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熱點話題 > 農業供給側

宋洪遠:農業供給側改革重點把握四個安全

[ 作者:宋洪遠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5-13 錄入:吳玲香 ]

原題:重點把握四個安全——宋洪遠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時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中國經濟的超級熱詞,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專家還是學者,眼光均聚焦于此。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的背景和政策要點,今年的一號文件為什么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推進?本刊專訪了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

記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內涵和形成過程是什么?

宋洪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從供給側入手,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通過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要強調供給又要關注需求,既突出發展生產力又注重完善生產關系,既注重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又強調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既關注的生產又注重的發展。根本目的是要使不斷提高的生產和供給能力,更好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的需要。

記者: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宋洪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基于中國實踐(經濟發展新常態)和國際經驗(世界經濟長周期)提出的理論和政策創新成果。

從國際看,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后,世界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深刻的調整,主要表現在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國際金融危機打破了原有的全球經濟大循環的格局,導致國際市場有效需求急劇萎縮,世界經濟實際增長水平遠低于潛在生產水平,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主要國家人口老齡化水平不斷提高,勞動人口增長率持續下降,社會成本和生產成本上升較快,傳統產業和增長動力不斷衰減,新興產業體量和增長動能尚未集聚。在這種背景下,需要從供給側發力,重新找準我國在世界供給市場的定位。

從國內看,我國經濟正處在體制和發展雙重轉型期。經濟發展中積累的一些矛盾和問題比較突出,主要表現為四降一升”(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增幅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正在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面對的主要問題是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的矛盾。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通過短期的刺激政策實現經濟的反彈,需要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重點,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塑經濟發展動力,促進經濟持續發展。

記者:34日,國家統計局發布十八大以來農業生產發展狀況,文章指出,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十八大以來糧食生產實現十二連增,站穩12000億斤新臺階,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2429億斤,比2012年增長5.4%,年均1.8%。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質的飛躍。在這種背景下,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為什么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宋洪遠:從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看,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老鄉要小康,農業必須強。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促進農民收入穩定較快增長,加快縮小城鄉差距,順利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目標,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建設,亟須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從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要求來看,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的過程。傳統農業首要解決供給短缺問題,滿足消費者溫飽需求;現代農業著重解決農產品供給結構優化問題,滿足消費者對農產品安全水平高、質量有保障及個性化、特色化的需求。

從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看,結構性問題是農業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具體表現在品種結構、品質結構、生產結構和產業結構四個方面,以及資源利用率低、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等突出問題。

記者: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重而道遠,推進其發展的思路和任務是什么?

宋洪遠: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農業生產端和農產品供給側出發,圍繞市場消費需求安排農業生產,優化農業要素資源配置,擴大農產品有效供給,提升農產品質量水平,增強農產品供給結構的適用性和靈活性,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果、更可持續的農產品有效供給水平。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了六個任務——調結構、提品質、促融合、降成本、去庫存、補短板。調結構,就是要調整優化農業的品種結構、生產結構、區域布局三個結構,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的農產品供給。提品質,就是要著力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更好適應消費者消費結構轉型升級和對農產品供給的需求。促融合,就是要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最大限度滿足社會對農業多功能要求。去庫存,就是要加快消化個別農產品的積壓庫存,當前主要是玉米,千方百計把農產品庫存消化。降成本,就是要著力降低農業生產經營成本和流通交易成本,旨在提高農業的效益和競爭力。補短板,就是要大力彌補制約農業持續發展的薄弱環節,比如資源、環境,著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記者: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途徑和措施有哪些?

宋洪遠: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歸根結底要通過改革來實現。具體來說,要通過構建十個體系來完成。主要包括構建完善農業生產體系和產業體系,構建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和服務體系,構建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技術推廣體系,構建市場調控體系和對外開放體系,構建政府管理體系和支持保護體系。

記者:當前,我國農業生產面臨成本地板、價格天花板、補貼黃箱、生態紅燈等多方面矛盾和問題,正如一號文件所說,農業發展起點之高前所未有,挑戰之大前所未有,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結合當前農業發展面臨的形勢和局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要注意把握好哪些問題?

宋洪遠: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重點把握以下四個問題。

一是關于農產品供給和糧食安全問題。保障農產品供給和國家糧食安全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目標。從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看,保障農產品供給和國家糧食安全,還面臨資源環境約束增強和生產經營成本上升兩大困難和問題。

二是關于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問題。提高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從提升農產品質量的要求看,主要問題在農產品生產環節,包括農業生產環境和農業化學投入品過量使用等問題;從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要求看,主要問題是生產經營主體多,經營分散,監管難度大。

三是關于資源環境和生態安全問題。保護資源環境和農業生態安全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條件。從加強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看,主要問題是資源過度開發、環境污染加重和生態系統退化。

四是關于農業競爭力和產業安全問題。提高農業競爭力保護農業產業安全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要求。從提升農業競爭力水平的要求看,目前我國農業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還比較低,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比較大。由于農業生產成本高、生產效率低,導致我國大宗農產品價格普遍高于國際市場,國外農產品進口對我國農業產業沖擊較大。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网站深夜网址 | 一级日本大片免费观看视频 | 曰本一区中文字幕在看 | 三级视频欧美不卡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肉丝少妇被日字幕 | 永久免费A在线观看全网站 亚洲日韩AV在线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