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的精髓。如何建設中國強勢農業,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至關重要。
中國農業應該成為強勢產業
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基礎,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全面小康和全國的現代化。從總體上看,現階段我國農業仍處于弱勢地位,亟需以建設強勢產業為目標強化頂層設計。
中國要有與大國地位相稱的強勢農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取得了長足進步。我國是制造業產出和出口第一大國,多項產業具備全球競爭力,2015年制造業產出占全球比重為22%。我國城鎮化速度很快,用35年左右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近百年的歷程,2015年城鎮化率達56.1%,平均每年增長一個百分點。我國信息化基本與發達國家同步發展,網民數量、網絡零售交易額、電子信息產品制造規模位居全球第一,一批信息技術企業和互聯網企業進入世界前列,但農業尚未取得與大國地位相稱的強勢產業地位。
強勢農業是發達國家的基本特征。不僅是農業資源稟賦豐裕的北美國家,在現有農業資源稟賦相對稀缺的歐洲,農業都表現出強勢產業特征。
其一,組織化程度高。美國農場數量從1935年的681萬家下降到2015年的206萬家,平均經營規模由62.6公頃增加到178.4公頃。瑞典農業及林業合作社由19世紀初的3000多家集中到40家,丹麥奶業、生豬和糧食合作社由1903年的1073家減少到20家,兩國合作社生產的初級農產品(000061,股吧)及食品在本國市場的占有率超過80%。
其二,勞動生產率高。2014年,美國每個農業勞動力創造的增加值為69457美元,是我國的16倍;每個農業勞動力生產谷物141噸,是我國的58倍。丹麥每年人均生產5頭豬、2頭牛,每年農業總產出可供全國人口消費3年。荷蘭農業勞動力占勞動力總量的2%,農業增加值卻占GDP的4%。
其三,國際市場競爭力強。2014-2015年度,美國出口的大豆、玉米、棉花占全球同類產品出口量的39.7%、36.5%和31.8%。丹麥農業占GDP比重為1.4%,出口額占出口貿易總額的1/4;生豬、黃油、奶酪出口量分別位居全球第一、第二、第三位。2015年,荷蘭農產品出口額達824億美元,占荷蘭出口總額的25%。
中國農業有條件成為強勢產業。從農業自身和外部環境看都已具備一定基礎。
其一,我國是農產品生產大國。2015年我國的谷物、肉類、水產品、水果、蔬菜、茶葉,產量都居世界首位。農業成為強勢產業,已經有比較好的數量基礎。
其二,我國部分農產品在國際上已具有競爭力。我國是世界水產品出口第一大國,2015年水產品出口達到203億美元。2015年蔬菜出口創匯133億美元。2014-2015年度,梨、蘋果出口分別位居世界第二、第三位。相對于糧棉油等資源性農產品,我國勞動密集、技術密集甚至資本密集農產品,已經初步顯示了農業強勢產業特征。
其三,我國農業資源稟賦多元化特性明顯。我國各地資源稟賦差異很大,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業發展模式和經營方式并不相同,可以在不同地區實施差別化戰略,提高農業產業整體水平。在水土資源富集的東北地區,可以通過土地規模化提高勞動生產率;在人口密集、經濟科技優勢明顯的東部發達地區,可以發展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品提高土地產出率;在西部旱作農業區,可以推進資源節約型生產方式提高資源利用率。
其四,我國農業新的競爭優勢正在形成。中央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并對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作出專門部署,為強勢農業發展營造了新環境。“十二五”時期,全國一般公共預算農林水支出6.67萬億元,是“十一五”的2.67倍,年均增長14.8%。農業作為價值洼地和投資藍海特質凸顯,民間資本和金融資本投入力度持續加大,為強勢農業發展提供了新條件。2016年1-8月,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11413億元,同比增長21.5%,增速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高13.4個百分點。其中民間資本固定投資第一產業9011億元,同比增長18.5%,增速比民間資本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高16.4個百分點。土地制度、經營制度、價格政策改革加速推進,為強勢農業發展增添了新活力。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互聯網+”深入推進,為強勢農業發展注入了新動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理念逐步確立,農墾、大型企業等“走出去”步伐加快,國際并購力度加大,為強勢農業發展構建了新格局。這些都有助于將農業建設成強勢產業,在國內外競爭中占據更有利位置,為國民經濟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但應該明確,建設強勢產業是個漸進過程。農業發展面臨資源環境趨緊、基礎設施薄弱、經營方式傳統等一系列制約,外部也面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和國際市場競爭加劇的沖擊,建設強勢產業不會一蹴而就。而且比較優勢自身是變化的,競爭能力也是動態的,常常會隨著各國經濟社會發展此消彼長,不會一成不變。為此,亟需加強頂層設計,將建設強勢產業明確為國家戰略,既要有歷史耐心,系統謀劃、持之以恒實施;也要有緊迫感,抓住每個階段的突出問題和關鍵變量,迅速行動,扎實推進,不斷補上農業發展短板。
