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李甫平:淺談農村傳統文化面臨的挑戰

[ 作者:李甫平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2-05-10 錄入:易永喆 ]

農村實行家庭承包以來,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革。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特別是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農民的物質生活條件空前改善,精神面貌也悄然發生變化。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糸的變動,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的推進,新觀念新風尚新文化的興起,不可避免地對傳統文化形成沖擊和挑戰。這種挑戰和變化,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人口持續減少。大包干后,分散化的家庭生產,非農化的離土經營,帶來空心化的人居環境。伴隨大量勞力外出和人口外遷,鄉村普遍出現有戶無人、有房無居、有田無耕的狀況。象我老家,過去幾個上百人的生產隊,現在都不過三、四十人,有的屋場、村落甚至空無一人。二是傳統逐漸淡忘。現在人們都感到,年味越來越少,民俗越釆越遠,鄉愁越來越淡,能人越來越缺。不僅農耕方式在改變,生活方式在改變,鄉風民俗在變化,思想觀念也在變化。三是代際特征明顯。年長的種田,年輕的打工;會干的干不動,能干的干不好;外出的“5438”,留守的“9961”,是當下鄉村共同的現實。老中青代際之間,新知識遞增了,傳統技藝遞減了;新思想遞增了,傳統素養遞減了;新生活遞增了,傳統習俗遞減了。

從精神層面而言,農村傳統文化應該是與農耕文明緊密相連,并反映其內在特質的觀念、品格和風尚。我認為,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三點:一曰勤勞,這是做事;二曰節儉,這是持家;三曰純樸,這是為人。這種品性,更多體現在莊戶人家、勞苦大眾身上,但也為書香門第、大戶人家所稱道。長期以來,最受推崇的古訓是“耕讀傳家”。雖然演化成種田人和讀書人之分,但“耕讀”二字所包含的勤儉創業、不忘本來的思想是相同的。在今天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中,也值得大力提倡和發揚。

綜觀新時代的農村和農民,雖然有諸多值得肯定的進步,但不容忽視的是傳統文化的衰落。與上述三點相聯糸,表現為三個消減。

    (一)勤勞精神弱化了。對這一點,可用三句話來形容。一是科技進步養懶人。隨著新機械新產品新技術的應用,帶來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以車代步,以機代人,以電以氣代柴。一些笨拙的勞動不見了,繁雜的勞動簡單了。在減少人的勞動的同時,也滋長了人的懶隨。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二是政策進步養閑人。取消農業稅,實行糧食直補,不搞“一平二調”,許多人反而無所事事。種田人不重視種田,過去的雙季稻沒有了,而閑田荒地到處可見。前些年,我縣墨煙村就有兩千多畝空田,全部由外村一對夫婦耕種,而且基本上不要租金。三是生活進步養庸人。滿足于溫飽即足、小富即安,習慣于吃政策飯、享現成福,巴不得天天過節、日日休閑。老話講,窮不丟書,富不丟豬。而現在有些人,不僅不種田不砍柴,甚至不種菜不養豬。樓房寬敞了,睡懶覺的多了;公路通暢了,走路的少了;日子不愁了,沉緬于打牌的風氣濃了,生活的進步折射出勞動素養的降低。

(二)節儉風尚淡化了。古人言,勤以修身,儉以養德。節儉與勤勞是緊密相伴的。過去,不僅窮苦人家必須節儉,很多大戶人家也是十分節儉的。這種美德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可現在節儉不吃香了,甚至被當成吝嗇、小氣的同義詞。這種現狀的背后有“三太”。第一,太方便帶來浪費。生活的哲理往往是,太自由容易散慢,太優裕容易頹廢,太方便則容易浪費。比如,到處可見的使用一次性產品,方便了,省事了,但消耗的是資源,污染的是環境,滋長的是慵懶。第二,太愛面子帶來攀比。講求排場,追趕時尚,愛慕虛榮。請客大場面,結婚高彩禮,出門闊派頭,居家富心態。都感嘆送不起的禮、結不起的婚,輪到自己面前,還是照葫蘆畫瓢,亦步亦趨。第三,太安穩帶來短視。和平年代,沒有兵荒馬亂;小康生活,不再缺吃少穿。因而缺乏危機意識、防災意識、節約意識,過去深入人心的“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思想,每天節約一把米的精神,晴帶雨傘、飽備饑糧的古訓,都拋到腦后去了。

