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發布的《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一號文件”)指出,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1月28日人民網)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可忽視人數極其龐大的群體,即傳統農業人口。盡管如今中國城市化率已經突破50%,但僅此而已,事實上,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盡管城市與農村都在改變,但城鄉二元結構性矛盾卻日益突出,“三農”成為正處于經濟社會全面深刻轉型升級中的中國最現實最嚴峻的挑戰。顯然,全面小康必須是全體國民的小康,必須首先是農村人口的小康。
盡管承擔著國家糧食供應的基礎和戰略保障作用,但從經濟產出和對促進社會進步的貢獻來看,農村農業農民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微不足道。如果傳統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不能得到大規模深刻的轉型升級,則必須會導致城鄉人均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擴大,一方面嚴重傷害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無疑會加劇社會貧富懸殊。然而對于綜上這些現實的問題,早已在中央決策者的密切注意之下,每年伊始,中央出臺的“一號文件”都能引發公眾和媒體對于黨和政府對于“三農”政策的熱議。無疑,現在擺在改革者和執政者面前的任務有三個,一是守住18億耕地“紅線”,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確保國家糧食生產科穩中有升,持續實現供應平衡。二是通鼓勵外出務工、產業、投資引入支持、強化對農村富余勞動力職業技能教育培養,持續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三是推動農村新型城鎮化建設,提升農村社會綜合治理水平,逐漸改變傳統農村生產生活方式,在實現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過程中,有效推進現代規模化農業經營發展,充分激發農村發展活力,有效利用起農村可用資源,釋放“三農”改革的“紅利”。
農業供給側改革需精準切入全面發力。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切入點在哪?農村的未來在農業,農業的未來在農民,夯實現代農業基礎,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除了滿足國內需要外,更可能實現農業產品出口。然而這一切需破解制約農業發展的三個瓶頸。一是推動農業生產經營市場化,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農業發展可持續化,有效增加農業市場競爭力,解決農業供給側結構矛盾;二是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提升農生產品品質,促進一二三產業整合式發展,推動農產品加工,大力推動高科技農業發展,推廣高科技低碳綠色環保可持續商效益農業發展模式。
作者單位:四川省三臺縣樂加鄉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