強勢農業需要新型經營主體支撐
瞄準建設中國強勢農業目標,需要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以培育多元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突破口,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解決好“誰來種地”“地怎么種好”問題。
第一,積極培育家庭農場。對于我國這樣一個大國,建設強勢農業,首要任務是在國內糧食市場更好地抵御國外農產品沖擊,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這既需要保安全、保總量,提高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的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滿足國內糧食加工企業和消費者需求;也需要保能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技推廣運用,適當休耕輪作,減輕資源環境負荷,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藏糧于經營主體。家庭農場具備家庭經營的長處,在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生產方面具有優勢,是保障大宗農產品有效供給、建設強勢農業的基礎力量。目前全國家庭農場有87萬家,經營耕地占全國承包耕地面積的13.4%。以家庭經營、規模適度、一業為主、集約生產為經營特征的家庭農場應成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中之重。
第二,促進合作社規范提質。建設強勢農業,迫切需要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合作社集傳統農戶和新型主體于一身,融生產與服務為一體,既可以通過成員相互監督提高質量安全水平,又能夠把分散的經營主體組織起來對接國內外市場,在農產品生產銷售等方面具有特殊優勢。強勢的產業還應該為從業者帶來體面的收入。合作社可以開展統一服務促進節本增效、提高議價能力實現優質優價、發展加工流通提供盈余返還,多途徑提高農業經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應成為建設強勢農業的強力紐帶和重要依托。目前全國合作社有171.3萬家,各級示范社達到13.5萬家,入社農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42%。參加合作社后,農民普遍增收20%以上,有的達到30%—50%。要重點引導合作社規范運行、民主管理、發揮作用。
第三,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建設強勢農業,既要在高端農產品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也要具備強大的加工、倉儲、物流、營銷能力,形成完整產業鏈條,廣泛深度開發利用國內外農業資源。龍頭企業經濟實力較為雄厚,集成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先進生產要素,在高端特色農產品生產、農產品品牌塑造、全球化布局、全產業鏈發展中具有很大潛力,應成為建設強勢農業的帶動力量。目前全國各類龍頭企業達12.9萬家,年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的龍頭企業近2萬家,超過100億元的龍頭企業達到70家,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輻射帶動農戶1.26億戶,農戶從事產業化經營戶均增收3380元。要支持龍頭企業進一步增強市場競爭能力,與農民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關系,發揮龍頭作用,帶動產業鏈條上各經營主體參與強勢農業建設。
第四,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達國家實踐表明,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是建設強勢農業的重要保障。為農業生產經營提供支撐的生產性服務業,與農業關聯配套的上下游產業,都是強勢農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服務公司等經營性社會化服務組織,擁有專業技術人員、專用設施裝備、專門營銷網絡,能夠在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提供針對性服務,滿足生產經營過程的各項需求,應成為在專業化分工基礎上推進社會化大生產、提高各類資源配置效率、建設強勢農業的有力支撐。目前,全國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等經營性服務組織超過100萬個。要積極培育經營性社會化服務組織,與公益性服務組織互補互促,共同提高服務領域和服務水平,切實解決“誰來種地”“地怎么種好”問題,為強勢農業提供支撐保障。
為新型經營主體成長創造條件
同為發達國家,美國農業是強勢產業,歐洲的丹麥荷蘭等資源小國,甚至中東的以色列,農業都可以稱為強勢產業。但東亞地區的日本作為發達國家,盡管在提升農業競爭力方面付出一些努力,老齡化問題仍然突出,規模經營推進緩慢,農產品自給率不斷下降,在全球范圍內并未表現出與國力相稱的農業競爭力。其中一個關鍵問題是土地制度和經營制度活力不足,而相關扶持政策并未達到預期效果。學習發達國家成功經驗,規避失敗教訓,應該在土地制度、經營制度、扶持政策三方面有效作為,積極創新,為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土地制度要有利于規模化經營。土地制度改革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理解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的理論內涵,促進形成承包小農和經營大農并存的格局,提升農業勞動生產效率,提升農業競爭力。要從更高層次理解三權分置的重大意義。
