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黃漢權等:保障農民收入與市場化改革并重

[ 作者:黃漢權?習銀生?劉長全?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1-30 錄入:王惠敏 ]

原題:3位專家學者暢談農業經濟發展:保障農民收入與市場化改革并重


   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深入推進,農業結構逐步優化,糧食階段性結構性過剩問題得到緩解。但與改革相伴隨的是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特別是玉米價格大幅下跌嚴重影響農民種糧收益。改革過程中如何保障農民收益?在2016年第三季度中國農經產業景氣指數發布之際,《經濟日報》邀請3位農業問題專家圍繞當前農業經濟發展中的熱點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嘉賓:

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黃漢權

農業部農研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習銀生

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 劉長全

市場化改革成效顯現

主持人:今年以來農業經濟出現了哪些積極變化?對于緩解當前糧食階段性結構性過剩、抑制糧食進口等具有什么意義?

黃漢權:今年以來我國農業經濟呈現前低后高、平穩運行的態勢。前三季度,第一產業增加值為40666億元,同比增長3.5%,盡管增速低于前兩年同期水平,但仍處于3%以上水平。其中,一二三季度同比分別增長2.9%3.1%4.0%,呈現逐季加快增長態勢。夏糧、早稻有所減產,秋糧有望獲得好收成,全年糧食總產量仍將保持在歷史高位。前三季度豬牛羊禽肉產量同比有所下降,但降幅呈現逐步收窄走勢,肉類市場供應總體穩定。

今年農業最大的亮點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圍繞糧食階段性結構性過剩主動調減玉米面積、增加大豆種植。國家今年在東北地區啟動了玉米價格形成機制市場化改革,同時繼續實施大豆目標價格試點,通過價格信號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生產結構,預計今年玉米種植面積減少3000萬畝左右,大豆面積增加2500萬畝左右,這既有利于緩解國內玉米供求過剩和高庫存的壓力,也有利于減少國產大豆供給不足的缺口。受玉米價格改革影響,國內市場玉米價格大幅下降,目前每斤玉米價格在0.6元至0.8元之間,與國際市場價格差距明顯收窄,有效抑制了玉米及其替代品進口。

習銀生:農業結構調整是要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生產適銷對路的農產品,提高農業的質量和綜合效益。今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取得初步進展。供求矛盾突出的玉米面積13年來首次下降,養殖結構逐步優化。南方水網地區生豬存欄調減1600萬頭,生豬養殖逐步向玉米主產區和環境容量大的地區轉移。農業結構調整有利于緩解當前國內糧食階段性結構性供大于求的矛盾,有利于抑制糧食進口過快增長。預計今年玉米面積和產量都將有所下降,這對抑制玉米新增庫存,加快消化現有庫存,緩解玉米供大于求格局,創造了較為有利的條件。同時,玉米面積下降和收儲制度改革,也明顯縮小了國內外玉米價差,抑制了玉米及替代品的進口。

劉長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是供給領域的全方位變革,核心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農業生產經營結構,提高農業供給的質量、效率和效益。目前,一些積極變化已經開始顯現:一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得到提升,農業產出結構更加合理,供需脫節問題有所緩解。今年取消玉米臨時收儲政策以來,玉米價格明顯回落,有效緩解了玉米臨時收儲制度常態化、長期化給國內玉米生產帶來的不合理激勵問題,有利于解決玉米供需脫節和玉米高庫存問題。二是糧經飼結構調整繼續推進。優質牧草以及飼用青貯專用玉米等的種植明顯增長,有利于解決畜牧業發展面臨的優質青貯飼料供給不足的短板,提高畜產品生產性能、降低畜產品生產成本。同時,由于其不可貿易的特征,青貯飼料在抵御進口競爭壓力方面也有著特別的優勢。三是種養殖業適度規模經營快速發展,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的發展為發揮農業規模經營潛力、實現農業節本增效提供了動力。

農產品價格波動較大

主持人:今年以來農產品價格出現比較劇烈的波動,主要原因是什么?農產品價格波動對CPIPPI有什么樣的影響?

