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改革開放的起點,波瀾壯闊的農村改革已經40年了。40年來,農村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農村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改革開放積累了頗為豐富的寶貴經驗。深入梳理農村改革歷程,科學總結農村改革經驗,既是對40年農村改革的系統回顧,又是對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美好展望。40年的農村改革,關鍵在于做到了“四個堅持”。
一、始終堅持“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起抓
“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習近平指出:“牢固確立‘三農’問題是中國根本問題的思想,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任何時候都不動搖。”40年的農村改革,始終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致力于加強“農業農村農民”發展戰略規劃、破解“農業農村農民”發展難題。改革伊始,黨中央于1982—1986年連續發布了五個關于農村工作和農村經濟的“一號文件”,囊括了“農業農村農民”三個方面的核心內容;進入21世紀以來,黨中央于2004—2018年連續發布了十五個關于“三農”發展的“一號文件”,盡管每年的主題各不相同、有所側重,但都始終貫穿了“農業農村農民”這一主線。
在農業方面,始終堅持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40年的農村改革,高度重視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原因在于“農業是安天下穩人心的產業,始終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一方面,農業為人民生活提供了必需的糧食和農產品,解決了至關重要的吃飯問題。鄧小平指出,“我們把解決農業問題放在第一位,因為我國有八億人口,第一件事是要有飯吃?!绷硪环矫?,農業為工業、服務業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所需的生產生活資料和廣闊的市場,奠定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基礎。鄧小平指出,“農副產品的增加,農村市場的擴大,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又強有力地推動了工業的發展”,“如果農業出了問題,多少年緩不過來,整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就要受到嚴重影響”。40年的農村改革,始終堅持以農業為基礎,持續解決農業發展中的現實問題,集中體現為“三個優化”。一是優化農業生產條件,夯實農業發展基礎。改革開放以來,從最初的提高水利、農機、化肥等利用效率,到之后的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再到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逐步建立了農業物質裝備和服務體系,實現了從農業發展必備的硬件到軟件的全覆蓋。二是優化農業經營體系,豐富農業發展模式。農村改革中,從健全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到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到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再到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逐步建立、發展和創新了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推動了在家庭經營基礎上的多種經營加快發展。三是優化農業支持政策,強化農業發展支撐。改革過程中,從穩定、完善和強化扶持農業發展的政策,到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從建立促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投入保障機制,到健全農業農村投入持續增長機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支農強農惠農政策體系,有力推動了農業的平穩持續發展。
在農村方面,始終堅持保障農村的和諧穩定。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村的改革和發展,是基于當時大部分人口生活在農村的國情。鄧小平指出,“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我們首先解決農村問題。中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農村,中國穩定不穩定首先要看這百分之八十穩定不穩定”,“如果不解決這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問題,社會就不會是安定的”。同時,農村的和諧穩定,關系到城市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鄧小平指出,“中國社會是不是安定,中國經濟能不能發展,首先要看農村能不能發展,農民生活是不是好起來”,“城市搞得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40年的農村改革,始終致力于推動農村建設和發展,集中體現為“兩個豐富”。一是豐富農村建設內涵,明確農村發展方向。改革開放以來,從最初的加快農村建設,到明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再到開展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既適應了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的迫切需求,又指明了農村建設和發展的基本方向。二是豐富農村發展內容,推動農村全面發展。農村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從改革初期廣辟農村資金來源的經濟建設,到后來加強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教育工作的政治、文化建設,以及加強農村普法教育的法制建設,再到確立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之后增加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逐步實現了涵蓋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經濟建設、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的政治建設、繁榮興盛農村文化的文化建設、提高農村民生保障水平的社會建設、推進鄉村綠色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和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的黨的建設的全面發展,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在農民方面,始終促進農民的持續增收。農民是農村改革的主體,讓廣大農民增收致富是農村改革的重要內容。習近平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要更加重視促進農民增收,讓廣大農民都過上幸福美滿的好日子,一個都不能少,一戶都不能落”。40年的農村改革,黨和國家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心系農民,切實保障農民根本利益,集中體現為“兩個拓展”。一是拓展農民增收渠道,有效增加農民收入。農村改革中,黨和國家多措并舉,從四個方面提高農民收入。在經營性收入層面,從改革初期的單一農業生產到之后的開展適度規模經營再到近期的推動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極大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農民經營性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在工資性收入層面,黨和國家大力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民外出務工經商,持續推進城鎮化建設,日益重視農民工權益保護,在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和提高農民工公共服務水平等方面積極作為,推動了農民工資性收入穩定增長;在轉移性收入層面,持續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全面取消農業稅,增加對農民的各項補貼,在“多予”和“少取”的改革過程中,切實減輕了農民負擔,增加了農民轉移性收入;在財產性收入層面,從改革之前的農民財產性收入缺失,到通過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和土地改革,賦予農民在土地流轉和承包等方面的財產性收入,實現了農民收入來源的多元化。二是拓展特色減貧道路,推動農民脫貧致富。在農村改革中,黨和國家開啟了大規模減貧事業,從開始強調做好扶貧工作,到開展大規模開發式扶貧,到集中開展“八七”脫貧攻堅,到重點進行“整村推進”脫貧攻堅,再到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逐步實現了從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生產生活困難到提高農村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再到激發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積極性主動性的提升和轉變,農村貧困人口數量持續減少,貧困發生率持續降低,貧困群眾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二、始終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
農村改革是以市場經濟為取向展開的。40年的農村改革,率先調整和完善不適應農村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率先開展和推進市場化改革,實現了從人民公社體制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的轉變和發展,建立和完善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鄧小平指出:“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是又一個很大的前進,當然這是很長的過程。”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率先突破是農村市場化改革的起點。以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等為主要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安徽小崗村打響了農村改革的第一槍,隨后在全國逐步推廣。與此同時,黨中央的農村改革政策經歷了從“不許分田單干,也不要包產到戶”,到“包干到戶這種形式,是社會主義農業經濟的組成部分”,到“聯產承包制,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的完善過程。通過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和首創精神,積極發揮億萬農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加之黨和國家的政策支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正式確立并不斷發展,在兩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充分發揮了農民的市場主體作用。家庭承包經營賦予了農民相對獨立的生產經營權,促使農民成為相對獨立的市場主體,農民“交夠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科學理順了農村的生產關系,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而夯實了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農村微觀經濟基礎。二是充分發揮了市場機制的重要作用。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農民不僅可以自主支配勞動時間、自主決定農作物種植,而且在市場機制的驅動下,自主根據市場需求安排和調整農產品生產和供應,從而建立了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農業資源配置機制。