    (三)純樸本色褪化了。純樸不是頭腦簡單,更不是為人笨拙,而是發乎田野之上、縈繞山水之間的嘉風美德,諸如孝老愛親、睦鄰仁里、感恩重義、善良誠信等等?,F在的農村,洋文化多了,禮文化少了;閑文化重了,孝文化輕了;商文化濃了,義文化淡了。以年俗為例,過去大年初一,必須上墳祭祖宗,正月新春,都耍拜年走親戚,一個孝字、禮字、義字貫穿其中。現在,這種傳統慢慢在改變。年輕一點的人,禮儀不學了,禮節不懂了,孝文化不怎么看重了,家國情懷變淡了,責任感和吃苦耐勞精神也大不如長輩。當然,他們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事物快,有開放創新精神,能跟上時代。這是值得肯定的。

正視農村傳統文化的現狀和問題,要運用辨證的觀點、發展的觀點,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全盤否定。解決農村傳統文化面臨的挑戰,要堅持多措并舉,成風化人,久久為功。最根本的是耍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黨的領導和基層組織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在“三農”工作重心這一歷史轉變中,做到四個留住。

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以產業留住煙火。留住煙火就是留住人才,留住人氣。人是生產力中最能動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也是傳統文化最主要的載體和支撐。在一個個留守家庭和空殼村,不可能實現鄉村振興,也不可能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產業發展了,才能留住人,才有人的更好發展。當然,留住人不是反對勞務輸出,更不是把人重新困在土地上。而是在發展產業中實現勞力就地就近轉移,使生產興、生活富、生態美和生氣旺相得益彰。

二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以民俗留住傳統。鄉風民俗是傳統文化最深厚的底蘊,是教育董陶人最接地氣的載體。對待歷史文化遺產,要有正確的態度,不能把舊的視為落后,把老的看作過時,把土的當成陋習。要積極引導,吸其精華,為我所用。要重視對節慶時令、禮儀孝道、婚俗葬習、工藝特產、風物掌故、民諺俚語、方志家譜、村規祖訓、老屋公產、古跡舊物等民俗民粹的保護和傳承,興利除弊,使之發揮積極作用。特別要重視家庭的社會功能和文明作用。習近平同志提出三個注重: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這既是傳承民俗的基本源流,也是留住傳統的重要窗口。

三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宣傳觀,以陣地留住文化。毛主席說過:“對于農村的陣地,社會主義如果不去占領,資本主義必然會去占領”。在宗教滲透上,這一點表現尤為突出。要重視正面灌輸,加強思想引導,創新宣傳教育手段,用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占領農村陣地。文化是一個大系統,需要大視野、大格局、大氛圍。要挖掘搶救傳統文化,在抵制消極文化的同時,繼承優秀文化,發展先進文化,建立群眾喜聞樂見的積極參與的大文化格局。如大喇叭、屋場會、展覽室、宣傳墻、文化廣場、農家書屋、人文標識、特色旅游、非遺傳承人、文明示范戶等等,弘揚主旋律,增加正能量,提高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引導力戰斗力,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扶正怯邪,壯大馬克思主義思想文化陣地。

四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時代觀,以鄉愁留住根脈。建設美麗鄉村,是建設美麗中國的迫切需耍和戰略任務,是時代進步的必然要求。時代要前進,根脈要傳承。根脈就是一個地方系之念之的歷史文化。美麗鄉村,美在青山綠水,更美在民風鄉愁。習近平同志講,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鄉愁是什么?是鄉思鄉戀,是鄉風鄉俗,是歷史印記,是地理標識,是文化傳統,是鄉土情調,是人居環境,是人際關系,是一個地方特有的人文情懷和鄉土情結。鄉愁的底色是山水,內涵是文化,韻味是風情,靈魂是根脈。要通過保護和傳承,通過挖掘和創新,通過培育和堅持,擦亮一張張傳統特色名片,在鄉村振興中推動文化進步、鄉風文明、精神昂揚,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雙豐收。

(作者系湖北省通城縣原縣委副書記、文化學者)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动漫在线线观看人 | 伊人五香丁香婷婷天堂网 | 五月天亚洲视频福利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字幕 | 最新国产精品亚洲二区 | 亚洲天天久久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