黃漢權:前三季度,我國農產品價格波動較大,同比漲幅呈現前高后低走勢。分季度看,一二季度農產品生產價格同比上漲較大,三季度增幅明顯下降,只有0.4%,比二季度回落7.3個百分點。分品種看,三季度小麥、玉米、薯類生產價格同比分別下跌4.2%13.3%9.1%,生豬生產價格指數同比上漲9.9%,漲幅比二季度回落28.2個百分點。

農產品價格波動通過傳導影響食品價格,進而對CPI走勢產生重要影響。食品價格在我國CPI籃子中占三分之一左右的權重,其漲跌在相對程度上決定著CPI的走勢。

習銀生:受到玉米高庫存、玉米收儲制度市場化改革以及新玉米大量上市等因素的影響,今年以來玉米價格大幅下跌,后期隨著新玉米集中上市,市場供應壓力還將進一步加大,價格存在繼續下行的風險。

當前的玉米價格下跌不一定會導致三大主糧價格都會持續低迷。不同糧食品種之間具有關聯性,但是,由于實行不同的政策,當前玉米價格下跌對糧食市場的影響是間接的。首先,目前我國對水稻、小麥仍實行最低收購價制度,玉米價格下跌并不會對水稻、小麥市場產生明顯沖擊和影響。其次,由于玉米與水稻、小麥存在替代關系,玉米價格下跌可能會相應減少水稻、小麥的飼用消費,對水稻、小麥價格走勢有間接影響。第三,玉米實行市場化改革拉開了糧食市場改革的序幕,如果玉米市場化改革取得成功,那么今后市場化改革可能會向水稻和小麥延伸,隨即會帶來小麥和水稻價格的波動。不過,市場化改革并不必然會導致糧食價格下跌,決定價格走勢的主要是供求關系和經濟周期,如果玉米供求關系改善,宏觀經濟回暖,玉米價格在市場化以后也可能會出現上漲。

劉長全:玉米價格下跌與豬肉價格上漲是具有不同背景、不同原因的兩個方面問題。就玉米來說,玉米臨儲政策常態化、長期化的實施,使得玉米收儲長期按照高于市場均衡價格的固定價格進行,價格信號在引導農業生產中不能正常發揮作用,最終引起嚴重的供需脫節和結構性矛盾。玉米價格下跌實際是對政策性資源配置扭曲的糾正。豬肉價格上漲的主因是周期性下跌后的報復性反彈。自20125月以來,豬肉價格指數出現連續同比下降,自20133月開始豬糧比跌破盈虧平衡線,豬糧比在20143月至5月的連續7周時間跌破紅色警戒線,商品豬生產的虧損范圍和頭均虧損程度達到近年最高。下行階段生豬產能的大幅下調最終導致供需缺口和價格反彈。豬肉價格重新進入上漲期以來,利率連續下調及玉米、豆粕等飼料價格大幅下降,對于降低養殖成本、抑制豬肉價格過快上漲起到了一定作用。

確保農民種糧不吃虧

主持人:農產品價格大漲大跌對農民收入影響較大。如何防止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給農民帶來的不利影響?

黃漢權:農業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是農民收入的兩大主要來源。近兩年來,隨著國家下調玉米收儲價格和停止上調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格,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增幅呈現下降趨勢,從2013年的8.3%下滑至2015年的4.9%。今年以來,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糧食去產能、去庫存步伐加快,糧食購銷主體市場預期不明朗,導致需求萎縮,加劇糧食價格低迷甚至下行,影響了農民增收。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經營凈收入名義增長7.0%,增速比二季度回落1.5個百分點,連續兩個季度回落。特別是東北玉米主產區,受種植結構調整難和玉米價格大幅下降的影響,農民經營性收入可能出現明顯下降。因此,應該進一步完善農業直接補貼政策,根據農業生產成本變化適當提高補貼水平,確保農民種糧不吃虧;要結合市場供求變化,考慮市場承受能力,做好糧食特別是玉米“去庫存”工作,把握好節奏和力度,避免加劇市場價格下跌;要穩定市場預期,消除糧食購銷主體入市收購糧食的后顧之憂。

