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復雜形勢和多重挑戰,我國農業圍繞“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可持續”,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農村經濟呈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優的良好態勢。(人民日報,12月20日)
近年來,在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3年聚焦“三農”問題的關懷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各項惠農政策的幫扶下,廣大農民同胞生產生活水平和質量都得到了顯著的改善。但是,由于我國土地現狀以及農業根深蒂固的結構性硬傷等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農業現代化”進展緩慢。
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一個著力點在于“農產品優質安全”。長久以來,糧食供給與糧食安全一直是困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轉型的兩個嚴肅問題,既要保障糧食供給量又要保證糧食安全健康,這兩個難題如不盡快破解,必將會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甚至會引發更為嚴重的后果。農業供給側改革因此應運而生,既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又能夠滿足人民群眾對糧食安全的“剛需”。
民以食為天。安全是糧食的應有屬性,糧食安全直接關系到民生根本問題,關系到社會穩定。農業供給側改革首先針對糧食安全這一尖銳話題,既表明了中央對于熱點社會話題的不回避不逃避,更反映出中央對于確保糧食安全、調整農業結構的信心與決心。
筆者認為,“農產品優質安全”作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一個重頭戲,能夠從源頭上保證糧食供給的安全,解決老百姓最為關心的“吃飯”問題,從而保障社會的穩定與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