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了全面部署。鄉村振興中億萬農民群眾是主體,如何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意義重大。重中之重是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做好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這篇大文章。
一、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戰略性產業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農業已進入全面轉型升級的新時代,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既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也是農業自身發展規律演變的必然。農業社會化服務概念廣泛,就鄉村振興的要求以及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而言,特別是著眼于我國有2.6億普通農戶的基本國情,如何促使他們參與到現代農業發展的進程中并有參與感和獲得感,我以為重中之重應聚焦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對此,認識必須清楚。
所謂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跨度覆蓋田間到餐桌,是指為貫穿于農產品生產到食品進入老百姓餐桌全過程的生產經營提供服務的行為。而狹義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集中于農產品的生產過程,是指為從種到收的農業生產作業提供全部或部分生產經營服務的活動。我個人將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概括為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提供方便、為農民省心省錢省力氣的產業。簡而言之,通過服務,滿足農戶四方面的需求:一是要省力。耕種防收太累人,要用機器代替人,讓農民生產經營省力氣。二是要省錢。個人分散購買化肥農藥量少,價格高;農戶自購農機,使用不經濟、利用不充分,不劃算。集中采購、集中作業,幫助農民更省錢。三是要省心。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說過,從商品到貨幣是一次驚險的跳躍。產出的產品能否賣出、能不能賣好價錢,這是農民最關心最在意的。服務組織提供銷售服務,幫助農民省心地賣出好價錢。四是要賺錢。通過服務,幫助農民實現節本增收,服務需求方省了錢。服務供給方也通過提供服務賺了錢。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有自身的發展規律。早期的農業服務,并不是完整獨立的產業,傳統農業生產經營中的幫工即如此。但農業發展到今天,這種服務性的活動,越來越擺脫依附生產形態而成為獨立完整的重要產業,豐富了我們對生產性服務業的認知程度。為此,今天我們觀察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有兩大特征。其一,從產業形態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過去是農林牧漁等農業產業生產經營的依附活動,現階段這種生產性服務則既可以依托其他產業的生產經營過程而表現出服務行為特征,也可以成為獨立于農林牧漁等農業各產業存在發展的獨立產業。簡而言之,農業服務過去是依附形態,而今天是完整獨立的產業體系。其二,從產業鏈條看,過去作為農業產業依附,其服務是分散的,聚集資源的能力不強,而現代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實現了服務不同產業,聚焦不同產品生產的全過程,對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保障供給鏈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對完善利益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意義重大。一是豐富了規模經營的表現形式。讓農民找到一條通過土地流轉實現規模經營以外的道路,通過選擇不同服務形式和內容,解決農業生產經營全部或部分關鍵生產環節的服務需求,實現服務產業的規模經營。二是促進了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實現了生產資料集中購買、生產經營集中進行、產品集中銷售,這種集中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三是實現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生產性服務集聚要素、集聚主體、集聚市場,實現了農戶生產與現代生產要素的有機結合,是需要高度重視的戰略性產業。我部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在產中環節開展生產托管的面積達到2.3億畝,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12.2%,服務農戶3600多萬戶,參加農業生產性服務的農戶戶均增收節支2900多元,充分顯現了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在幫助農民、提高農民、富裕農民方面的潛力和作用。
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幫助小農的支撐產業
為普通農戶提供廣泛的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全球現代農業發展的共同選擇。特別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早期階段,不僅是農業資源稟賦豐裕的北美,抑或是農業資源稟賦相對短缺的東亞國家,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隨著農業勞動力大量轉移,解決誰來種地、地怎么種好、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都產生了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特別是生產性服務的巨大需求和市場,解決普通農戶生產干起來不經濟或一家一戶干不好的生產經營事務十分重要。但現代農業發展到今天,特別是隨著農業經營規模的擴張,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經營主體依靠自身力量解決過去需要依靠專門服務組織承擔的服務性作業的能力不斷增強,從而改變了農業生產性服務的內涵和外延。比如,當美國家庭農場規模從由幾百公頃擴張到幾千公頃時,過去需要外包生產性服務組織承擔的耕、種、防、收等作業環節,完全可以依靠自身能力解決,特別是成本核算更經濟時,這種選擇的取向就會更加明顯。
但是,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而言,大國小農是我國農業長期存在的基本組織特征,由此決定了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要突出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為此,按照中央要求,去年農業部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出臺了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指導意見,強調要以服務農業農民為根本,以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培育農業生產性服務戰略性產業為目標,大力發展多層次多類型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推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帶動更多農戶進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根本動力來自需求。這種需求既產生于整個國民經濟,特別是服務業已成為引領發展的動力,更來自于農業產業本身的結構變動。一是由于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特別是農業勞動力大量轉移,“誰來種地”、“地怎么種好”催生著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二是農業作為競爭性產業,如何提升產業競爭力,通過提供各類服務,促進集中生產產生規模效益,專業化經營形成比較優勢,經營權共享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呼喚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三是農業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傳統農業的服務依附向對各種信息的獲取、新技能的把握,以及市場營銷策略等功能擴展,滿足普通農戶向新型經營主體轉變帶來的諸多需求,要求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大發展。