習銀生:今年是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第一年,玉米價格下跌導致農民收入下降,這是改革初期難以避免的陣痛期。但改革的目的不是價格下跌,而是理順價格形成機制,讓市場活起來,讓產業鏈的運轉銜接順暢起來。玉米價格暴漲暴跌不利于產業健康發展,國家可運用儲備的吞吐調節作用,在市場化的前提下,通過適度增加儲備規模,把握輪換節奏來避免市場大起大落。同時,可以采取多方面措施,彌補玉米價格下跌給農民造成的損失。應該增加補貼額度并考慮適當擴大補貼范圍。繼續調整生產結構,適當調減籽粒玉米種植,選擇效益較好的其他作物進行生產。農民要提高市場意識,在玉米種植上應注重選擇品質較好、降水快、易保存、適銷對路的優質品種。要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節本增效措施,盡量降低生產成本。下游加工企業也要采用訂單或產業化的方式與農民建立比較緊密的協作關系,規避市場風險,保障優質適用原料供給。

劉長全:要防止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給農民收入帶來不利影響,首先,要避免價格的暴漲暴跌。價格波動原因不同,應對舉措也應不同。就玉米而言,應該繼續改革和完善扶持政策與玉米價格形成機制,讓市場價格回歸均衡價格,以更好發揮價格信號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適當調減產量,實現供需均衡;加大糧改飼力度,發展青貯專用品種種植,以更好應對進口沖擊和緩解國際市場變化引起的價格波動。其次,要加強目標價格、目標收益等保險機制建設,以在價格發生波動同時穩定農戶收益。再次,要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更好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組織在調節生產、穩定供求中的作用,改善農民在產業鏈上的弱勢地位,確保市場波動過程中農民與上下游企業合理分擔風險。最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等引起的收入波動更加敏感,應該繼續改革和完善農業補貼制度、信貸制度等農業扶持政策,提高扶持政策的精準性和效率。

推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

主持人: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總體狀況良好,但結構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農民增收壓力依然較大。應該從哪些方面繼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黃漢權:在主要農產品供求格局近期內不會發生大的改變的背景下,要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必須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要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適應城鄉居民食品結構升級的需要,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提高農產品品質。二要推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加強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實施農藥化肥減施工程,促進農業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業鏈條生態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三是著力提高農民“雙創”增收能力,以農業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為方向,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發展土地托管、租賃經營、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鼓勵和引導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農資、農技、農機、融資和加工銷售服務等一站式供應鏈管理服務。四是著力提高財政轉移收入,加快完善農業生產補貼制度,加大國家財政對農業直接補貼力度。

習銀生:改革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是解決我國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三高”問題(高產量、高庫存、高進口)的必然選擇,是激發市場活力、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的重大措施。近年來,我國在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方面開展了多方面探索,棉花、大豆實現了市場定價,玉米市場定價機制也在逐步發揮作用。國內外農產品價差明顯縮小,有的與國際價格已經基本接軌;下游加工企業成本大幅下降,經營困難的狀況迅速改善,多數企業已經扭虧為盈,產業健康發展的勢頭正在形成。但問題也不少,主要是面積核查難度大,操作成本高,給生產者的補貼存在跑冒滴漏現象,轉入土地的新型經營主體獲得補貼難度大,大豆進口沖擊依然沒有改觀等。

今后要進一步完善農產品價格機制,在改革中逐步解決存在的各種問題。堅持因品種施策,根據不同品種的特性和市場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不斷完善實施細則,試點成功適時推開。要注重保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要注重保護農民利益,完善對農民的補貼機制,把補貼政策落到實處,特別要做好對種糧大戶、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利益的保護。

劉長全: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為前提,具體來說是保證口糧安全和谷物基本供給。要堅持市場化與“價補分離”的改革方向,剝離價格的保收入功能,提高對糧食市場價格波動的容忍度,允許價格在合理區間波動,由市場決定價格、價格引導資源配置,減少價格扭曲和資源錯配;完善農業補貼與農業保險政策,發揮保險與補貼在穩定和提高收入方面的作用。繼續采取“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的改革策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综合网 | 在线精品亚洲精品 | 精品国产亚洲最大 | 中日韩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香港三级日本三级a视频 | 在线观看精品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