧食生產優勢降低,湖南糧食生產轉型發展的任務還十分繁重。

三、湖南糧食產業經濟的路徑

做好湖南的糧食產業經濟必須實現糧食發展的轉型,要堅持創新發展,在糧食育種、栽培、加工轉化和營銷等方面全面創新。要用產業推動糧食生產,依靠科技提升糧食生產能力,拉長產業鏈條,變糧食產量優勢為經濟優勢,實現糧食產業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

一是調結構。調整湖南糧食的結構,是做好糧食產業經濟的前提。一是調品種結構。要轉變當前數量導向的品種結構,加強優質稻的種植力度,適當增強高端大米的品種,同時,除了水稻品種外,還要擴展適應湖南自然條件的其他糧食品種,逐漸構建適應湖南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品種結構。二是調整糧食生產的區域結構。湖南糧食生產的區域結構明顯,湘北、湘中及湘南部分的水稻大縣,人均產糧多、商品量大,要繼續發揮糧食主產區的作用,推進糧食的精深加工;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郊區,可逐步退出水稻主產區,發展高效農業,豐富糧食品種。三是調整糧食產業結構。要順應市場糧食產業的需求,在低端產業、中端產業和高端產業上進行調整,按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加大糧食的有效供給,發揮糧食加工轉化引擎作用,優化創新鏈、拉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加快向高端高質高效邁進,促進糧食產業集約、集聚、集群發展。四是調食用結構。區分用途,實施優質食用稻、高蛋白飼料稻、工業專用稻的水稻三元結構開發戰略,形成專用水稻育種、栽培、生產和加工的新格局。

二是強科技。湖南要利用雜交水稻技術的優勢,繼續加大水稻種業科技創新,占領雜交水稻種業創新的制高點,為糧食產業經濟提供優質品種。同時,要在化肥、農藥、加工、檢測、環境治理等農業科技上加快跟進,提高湖南糧食產業發展的科技創新能力。同時,加大糧食精深加工的技術創新,著力培育一批具有市場開拓能力、能進行糧食深度加工、并帶動基地生產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企業,支持糧食龍頭企業加快科技創新和升級改造。此外,在水稻優勢產區重點建設一批專業批發市場,加大糧食電商的運營,打造電商銷售新平臺,形成貫通城鄉、覆蓋湖南乃至全國的稻米銷售網絡。

三是創品牌。轉變糧食生產方式,堅持質量和品牌導向的糧食產業經濟方向,引導糧食生產向高端品牌化轉型。一是要加大湖南大米的品牌打造,消除湖南大米的鎘超標影響,集中創建一批優質、高端的湖南大米品牌;支持糧食“三品一標”建設,提升湖南糧食產品的優質度。二是要強化加工引領,引導糧食精深加工,打造一批優質高端的全國性糧食加工產品品牌。三是加強品牌宣傳和推廣,利用湖南媒體優勢對湖南糧食品牌進行集中宣傳,樹立湖南糧食品牌的良好形象,集中打造幾個湖南糧食產品大品牌,構建湖南糧食產品品牌集群。

四是轉方式。主動適應糧食收儲制度改革要求,轉變“收原糧、賣原糧、靠政策、吃補貼”的經營現狀,引導糧食企業主動走向市場,在競爭中謀生存、求發展。要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和居民糧食消費升級需求,增加糧食的有效供給。轉變當前國有糧食企業的經營模式,加快改制步伐,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積極穩妥發展混合所有制糧食產業經濟,不斷增強國有糧食企業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支持糧食產業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推動湖南糧食企業走向世界,實現多種形式的跨國跨區域經營,努力培育湖南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糧食龍頭企業。

五是重生態。建立綠色糧食發展體系,加大綠色糧食的投入力度,嚴格糧食生產的環境整治,加大鎘超標治理,根本扭轉湖南大米的形象。引導糧食生產的綠色化,對于主產區,在確保糧食產量的基礎上,側重生態環保的環境基礎建設,優化糧食生產的田間環境;在高寒山區,引導利用特殊氣候優勢,生產生態優質的高端糧食,打造糧食的優質品牌;對于糧食加工企業,要建立嚴格的監管制度,嚴格監控加工企業的食品添加劑和其他添加劑的量,防止損害湖南糧食形象糧食及其產品出湘。加大“智慧糧食”示范引領,充分利用物聯網技術加大湖南糧食的生態宣傳和展示,把糧食產業打造成為“智慧產業”。建立糧食產品生態環境公示制度,完善糧食產品的生態環境追溯制度,構建湖南糧食產業的生態監控與保障制度。

(作者系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員、湖南省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糧食雜志(微信公眾號)2017-11-27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婷婷丁香色五月 |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综合久久 | 亚洲一国产欧美在线看 | 色妺妺免费AV在线 |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 最新亚洲第一AV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