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世紀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強調并始終將“三農”工作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自上而下全力推進。在連續13個中央一號文件的有力引領下,我國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向好。與此同時,“十三五”時期保持良好勢頭,也面臨一系列的困難和挑戰,形勢依然嚴峻,任務十分繁重。
我們必須在準確理解中央一系列精神部署的基礎上,準確把握基本方向,牢牢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立足實際,謀劃長遠,深耕細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新的貢獻。
“十三五”農業發展總體形勢
縱觀“十三五”的農業發展形勢,可以歸納為“三大亮點、兩大挑戰、三個著力點”:
三大亮點。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三農”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亮點紛呈,有力支持了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為化解城鄉二元體制機制矛盾、實現共享發展紅利創造了條件,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了堅實的基礎。
一是發展方面,農業綜合競爭力顯著增強,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二連增。2015年糧食生產總量達到12429億斤,達到歷史最高點,人均糧食超過450公斤,超過世界平均水平100公斤左右。
二是收入方面,農民收入快速增長,連續六年增長幅度超過城鎮居民。2015年我國農民的可支配收入達到11422元,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不斷縮小,由2009年的1:3.33縮小到2015年的1:2.73。
三是改革方面,農村改革向縱深推進,土地制度、農業經營制度、產權制度改革都取得重要突破。土地經營權流轉面積2015年達到4.3億畝,全國經營規模大于50畝的新型經營主體已發展到341萬家,經營性資產改革在東部沿海地區有條不紊地進行,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試點積極有序推進。
兩大挑戰。一是在國民收入、財政收入增長下滑的背景下,農產品需求也隨之減少,價格隨之下降,成本不斷上升,農民收入深受影響,農業農村經濟如何逆勢發展、如何補齊農業這個短板,使之實現可持續發展,困難甚大、挑戰甚多。
二是在全球農業一體化的背景下,面對國際資源性農產品大量進口,農產品供給對外依存度不斷高企,如何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面臨嚴峻挑戰?在穩定農產品總量的基礎上,如何實現質量提升、效益提高?這迫切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和效率,提升農業綜合競爭力。
三個著力點。一是著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在農業現代化方面取得明顯進展,使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十三五”期間是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要在中央提出的農業供給側改革方面做大文章,著眼于中高端的農產品供給,實現農產品供需新的市場出清,確保有效供給。
二是著力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真正改變過去那種不注重效率的、粗放式的經營方式,秉承綠色發展理念,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發展道路,讓農業發展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正能量。
三是著力于在農村改革方面趟“深水區”、啃“硬骨頭”,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經營制度改革和產權制度改革方面要有所突破,通過改革實現強農、富農,構建完整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框架,通過改革化解城鄉工農二元體制機制矛盾,實現城鄉要素的平等交換、共享發展。
實現“十三五”目標四大政策舉措
其一,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事關農村改革的基本面,重點是堅持穩定態勢和搞活趨向,具體應把握好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不可動搖。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兼顧國家、集體、農民三者利益,有其深刻的制度優勢,既能保護農民正當權益,又能促進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
二是準確理解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的歷史必然。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三權分置”理論作為農村土地制度建設的又一次偉大創新,順應了分工分業的發展趨勢,創新了農村土地產權制度,豐富了雙層經營體制內涵,是我國城鄉二元體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要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三權分置”的理論內涵和制度架構,并將理論運用于指導豐富的實踐。
三是抓緊抓實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妥善解決農戶承包地塊面積不準、四至不清等問題,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制度,加快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數據庫和信息應用平臺,確保如期保質完成任務。
四是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核心是要把握好“多種形式”和“適度規模”,要引導農民以多種方式流轉承包土地的經營權,以及通過土地經營權入股、托管等方式,發展適應不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以及資源稟賦條件的多元多類型的規模經營,充分發揮適度規模經營在現代農業中的引領作用。
其二,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十八屆五中全會要求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此,要努力做到“五個堅持”:
堅持多元發展是基礎,要大力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構建“集體所有、農戶承包、多元經營”的新格局。
堅持融合發展是核心。普通承包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各種農業經營主體各有優勢、功能互補,要引導做好相互融合,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和分配機制,實現良性互動、協同發展、共同壯大。
堅持開放發展是方向。在全球一體化大背景下,農業的發展應把握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要以開放的姿態促使各種有利于現代農業發展的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在土地流轉、農地經營、農業生產服務、農產品加工營銷等方面鼓勵發展多元主體參與、多種模式經營,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配置效率。
堅持共享發展是根本。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建立共享機制,促進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搭聯企業與農民的合作關系、合作社與合作社的關系、企業與家庭農場的關系,這是共享內生作用產生的變化和要求。
堅持規范發展是保障。規模是規范的基礎,規范是質量的保障。經過多年的積累助推,各類新型經營主體蓬勃發展,要在各類新型經營主體數量不斷發展的同時,注重質量提升,做到嚴格規范,實現精準扶持,確保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運行。
其三,穩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這項改革事關重大,涉及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和完善,牽一發而動全身。近些年,集體資產歸屬不清晰、權能不完整、流轉不順暢、保護不嚴格等問題越來越突出,改變這種狀況,出路在改革。努力做到“三要”:
一要深刻認識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事關重大、涉及面廣、情況復雜,改革既是趟“深水區”也是啃“硬骨頭”。
二要準確把握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目標,改革必須以保護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為核心,以明晰農村集體產權歸屬、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為重點,關鍵是在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以及形成有效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的農村集體經濟治理結構上下功夫。
三要精準聚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兩大領域,即農村資源性資產和經營性資產。對于土地等資源性資產,重點是抓緊抓實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對于經營性資產,重點是將資產折股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更多權能,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集體所有制的有效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
其四,積極構建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應加快形成覆蓋全面、指向明確、重點突出、措施配套、操作簡便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重點在五個方面推進:
一是加大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進一步拓寬財政支農資金的渠道,著力構建“三農”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
二是明確價格政策改革的目標導向。在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政策上,既要堅持市場化改革趨向,優化市場配置,又要發揮導向功能,通過政府引導和支持,保護農民利益。
三是健全綠色高效的補貼政策。做到“兩個瞄準”:即把補貼瞄準在主產區特別是糧食主產區和極度貧困地區,瞄準到新型經營主體、提升產業上。
四是大力創新農業發展的金融支持政策。要堅持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結合,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模式,加快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競爭適度、風險可控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
五是健全農業保險支持政策。一方面,要不斷擴大農產品的覆蓋范圍,向各產業、各產品延伸,覆蓋“從日間到餐桌”的生產供應全過程,做到應保盡保、能保全保、難保試保;另一方面,要提供更多的農業保險險種,除保生產成本外,還可擴延到保全部成本、保收益、保價格,以規避自然風險、疾病風險、市場風險。
(作者系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瞭望》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