總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應是堅持市場導向,創新服務方式,服務農業農民,聚焦農業生產和普通農戶的迫切需要,著力解決農業生產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存在的問題,解決普通農戶依靠自己力量辦不了辦不好的難題,讓農戶獲得農業生產性服務帶來的便利和實惠。因此,從發展趨勢看,生產性服務業有助于延長農業產業鏈、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釋放農業發展新動能,生成新產業,發展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范疇,前景十分光明。
三、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要抓重點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既著眼于解決普通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經營環節的服務問題,更著眼于促進農民分工分業、創新創業,由服務業推動發展新產業、新業態。由此,要設定戰略性目標,實現兩個提升:一是力求通過長期的努力,使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增加值在農業產業構成中的比重明顯提升。二是從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從業人員在第一產業就業構成中比重明顯提升。努力形成服務結構合理、專業水平高、服務能力強、服務行為規范、覆蓋從田間到餐桌、從農產品生產全過程到農產品加工全鏈條的生產性服務業,進一步增強生產性服務業對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的支撐作用。打造要素集聚、主體多元、機制高效、體系完整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重點領域從近期看要聚焦幫助普通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五個方面的服務。一是農業市場信息服務。圍繞農戶生產經營決策需要,健全市場信息采集、分析、發布的服務體系,用市場信息引導農戶按市場需求調整安排生產經營活動,規避市場風險。幫助農戶提升對市場的判斷和預期能力。二是農資供應服務。為農民選用種子、購買化肥農藥提供服務,特別是提供生產資料的連鎖經營、集中配送服務,幫助農民節約生產開支。三是農業技術服務。鼓勵各類服務組織開展不同作業環節的技術指導,幫助農戶提高生產經營效益,實現綠色發展。四是農機作業服務。這是當前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重點。要促進農機作業服務由種植業向其他產業延伸,由田間作業向產前、產后拓展,形成總量適宜、布局合理、經濟便捷、專業高效的農機服務新格局。五是農產品營銷服務。要幫助農戶把產品賣得出去,同時要賣出好價錢。既要重視傳統的營銷渠道,又要注重運用各種新平臺、各種展會、嘉年華,線上線下開辟新的空間格局,實現產銷有機銜接。當前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要特別關注綠色生產技術、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品牌塑造、市場營銷方面的服務功能開發和拓展。
從長遠來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從產業興旺到生態宜居,從農業產業發展到多重功能釋放,為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提供了廣闊的生存與發展空間。要著眼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著眼于農民的分化、著眼于發展農業新產業、新業態,著眼于提升農業競爭力和建設強勢農業,做大做強農業生產性服務業。
四、創造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良好環境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健康發展,既需要通過培育各類服務主體、創新服務機制,采取多種方式激發內生發展動力,也需要調整政府行為導向,出臺相關政策,創造有利于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和服務主體健康發展的外部環境。
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要大力培育多元化服務組織。按照主體多元、形式多樣、服務專業、競爭充分的原則,構建多元主體互動、功能互補、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生產服務格局,為農業生產經營提供更加便利、更加高效的全方位服務。
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要創新服務機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推動資源要素向生產性服務業優化配置,促進服務的供需有機銜接。政府要著力培育、支持引導服務組織發展,規范市場行為,為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有序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要針對不同產業、不同環節、不同主體的特點,因地制宜選擇適合不同需求的服務方式。把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作為農村創業創新的重要領域,不斷推進模式創新。
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政府行為至關重要。去年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意見》,從財政稅收、基礎設施、金融信貸、農業保險、市場營銷、人才培養六方面強化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對促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意義重大。特別是要著眼于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產業特征和從業主體需求,創造支持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的良好環境:一是推動土地經營權流轉。無論土地規模經營,抑或服務規模經營,土地經營權流轉,形成規模經營基礎是最重要的。因此,要堅持“三權”分置,推進土地經營權流轉和土地集中,優化資源配置,以土地規模經營發展促進服務規模經營發展,提升服務效率。二是解決購機補貼。生產性服務組織購置各類農機具是花費最多的事項。可以適當增加相關購機補貼,減少服務組織和服務主體的開支。三是信貸支持。服務組織要為服務對象提供種子、化肥、農藥等多種生產資料,一次性占據費用很大,對金融信貸有旺盛需求,要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四是信息供給。要幫助服務組織及時了解把握各類產業、產品發展的市場、價格、供需,包括進出口貿易情況,做到心中有數,規避市場風險、價格風險和其他風險。五是人才培養。努力造就愛農業、懂技術、善管理的農業人才。著眼于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精英意識,企業家能力的領軍人物,促使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健康成長。
作者系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生產托管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