其一,有助于豐富和完善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推進三權分置,在堅持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基礎上,通過承包權和經營權的分置調整,重構土地經營主體,賦予了分散經營層次和統一經營層次新的內涵和活力,使雙層經營體制表現出廣泛的適應性和持久的生命力。
其二,有助于提升農業競爭力。進一步放活經營權,通過市場化機制讓有意愿、有能力的經營者使用土地,可以促進土地資源要素適度集聚;適當強化經營權權能,有利于穩定土地實際經營者預期、保障經營者權益,吸引土地經營者增加長期投入,促進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優化配置。
其三,有助于促進農民的分化。剝離農民的身份特征、還原農民的職業功能,是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務,對建設強勢農業、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都有重要意義。通過從承包權中派生取得經營權,可以凸顯承包權的財產屬性和身份屬性、強化土地經營權的生產經營功能。這既方便部分農戶自主選擇割裂與土地的經營關系、離開農業農村成為新工人新市民,又為部分農戶擴大經營規模和新的群體進入農業創造了條件。伴隨著制度演變,與生俱來的農民身份印記將逐步淡化,土地的實際經營者將真正成為職業意義上的新農民。
經營制度要堅持開放。經營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堅持開放理念,吸引集聚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包容各類創新。應在堅持農戶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秉承開放融合理念,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其一,在經營主體上,要從農地農民用向農地多主體用轉變。堅持地以農民種為主,同時結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調動各方面在農業領域創業發展的積極性。
其二,在經營業態上,要從農地生產用向農地多功能用轉變。在保障重要農產品生產、確保生產能力、避免“非農化”的同時,積極開發農業的非產品生產功能,發展觀光旅游、文化創意、休閑體驗、農耕教育、養生養老等新產業新業態。
其三,在經營機制上,要從農地自營獨享向共營共享轉變。在保障經營主體充分自主權的基礎上,鼓勵探索發展股份制、共營制、托管制、合同制、合作制、認養制、會員制、訂制式、社區支持農業等新型運行機制。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讓農業經營更有包容性和彈性,匯集各方面資源要素、發揮各方面優勢特長、體現各方面價值貢獻,收益由各方面共享。
扶持政策要形成完整體系。這是中央提出的明確要求,對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有重要意義。
其一,強化政策創設。推動投入政策在主產區由政府全額承擔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補貼政策要聚焦新型經營主體和種糧農民;金融政策要在加強產品創新、服務創新的同時,加大面向農業的機構創新力度,創設面向農民的銀行,鼓勵發展農村合作金融;保險政策要本著“擴面提標增品”目標,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提高保費補貼標準,增加農業保險險種,特別是要支持保險公司創設新型經營主體專屬的農業保險產品。
其二,強化政策聚焦。聚焦主體,明確將致力于商品農產品生產服務的新型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作為政策扶持的目標群體,不讓種糧農民在經濟上吃虧;聚焦產業,重點針對農業調結構和供給側改革涉及的相關行業和領域,通過政策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增加投入、發展生產;聚焦區域,政策重點向糧食主產區、優勢農產品產區和貧困地區傾斜,不讓種糧大縣在財政上吃虧。
其三,強化政策落實。中央和地方已經出臺了不少政策,關鍵是抓好落實。要通過績效考核推動相關部門研究制定落實政策的具體措施辦法,總結提煉地方和部門創新政策的成功經驗,適時上升為更高層面的政策舉措,為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建設中國強勢農業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中國農村金融論壇簡介
為推動中國農村金融改革與創新,支持金融服務“三農”和實體經濟,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與中國農業銀行(601288,股吧)聯合發起“中國農村金融論壇”。2013年5月25日,“中國農村金融論壇成立儀式暨專題研討會”在北京隆重舉行。
作為非官方、非營利性學術研究組織,中國農村金融論壇致力于農村金融領域的調查研究,為農村金融界官、學、商提供一個專注于農村經濟和金融的研究與交流平臺,以獨立而深入的調查研究和閉門研討會,為農村金融改革獻計獻策。
(作者系中國農村金融論壇成員、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公眾號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