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后,農業部近日密集發布《關于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的實施意見》《農業電子商務試點方案》等謀劃我國“互聯網+”時代下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相關文件。
對于這種“巧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詹卉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農業發展與農業現代化的驅動力來源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農業電子商務在其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梢哉f,一場以農業電子商務為突破口的農業供給側改革之役已經打響。
農業電子商務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突破點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面臨的主要問題,不是總量性矛盾,而是結構性脫節,即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之間的不匹配?!闭不軐τ浾吒锌?。究其原因,一方面,農業供需結構影響的因素不同,農業需求是快變量,農業供給是慢變量,這是導致兩者脫節的一個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從我國農業供需結構來觀察,各種對農產品的安全、個性需求等新興需求不斷涌現,但是并沒有在農業供給方面產生多大的影響。因此,開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為農業資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提供驅動力。而在這項改革中,農業電子商務將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突破點和重要抓手,有利于推進農業供給與農業需求的對接,促進農業轉方式、調結構。
詹卉解釋說,農業電子商務有利于加快實現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高效化和服務便捷化,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有利于加快建立以消費需求為導向的農業產業體系、經營體系和生產體系,促進供給與需求的精準匹配,滿足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有利于加快實現農業的在線化和數據化,完善“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機制,提高基于數據的宏觀決策和管理水平,促進農產品供求總量、結構的平衡;有利于加快信息流引領技術流、物質流、資金流、人才流向農村集聚,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正因為如此,最近我國出臺了《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針對農業電子商務的文件。如《農業電子商務試點方案》明確,北京、河北、吉林、湖南、廣東、重慶、寧夏等7省(區、市)重點在鮮活農產品電子商務方面開展試點,吉林、黑龍江、江蘇、湖南等4省重點在農業生產資料電子商務方面開展試點,北京、海南在休閑農業電子商務方面開展試點。詹卉表示,上述舉措將在解決信息不對稱、流通成本高、盈利模式不清晰、誠信體系不健全等方面,對訂單農業、精品農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致力于解決電商發展“短板”
“以農業電子商務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非‘一網就靈’,不是簡單地通過互聯網來改造傳統農戶或農業企業,而是深入解決農業產業發展中制約農業結構改革的一項系統工程。”詹卉說,政府在促進農業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應致力于解決農村物流成本高、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及質量安全尚不能得到良好保證等瓶頸問題,而不是把扶持重點放在建電商平臺、電商園區和企業招商等方面。
因此,政府下一步應致力于解決電商發展中的“短板”,避免替代市場,要讓市場在農業電子商務以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揮價格形成、優勝劣汰等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具體說來,要著力做好兩方面的工作。
一是創新財政支持方式,加大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大對與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直接相關的鄉村道路和倉儲等基礎設施投入力度,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適當提高農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標準,著眼于農業農村未來發展需要和趨勢,使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具有一定超前性,改變“覆蓋面優先”的投入理念;根據不同物流相關基礎設施性質特點和外部環境,探索運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提高基礎設施投資效率。
二是完善和創新監管,明晰激勵懲罰機制,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要突出源頭治理,加大對產地環境監測、保護、污染治理等財政投入力度,改善主要農產品產地環境。強化農業投入品監管,建議在農產品優勢區域建立農藥產銷臺賬,推行實名購藥,實現高毒農藥和違禁添加劑的可追溯管理,并加強對農戶、農業企業和合作社的安全使用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的技術指導。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大對具有鮮明的全國和區域示范作用的標準化生產基地投入,大力發展“三品一標”產品生產,優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社會化服務。發揮市場機制,探索監管方式創新,在加強政府全過程監管的同時,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將具備條件的農產品檢驗檢測服務交給市場,政府可給予一定補貼,但對于暫不具備采購條件的地區,政府要承擔監管責任。構建明晰有力的激勵懲罰機制,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違法行為的懲罰力度,并對優質安全農產品進行適當獎勵、補貼或稅收優惠,形成優質農產品的價格優勢,構建針對農產品生產者、消費者以及監管部門的鮮明、正向的激勵約束制度。
中央財政扶持農村電商發展
去年以來,中央財政密集出臺了多項扶持農村電商的政策。
2015年6月2日,財政部印發《農業綜合開發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指導意見》,加大對農產品流通環節扶持力度,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倉儲及冷鏈物流設施,向鄉鎮和農村延伸生產營銷網絡。探索對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支持政策,支持企業建立電子商務平臺及信息化建設。發揮供銷社的優勢,與農民開展合作式、訂單式生產經營服務,搞好產銷對接、農社對接,提高服務的規?;?。
2015年11月17日,財政部印發《農業綜合開發扶持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發展“互聯網+農業”,積極支持優勢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
可喜的是,這些政策已在地方落地。如河南省,目前有15個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每個示范縣可獲得中央財政專項資金2000萬元,共獲得近3億元中央財政支持資金。今年開始,河南省啟動省級綜合示范工作,省財政將安排專項資金,每年支持10個省級示范縣(市),連續支持3年,使全省國家級和省級示范縣比例超過1/3。截至目前,全省現有電商企業超過20萬家,農村網店突破3萬家,農村電商就業人員達7000多人,首批7個國家級示范縣電商交易額突破66億元。
事實上,各路資本也開始加速在農業電商領域布局。據有關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9月底,公開披露的農村電商投資案例超過30起,合計融資金額超過15億元。