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農村市場化改革的關鍵。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繼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在農村市場化改革中的又一制度創新。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充分體現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40年的農村改革,始終堅持家庭經營的基礎地位,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著力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將土地承包期從80年代的延長15年,90年代的再延長30年,到新時代的再延長30年,確保了土地承包期穩定為75年,實現了土地承包關系的長久不變,切實維護了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探索建立了農村公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充分適應了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為適應市場經濟對農業規模經營的要求,在農村土地所有權和承包經營權分離的基礎上,黨和國家推行了“三權分置”改革,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進一步分離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在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基礎上,放活了農村土地的經營權。在公有制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過程中,實現了農村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推動了農民與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有機銜接,家庭經營與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的協同發展,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蓬勃發展。
三、始終堅持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處理好城鄉關系,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是農村改革的主線。對于城鄉關系,鄧小平指出:“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就是這樣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這是一個非常生動、非常有說服力的發展過程。”新中國成立以來,由于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向城市和重工業傾斜;由于實行人民公社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農民生產動力不足、農業發展活力缺乏,從而造成農業發展受到相當程度的抑制,城鄉之間存在相當程度的差距。為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發展差距,40年的農村改革,始終堅持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積極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城鄉發展實現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
城鄉一體化發展是持續推進并不斷深化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歷史進程可劃分為四個階段:啟動農村改革注入發展活力的城鄉互動階段、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實現快速發展的城鄉協調階段、形成戰略思想不斷縮小差距的城鄉統籌階段、全面深化改革實現發展一體化的城鄉融合階段。在城鄉互動階段,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核心是圍繞“工農互助”,擴大城鄉經濟交往,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逐步縮小工農差別和城鄉差別。在城鄉協調階段,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核心是建立“以工補農、以工建農、以工帶農”的機制,引導二、三產業加強對農業的支持,發展貿工農一體化經營。在城鄉統籌階段,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核心是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推進城鄉改革,在扭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趨勢、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縮小城鄉公共事業發展差距等方面重點發力。在城鄉融合階段,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核心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推動城鄉在規劃布局、產業發展、要素配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發展。黨的十九大以來,黨和國家首次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次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更加突出農業農村在城鄉一體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更加注重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之間的雙向作用、良性互動與協同發展,從而逐步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等突出問題。經過40年的改革和發展,城鄉一體化發展在理論和實踐上不斷深入,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加快發展,城市與農村發展差距持續縮小,城鄉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穩步提升。
四、始終堅持探索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
農業農村現代化,不僅是關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而且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習近平指出:“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強,沒有農民安居樂業,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0年的農村改革,積極探索中國特色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持續推進了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農業現代化一直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之前,黨中央就將農業現代化與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一道明確為“四個現代化”。40年的農村改革,在“四個現代化”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農業現代化的內容,開展和推動了農業現代化的實踐。一是拓寬農業現代化的內涵,推動農業多方面實現現代化。農村改革以來,黨和國家對農業現代化的推動,從物質裝備上的機械化與解放農業勞動力、基礎設施上的水利化電氣化與保障農業生產能力,到技術創新上的科技化與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到經營方式上的產業化與提高農業經營效益,再到生產方式上的綠色化與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不斷擴展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內容,實現了從提升硬實力,到營造軟環境,再到“軟硬皆施、協同發力”的深化。二是拓展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促進農業多層次實現現代化。黨和國家對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探索,在方向上,從立足國情農情率先提出農業現代化,到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明確提出“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再到順應時代要求鮮明提出“走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持續深化了對農業現代化道路的認識;在目標上,從結合市場發展需求提出走“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到結合新發展理念提出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不斷優化了農業現代化道路,確保農業現代化道路既能與時俱進又能開拓創新。
農村現代化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提出和發展的。通過初期的農村改革,農民生活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轉變,但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推進,黨和國家進一步強調其中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提出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和現代化建設,明確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要求穩步推進,奠定了農村現代化的現實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重要轉變,農業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日益凸顯。為破解社會主要矛盾,推動鄉村振興,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明確增加了“農業現代化”這一內容。提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原因在于不僅農業已經成為“四化”同步發展的短板,而且農村已經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腿,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迫切需要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的短板和短腿。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應充分總結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經驗,著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傮w要求,走中國特色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
作者系四川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政治經濟學評論》2018年第9卷第6期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