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50.32%(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國耕地總面積20.25億畝,居世界第四,約占世界耕地總面積的9.5%;我國是世界第一產糧大國,年糧食總產量超過6億噸??所以,我們總是說中國是農業大國。
但是,我們還必須要知道的是農業大國不等于農業強國,甚至我們國家要想成為農業強國還有一段路要走。那么,如何讓中國從農業大國完美蛻變為農業強國呢?本文將從糧食產業的角度給你答案。
一、糧食產業現狀:“三高”并存
1、高產量
2016年,我們又迎來了一個豐收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1624萬噸,比2015年的62144萬噸減少520萬噸,下降0.8%,打破了我國糧食“十二連增”態勢。其中,夏糧產量13920萬噸,減產1.2%;早稻產量3278萬噸,減產2.7%;秋糧產量44426萬噸,減產0.6%。全年谷物產量56517萬噸,比上年減產1.2%。其中,稻谷產量20693萬噸,減產0.6%;小麥產量12885萬噸,減產1.0%;玉米產量21955萬噸,減產2.3%。
雖然2016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略有下降,但仍處于2004年以來的增產周期中的次高水平,也是連續第五年穩定在6億噸以上。
2、高進口
我國糧食自給能力不斷增強的同時,國內糧食需求也在持續增長,最終導致中國糧食進口量也逐步增加。2012年中國凈進口糧食7747萬噸,比1980年增長5倍,年均增長5.8%。來自海關總署的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油料進口繼續增加,雖谷物進口有所下降,但進口量仍是近年來僅次于2015年的第二高位。
3、高庫存
在糧食產量、進口量“雙增”的同時,我國糧食庫存總量近年來亦達到歷史高位。過去10年,國內糧食產量年均增長率不到3%,但庫存增長率則超過8%。
一些糧食主產區面臨巨大的收儲壓力,部分品種出現了階段性過剩的情況。例如,作為國家重要糧倉的黑龍江省,其糧食收購量和政策性糧食收購量在2014年—2015年糧食收購年度再創歷史新高,庫存大幅增加,安全儲糧形勢嚴峻。
二、解謎“三高”現象:價格倒掛是主因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到,我國糧食并不是不夠吃,相反庫存是年年增加,但是為什么進口量仍然居高不下呢?
一個原因是臨儲政策的實行,另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內外糧食存在巨大價差。
2004年以來,我國政府為了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穩定糧食增產,實行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政策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糧食產量,但隨之而來的是糧食價格跟風漲。
與此同時,國際市場糧食價格卻掉頭向下,國內外糧食價差日趨明顯。在利潤的驅動下,許多貿易商、糧食加工企業更愿意采購國外低價糧,相應減少對國內糧食的采購,帶來的后果是糧食從地里收上來,不能進入到加工企業中,只好存到糧庫里,越積越多。
以三大谷物中產量最大的玉米為例,據業內人士介紹,近一兩年來,國外低價大麥、高粱大量涌入,替代玉米成為國內的飼料用糧,“頂”住了國內庫存玉米的銷售,導致玉米的庫存越來越多,已成為目前庫存最多的糧食品種。
三、農業供給側改革
“三高”現象如同一把刀,明晃晃的懸掛在中國農業產業的頭上,改革勢在必行。
國家加大了對農業側改革重視程度,明確了農業側改革目標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明確提出“由量到質”的轉變,更強調脫貧、增收,改革與穩定并舉,并強調“新動能”、做加法。
對在臨儲制度下價格扭曲、供給庫存嚴重過剩的玉米取消臨儲,而對大豆等產量偏低、嚴重依賴進口的品種則實行鼓勵政策。
四、我國糧食繼續增產的制約因素
1、支持政策效應遞減
根據WTO規則,中國入世可以享受的微量允許支持量僅有農業總產值的8.5%。
從各種數據來看,目前國內對于小麥、玉米等品種補貼已接近加入世貿組織承諾的補貼額度8.5%的上限。繼續增加補貼,特別是增加對糧農的各種直接補貼,將受到“黃箱政策”的限制。而隨著種糧成本上升、土地流轉的推進等因素,我國農業補貼政策效應正在遞減。
因此,依靠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促使農民增產的辦法很難繼續執行。
2、耕地后備資源不足
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顯示,全國耕地面積(不包括香港、澳門、臺灣)12177.59萬公頃。2016年糧食種植面積11303萬公頃,兩者相差僅874.59萬公頃,耕地后備資源明顯不足。再加上土地、水等資源環境的約束已接近瓶頸,繼續增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極為困難。
3、農業生產低效率、低效益
我國農戶眾多且經營規模小,盡管在播種收機械化率、農業科技貢獻率逐漸上升的情況下有所改善,但距離發達農業國家仍有較大距離。在我國,平均一個勞動力只能種7畝左右耕地,而在機械化耕作背景下,歐洲能種幾百畝、美國能種幾千畝甚至上萬畝。
成本也是制約我國糧食產量增加的重要因素。以山東農村種植小麥玉米為例,化肥、農藥、除草劑、機耕、澆水、收獲、種子等種地成本每畝580元,山東中產田小麥玉米大約都是800-900斤/畝,價格1.1-1.2元/斤,按照最理想的價格計算,每畝全年凈收入只有1580元(兩季,不計人工)。如遇天旱、化肥、農藥、地膜漲價,收入只有500-600元。種兩季只收一季,遠不如出去打工一個月掙得多。
4、耕地質量下降
其實,耕地質量下降是必然現象。種地不掙錢,誰還會好好管理土地呢?而且如今市場上反季蔬菜、反季水果比比皆是,產量不提高、質量不加強,是很難掙著錢的。只懂踏踏實實按老法種地的農民只有依賴化肥、農藥、農膜、除草劑等化學物質才能保證農產品產質量。最終可不就造成地力嚴重下降了嗎。
五、建議:提高單產是關鍵
從宏觀而言,播種面積和單產是影響糧食產量的兩大因素。
之前已經說過繼續增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極為困難,因此提高糧食產量更大的可能是從單產入手。
新品種的使用、種植技術的提高、生產投入的增加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單產,但其中最主要的還是品種因素。
因此我國種業研究院等等研究主體應吸納更多優秀人才,潛心于品種鉆研這一方面,最大程度上提高單產。
另一方面,耕地地力的好壞也會影響單產的高低。因此國家層面要積極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創新農業經營體系、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種植戶方面要提高學習能力、勇于接受新事物,明白如今的農業是機械化和現代化的農業,掌握新時代的種植技術是關鍵,一味的依賴農藥、化肥得不償失。
(作者單位:成都農商通研究中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成都農商通 2017-07-1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