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將再次聚焦“三農”,相關內容開始浮出水面。
據接近農業部的專家介紹,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的擬定標題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下一步在經過修改、完善之后,按照慣例,預計將在1月底或2月初對外頒布。
與中央提出供給側改革的目標相一致,《意見》強調,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改革,基本要求是,提高糧食等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所謂“有效供給”,就是在農產品的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上,要與社會的總體需求、消費者的需求相契合。通俗講,農產品生產并不是越多越好,比如,像今年國內玉米市場凸顯的供過于求,國家庫存嚴重過剩,農戶生產的玉米賣不出去,對國家、對農民來說,都是一種浪費、一種損失。
“有效供給”還包括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降低”主要是指控制農業用水總量,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提高”則是指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提高農民的種糧收入、種地收入水平。
前述接近農業部的專家對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總結只有9個字——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在“補短板”方面,很重要的一項就是如何盡快讓農村發展起來,讓農民富起來,這樣“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才不會落空。
農業供給側
去年12月25日結束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討論上述《意見》的討論稿。
據前述接近農業部的專家介紹,在討論稿中,最為受人關注的是提出“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與之前中央高層強調的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脈相承。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牛犁、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等專家對農業供給側改革有進一步的分析。多位“三農”專家都一致認為,基本上,下一步推進的農業供給側改革,就是要“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
牛犁的分析是,在供給層面,農業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底線就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從數量上說,中國已經實現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從質量上看,中國高端農產品的豐富程度顯然還不能滿足需求。與此同時,農藥殘留、水源污染、土壤重金屬超標等環境問題、食品安全問題,未來政府加大“三農”領域的改革力度,在提高優質農產品供給上做文章,最終讓農業變成一個真正賺錢的行業。
李國祥、鄭風田都提到,今年河南、東北等糧食主產區出現的賣糧難問題,建議要盡快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政策。李國祥認為,目前中國農產品缺乏價格競爭力,主要是農業生產成本過高,農業比較效益偏低,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引導土地股份合作制,讓農民以入股形式參與分紅,再有,就是促進農業機械化,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藥、化肥的利用效率,真正降低農業的生產成本。
前述接近農業部的專家表示,現在相關部門對“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三方面的改革思路已經基本清晰,簡單來說,去庫存,就是要加快消化過大的農產品國庫存量,加快糧食加工轉化;降成本,是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減少化肥農藥不合理使用、開展社會化服務等,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補短板,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等農業供給的薄弱環節,增加市場緊缺農產品的生產。
而據農業部種植業司副司長潘文博去年11月所說,目前,推進新一輪農業調整的總體思路已經明晰,下一步,農業部將按照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引領,生態保護優先”,提升產能,形成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的農業發展格局。
對于糧棉油等主要農產品的供給,潘文博的說法是,稻小麥兩大口糧的自給率希望維持在100%,谷物自給率是在95%以上,棉、油、糖,棉花的自給率基本上要滿足國內的消費。對食用油具體的要求是,自給率要穩定在30%以上。
前述接近農業部的專家補充表示,在下一步推進的農業供給側改革中,中央還首次提出要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對于糧食生產、“糧食安全”不再是片面的、一味的強調產量、數量,而是就是要從過去的產量增長、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大大拓展了“糧食安全”的內涵,這個轉變也可以說是帶有革命性的。
全面小康
2016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意見》在強調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同時,還提出要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以此來推動實現“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現在中國農民收入已經保持了連續6年的增長,而且還高于城鎮居民收入的增幅,也就是說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正在在逐步縮小,但即便是在這樣的數據支撐下,仍然有一些關注“三農”的專家,認為農民的收入提高速度太慢,國家對農業的補貼力度太小,對農民工、對農村老人的社保支持力度還太小。
前不久,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宋曉梧曾公開表示,這幾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雖然略有縮小,但并不是農民的務農收入真正增加了,而是農民在城市的打工收入占到整個收入的40%。從目前來看,國際上還“沒有一個國家會用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企業發出來的錢算到農民收入的頭上,只有在中國城鄉分割的特殊背景算成農民收入”。
宋曉梧還表示,現在社保體制覆蓋最差的就是農民工。現在有的專家還建議,為農民工建立單獨的社保制度。他認為,解決農民工社保覆蓋差的問題,不是單獨建立社保制度,而是讓他們盡快市民化,融入城市,能享受和城鎮職工一樣的社保工資待遇。在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農民工及子女也被排斥在外,這方面也需要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并盡快予以解決。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高尚全也關注農民收入問題。在2015年11月28-29日召開的中國改革年會上,他表示,如果農村發展不起來,農民富不起來,“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就會落空。
高尚全認為,現在農村發展長期滯后的重要原因,是農民的承包地、宅基地、集體經營性用地難以變成資本,農民難以獲得財產性收入,應該通過土地制度等改革,應該“以合法的方式,讓農民的袋子鼓起來,農民才能過上小康生活。”
對于目前仍然存在的多方面影響農民提高收入的制度性障礙,前述接近農業部的專家分析表示,本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到了要“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意見》在這方面也有進一步的安排部署。近年來,中央一直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農業產業,希望借此加快農業規模經營的發展、推動農業產業化,從而也為提高農民種糧、種地收入多提供一些保障。
下一步,有關方面將繼續推動社會資本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同時,還會逐步將社會資本引入農村網絡基礎建設,推動農村電商的發展,預計通過這些手段,將會大大有效地降低農業生產的成本,以此為提高農民收入,提供更多的、更有效的保障。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觀察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