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黔東南州從江縣屬于“多重貧困”縣,是592個國定貧困縣之一。由于交通經濟文化等原因,從江縣是全州經濟發展較落后的一個縣。近年來,中央、省、州多項脫貧攻堅政策逐步傾斜幫扶,一定程度上有效改善了已有局面,尤其是高鐵時代的到來有了很大的飛躍和進步。自脫貧攻堅工作啟動以來,該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州關于精準扶貧工作的各項安排部署,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要求,狠抓精準對接、精準施策、精準幫扶,通過機制創新全力破解脫貧攻堅難題,全縣精準扶貧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在精準扶貧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
(一)幫扶單位如何扶持。扶貧政策和要求都有了,扶貧單位也有了,可是拿什么來扶貧,用什么來扶持,有財力、有技術的可以通過相關程序和要求進行扶持,可是沒財力和技術的如何扶持,光喊號召,卻無行動力,真如難為巧婦無米之炊。
(二)貧困戶主觀脫貧意識差,發展意識不強。一是多數貧困人口文化素質低、思想保守、思維觀念還停留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時期,沒有發展動力,安于現狀。國家諸多惠農政策的實施和兌現,社會各界捐資捐物,使部分貧困戶產生了嚴重的依賴思想,甚至于有“懶漢”現象存在。當少數貧困戶被問及打算發展啥產業、如何發展拔窮根時,則不假思索的說:“我現在是三無,無錢、無勞力、無技術,啥都搞不成,你們既是來扶貧的,請你們給我安排低保”。二是就業觀念嚴重落后。相當部分的貧困戶處在小錢不愿賺,大錢賺不來的狀態。
(三)自身資源優勢欠整合,環境條件須加快改善。從江縣雖是貧困縣,地理環境經濟發展條件不佳,可是卻擁有得天獨厚的自身優勢,有聞名中外的“小黃侗族大歌”、香豬產業、香糯產業等等。然而因為沒有一系列有效的資源整合方式等,沒能把這些品牌壯大打響,加上村級基礎設施條件和環境衛生條件較差,給游客留下不好印象,出現留不住游客、回頭率低下,進而拉動經濟效果不是很顯著。
(四)社會參與度不高,氛圍不濃。一是一些企業個體的社會責任感不強,沒有主動參與社會扶貧的意識,特別是對扶持貧困戶發展經濟,新建產業興趣不濃,認為做這項公益活動時間跨度長,見效慢、成效難以短時間內顯現。二是對社會扶貧的認識模糊,認為辦公益就是社會扶貧的全部內容,忽視了支持農戶發展,增加造血功能這一重要內容。支持公益事業發展的確是扶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公益事業可以通過申報爭取國家基礎設施項目解決,而扶持貧困戶產業發展資金短缺,才是開展扶貧工作最大短板。
如何加快從江縣脫貧攻堅和旅游發展已經成為一項重中之重的重要課題。以下是幾點淺顯的意見和建議:
1、旅游發展方面
(一)整合有效資源繼續加快完善交通網建設,一是縣級通往各縣市、湖南、廣西等地的高速公路、高鐵建設;二是建立景點與景點間交通網絡體系,減少長途跋涉等現象,突出安全、快捷、舒適等特點;三是可以借鑒發達城市旅游景點建設,是否可以考慮在一些景點鋪設高架橋、索道等設施,增加旅游觀光線路渠道。
(二)改善全縣旅游景點周邊環境經濟發展,挖掘更多更好的旅游產業鏈,解決單一景點發展瓶頸問題,除了現有的旅游景點外,缺少更多的看點吸引游客眼球,比較單一,可以在基礎設施建設、吃住行等方面圍繞“留得住”、“留的久”目標,把民族特色和現代、快捷、舒適等相結合,考慮走經濟特色線路,實現旅游多樣化;此外可以考慮創新特色旅游產品包裝、設計等問題,將已有的旅游特色產品進行全新的打造,增加旅游收入。
(三)增強民眾服務意識,提升其自身素質,塑造良好形象。由于文化水平低,多數群眾素質低下,缺乏良好的主動的服務接待意識和主人翁意識,從而導致景點游客接待不熱情、環境衛生差等不良現象,給游客留下不好印象,因此要改變這一現狀,從而為我縣旅游發展助一臂之力。
2、脫貧攻堅方面
一是積極爭取更多政策資金項目,推進脫貧攻堅進程;二是高薪引進人才和培養技術人才,便于扶貧項目有效推進;三是加大教育力度和宣傳力度,提高群眾自身發展能力和愿望;四是結合特色旅游資源優勢,尋找更多更廣的渠道進行項目扶持解決再就業問題;五是圍繞生態和發展底線,尋求更多的企業進行駐地投資,解決勞動力剩余問題。六是加快交通及基礎設施建設,為進駐企業、旅游發展提供良好環境。
作者單位:貴州省黔東南州從江縣高增鄉人民政府黨政辦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