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農業大國,近年來農業農村發展保持了持續向好的態勢,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用現代農業的標準來衡量,仍未從根本上擺脫農業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低質量的狀況,農業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其根本原因是農業發展方式滯后,傳統農業尚未根本轉型。因此,推進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之一是農業,難點也是農業。拉長農業“短腿”、補齊農村“短板”,需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一、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乃大勢所趨
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環境條件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其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點所在。馬克思關于社會擴大再生產理論認為,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最終要依賴于消費資料生產和個人消費。我國農業資源豐富且農業剩余勞動力多,消費品工業的發展可以極大地帶動農業生產發展、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業效益,并在帶動農村勞動力就業上發揮重大作用。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以農產品生產、加工為主的消費品產業和市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點所在。
其二,農業面臨多重挑戰亟待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隨著第二三產業的發展逐步進入相對成熟階段,農業蘊含的巨大潛在價值日益凸顯,農業發展進入可以大有作為的機遇期,但面臨的挑戰也不容忽視:世界經濟發展格局分化與國際農產品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強,如何防范世界市場風險傳導,需要未雨綢繆;農產品市場消費進入結構轉型期,如何創新農產品供給,激活新的市場消費需求,是亟待破解的難題;農業要素投入成本不斷攀升,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強化,如何拓展農業發展空間,降本、提質、增效,成為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任務;農村資源要素配置機制滯后,如何構建城鄉一體化的資源要素優化配置機制,是進一步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的關鍵。
其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的重點所在。我國農產品總量充足,大宗農產品供給在國內占據重要地位,但農產品的數量地位與質量地位不對稱、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是不爭的事實,部分農產品“賣難”問題屢屢出現,在世界農產品市場上,有市場競爭優勢的農產品不多,能夠走向世界的產品不多,且主要是初級農產品,缺乏具有競爭能力的大企業和知名品牌農產品。因此,推動農業轉型升級面臨的突出問題主要是:農產品供給數量與質量的結構性矛盾,中高端農產品供給不足,農業的多功能開發不夠,難以適應市場消費結構轉型的需要,導致供需錯配,使得全要素生產率低,人力、資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農業市場競爭力與效益難以提升。所以,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現農業轉型升級的一個關鍵舉措。
當然,眼下推動農業轉型升級還面臨著農業扶持政策尚待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較低、基層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滯后、農業管理與考核機制不適應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需要我們用結構性改革的辦法來解決,努力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辟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獲得新成效,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切實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
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
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圍繞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符合中國國情、凸顯各區域地方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徑。
第一,以區域地標品牌建設為重點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要大力開發與地方氣候、土壤、水質條件相適應的地方名優特產品,把扶持區域地標的農產品品牌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一個主攻方向;特別是加大對區域代表性特色農產品、重點品牌的加工和銷售扶持力度,注重對地方獨特資源、傳統工藝、農耕文化等的挖掘,以此彰顯農業的地方個性,增強農業市場競爭力。
第二,以“新農人”為方向著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以農村能人為重點對象,積極培養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帶頭人、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等新型職業農民,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扶持體系。實施新型農民素質提升工程,推進農民培訓以教師課堂培訓為重點向鄉土型人才在生產現場培訓為重點轉變,增強培訓實效。
第三,以市場機制為動力加快城鄉資源要素流動。完善征地制度,鼓勵發展資金互助合作社。以發展電子商務為重點建立健全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與服務由政府驅動向市場驅動轉變。積極穩妥地推廣新型土地流轉模式,促進適度規模經營。
第四,以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方向推進農村基層管理改革。要創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實現形式,著重發揮農村老黨員、老教師、老模范、老干部、經濟文化能人、回鄉創業人員、經紀人、大學生村官、志愿者等“新鄉賢”和社會化服務組織在農村治理、農業發展中的突出作用,完善農業農村相關制度體系。
(作者系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2016-10-2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