繼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后,農業部近日密集發布《關于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的實施意見》《農業電子商務試點方案》等謀劃我國“互聯網+”時代下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相關文件。
對于這種“巧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詹卉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農業發展與農業現代化的驅動力來源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農業電子商務在其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梢哉f,一場以農業電子商務為突破口的農業供給側改革之役已經打響。
農業電子商務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突破點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面臨的主要問題,不是總量性矛盾,而是結構性脫節,即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之間的不匹配。”詹卉對記者感慨道。究其原因,一方面,農業供需結構影響的因素不同,農業需求是快變量,農業供給是慢變量,這是導致兩者脫節的一個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從我國農業供需結構來觀察,各種對農產品的安全、個性需求等新興需求不斷涌現,但是并沒有在農業供給方面產生多大的影響。因此,開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為農業資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提供驅動力。而在這項改革中,農業電子商務將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突破點和重要抓手,有利于推進農業供給與農業需求的對接,促進農業轉方式、調結構。
詹卉解釋說,農業電子商務有利于加快實現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高效化和服務便捷化,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有利于加快建立以消費需求為導向的農業產業體系、經營體系和生產體系,促進供給與需求的精準匹配,滿足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有利于加快實現農業的在線化和數據化,完善“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機制,提高基于數據的宏觀決策和管理水平,促進農產品供求總量、結構的平衡;有利于加快信息流引領技術流、物質流、資金流、人才流向農村集聚,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正因為如此,最近我國出臺了《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針對農業電子商務的文件。如《農業電子商務試點方案》明確,北京、河北、吉林、湖南、廣東、重慶、寧夏等7省(區、市)重點在鮮活農產品電子商務方面開展試點,吉林、黑龍江、江蘇、湖南等4省重點在農業生產資料電子商務方面開展試點,北京、海南在休閑農業電子商務方面開展試點。詹卉表示,上述舉措將在解決信息不對稱、流通成本高、盈利模式不清晰、誠信體系不健全等方面,對訂單農業、精品農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致力于解決電商發展“短板”
“以農業電子商務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非‘一網就靈’,不是簡單地通過互聯網來改造傳統農戶或農業企業,而是深入解決農業產業發展中制約農業結構改革的一項系統工程。”詹卉說,政府在促進農業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應致力于解決農村物流成本高、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及質量安全尚不能得到良好保證等瓶頸問題,而不是把扶持重點放在建電商平臺、電商園區和企業招商等方面。
因此,政府下一步應致力于解決電商發展中的“短板”,避免替代市場,要讓市場在農業電子商務以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揮價格形成、優勝劣汰等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具體說來,要著力做好兩方面的工作。
一是創新財政支持方式,加大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大對與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直接相關的鄉村道路和倉儲等基礎設施投入力度,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適當提高農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標準,著眼于農業農村未來發展需要和趨勢,使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具有一定超前性,改變“覆蓋面優先”的投入理念;根據不同物流相關基礎設施性質特點和外部環境,探索運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提高基礎設施投資效率。
二是完善和創新監管,明晰激勵懲罰機制,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要突出源頭治理,加大對產地環境監測、保護、污染治理等財政投入力度,改善主要農產品產地環境。強化農業投入品監管,建議在農產品優勢區域建立農藥產銷臺賬,推行實名購藥,實現高毒農藥和違禁添加劑的可追溯管理,并加強對農戶、農業企業和合作社的安全使用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的技術指導。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大對具有鮮明的全國和區域示范作用的標準化生產基地投入,大力發展“三品一標”產品生產,優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社會化服務。發揮市場機制,探索監管方式創新,在加強政府全過程監管的同時,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將具備條件的農產品檢驗檢測服務交給市場,政府可給予一定補貼,但對于暫不具備采購條件的地區,政府要承擔監管責任。構建明晰有力的激勵懲罰機制,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違法行為的懲罰力度,并對優質安全農產品進行適當獎勵、補貼或稅收優惠,形成優質農產品的價格優勢,構建針對農產品生產者、消費者以及監管部門的鮮明、正向的激勵約束制度。
中央財政扶持農村電商發展
去年以來,中央財政密集出臺了多項扶持農村電商的政策。
2015年6月2日,財政部印發《農業綜合開發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指導意見》,加大對農產品流通環節扶持力度,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倉儲及冷鏈物流設施,向鄉鎮和農村延伸生產營銷網絡。探索對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支持政策,支持企業建立電子商務平臺及信息化建設。發揮供銷社的優勢,與農民開展合作式、訂單式生產經營服務,搞好產銷對接、農社對接,提高服務的規?;健?
2015年11月17日,財政部印發《農業綜合開發扶持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發展“互聯網+農業”,積極支持優勢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
可喜的是,這些政策已在地方落地。如河南省,目前有15個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每個示范縣可獲得中央財政專項資金2000萬元,共獲得近3億元中央財政支持資金。今年開始,河南省啟動省級綜合示范工作,省財政將安排專項資金,每年支持10個省級示范縣(市),連續支持3年,使全省國家級和省級示范縣比例超過1/3。截至目前,全省現有電商企業超過20萬家,農村網店突破3萬家,農村電商就業人員達7000多人,首批7個國家級示范縣電商交易額突破66億元。
事實上,各路資本也開始加速在農業電商領域布局。據有關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9月底,公開披露的農村電商投資案例超過30起,合計融資金額超過15億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財經報2016-01-2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