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國第一部品牌農業類年鑒——《中國品牌農業年鑒》正式出版發行。在年鑒首發座談會上,與會人員認為,品牌農業建設已經成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成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推動力。
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會長、《中國品牌農業年鑒》編輯委員會主任朱保成說:“年鑒的出版是順勢而為。”近年來,農業品牌建設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視。從中央對農業品牌問題的重要表述,到現在代表農業新生力量的新農人群體對農業、對品牌的全新詮釋;從農業部發布《中國品牌農業發展研究報告》、以及正在研究制定《中國品牌農業發展綱要》等一系列頂層設計,到各省市、地區紛紛出臺“農業品牌建設意見和規劃”;從農業過去一直以來的生產導向,到現在強調的市場導向、消費導向……《年鑒》通過系統記載我國在品牌農業建設方面的理論創新、經驗總結、發展成就,對了解行業現狀、研究發展趨勢、引導和推動我國品牌農業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和導向價值。
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
朱保成認為,當前,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關鍵就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達到與需求側相適應的新水平。農業同樣存在供給側與需求側不相適應的問題,農業發展必須要由生產導向轉變為市場導向、消費導向。
有專家總結,供給側改革的核心觀點是有效供給不足,看著東西挺多,想要的買不上;成本過高,需要降成本;政府干預大大影響了有效供給。對此,農業部發展計劃司司長張合成認為,品牌農業的發展正好解決了這些問題,在新常態下對供給側改革具有導航燈的作用。品牌是消費者選擇農產品的一個標志性指標。現代農業究竟強不強,主要還是取決于消費者對于農業提供的產品認可程度如何。品牌絕對不是生產者編造出來的,而是消費者認同出來、記憶出來的。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品牌建設就是供給側改革一個重要的抓手,是農業調結構、轉方式重要的切入點。
“農業品牌和其他品牌一樣,確實在消費行為中占首要位置。”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主任王運浩介紹,百度和零點公司曾做過一個調查,消費者的消費意向選擇首要考慮品牌,第二是包裝,第三是價格。
農業提質增效的必然選擇
“種植業轉方式要講‘五化’,即綠色化引領、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效益化提升。這‘五化’當中貫穿的都是品牌引領。”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說,五常大米能賣到50元錢/斤,褚橙比同樣的橙子貴30倍,為什么?就是品牌效應,品牌建設有利于提質增效。品牌價格上來了,成本降了,效益就上來了。
專家們普遍認為,品牌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標志、重要抓手,以品牌來打特色、占市場、提價格、提效益是必然選擇。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會長張玉香認為,我國現在中低端農產品供應比較充足,優質安全的農產品供應還是不足,特別是在國際上我國品牌農產品的競爭力較弱。引領供給側改革,發展品牌農業是關鍵。
品牌農業建設被賦予了即規范生產經營、又引導消費需求的雙重責任。加快推進品牌建設,是政府管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抓手,是建立消費者信任、滿足需求側的重要途徑。朱保成認為,品牌是對產品質量和信譽的一種承諾和保證,是產品與消費者建立的一種相互忠誠的關系。這種信任產生了一種保證機制。一方面,這種關系能夠形成品牌追隨,形成消費者忠誠度、信任度,使產品獲得競爭優勢,產生品牌溢價,品牌建設主體也會不斷提升產品品質、確保安全。另一方面,消費者可以選擇信任或不信任,這是對品牌建設主體行為強有力的約束。
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巡視員廣德福認為,對于消費者而言,現在老百姓對食品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得好,吃得好就要靠品牌。而對于生產者而言,農民增收一定要靠抓品牌,因為優質才能優價,優價農民自然能夠增收。
加強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
多年來,農業部及地方各級政府圍繞農業品牌建設積極探索,初步形成了以標準化生產和質量認證為基礎、以產銷促進和品牌推介為手段的農業品牌工作機制。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優、特、新產品逐漸成長為具有較高知名度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品牌。但我國農業品牌依然存在著不少問題,比如法律法規不健全、缺乏頂層設計、品牌主體不強、品牌小雜亂現象突出、區域品牌理念尚未普及等。因此,與會人員認為,加快推進品牌農業建設,必須把農業品牌建設放到更高的層面,加強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
沒有一大批競爭力強的農業品牌產業集群,就難以談及提升農業整體競爭力和農業效益,也就很難說農產品質量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朱保成建議,在目前人們對食品質量安全的強烈關注之下,在深化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政府應加快推進品牌建設,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市場規律、創造品牌價值的標準體系、執行體系和認證及產品質量追溯體系,這也是世界農業發達國家的通行做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6年01月09日05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