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為凝結傳統文化的根基,歷經大集體和改革開放,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現代農村家庭呈現出新的面貌。家庭關系在現代多元力量的沖下是否會沿著西方現代化的道路走向個體化? 亦或是在現代化機遇中的適應與權變? 透過農村核心家庭的家庭結構和代際互動模式,可以重新認識農村家庭的現代特征。
中國家庭的現代性遭遇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家庭是一個伸縮性極強的概念,作為一種象征符號,它可以擴展到社會和國家,作為一種具體結構表現在姓、宗族和家庭與家戶之上。家庭成員圍繞地產的繼與祀形成“分—繼—合”的系譜性家族整體,每個人緊緊依附于家族,絕對服從于父權與家族利益。
“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后世”的家族繁衍體系
1、國家力量影響
存續于家族內的個體開始逐漸脫離原有的宗族結構。國家力量的介入使得家庭成員憑借明晰的個人勞動貢獻要求自主、伸張權利,婚后即分家現象日益普遍化,聯合家庭的比例日漸縮小,核心家庭比重上升,成為主導。
2、個體權利變動
在國家行政力量的影響下,個體從傳統家族束縛中解放出來走入生活實踐。但個體權利的實現并沒有脫離家庭的框架走向個體化。社會急劇轉型,核心家庭文化成為主流,個體通過核心家庭關系的靈活調整承接起國家宏觀發展與個體微觀選擇,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3、權變與農村核心家庭的現代適應
個體及其所歸屬的核心家庭呈現出一種以核心家庭結構為中心、以夫妻關系為主軸,親子關系倒置的形態。以蘇南棉村的諸多核心家庭為例,其結構并非固定不變,而是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適時調整與母家庭的互動模式形成不同的結構形態,以便適應現代生活中的各種狀況,這就是現代核心家庭的權變。
現代核心家庭充分尊重個人意愿和自由,但仍以家庭本位為出發點,追求的不是效用最大化,而是一種家庭內部的均衡,追求家庭的整體利益卻異于貝克爾筆下的經濟計算體。
時代變遷,網絡媒體的興盛和資源連接的便利使得家庭無需再維持一個龐大的家庭體系,與親屬群體的聯系由伸縮性的強連接變為一種弱連接,核心家庭的現代適應正是這種弱連接關系網中的權宜性結構調整,遵循保護成員個體發展的家庭共同體本位原則。
即從家庭共同體出發,既保證年輕一代個體權利和自由的需求,又為年老一代保留了傳統文化價值的空間,保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在同一時空中和平共處,甚至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蘇南棉村核心家庭在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日常生活變動就是最好的呈現。
農村核心家庭的現代表征
母家庭作為傳統力量的延續為核心家庭的現代生活穿針引線、填補不足;隨著老一輩的衰落,核心家庭與母家庭又會以多樣化的方式合在一起。
蘇南棉村是計劃生育政策徹底推行的地區,獨生子女現象普遍,以該地家庭的調查為例,可以從尋常百姓的互動與代際關系中探出農村核心家庭現代適應的各種表征。
1、分而不分的生活模式
母家庭和子家庭作為一個家庭共同體一起適應新生活的基礎性手段,是家本位思想的具體實踐形式。
2、夫妻軸為核心,親子軸倒置
核心家庭因搭伙共食而追隨父母的互動模式轉為母親作為重要輔助力量追隨核心家庭而同居共食,父親則依照個人情況或以一人之力維持母家庭的運轉或一起搬到子女新居共同生活。
3、養、育中的分工與合作
圍繞第三代的成長,分為撫養和教育兩個階段。撫養幼兒期,核心家庭必須借力于母家庭的扶持,這是整個家庭生命周期的重中之重,也是家庭繼替和再生產的關鍵階段。在子女生育這一關鍵階段,請求來自母家庭的代際互助和核心家庭內部的性別角色分工是其對自身發展的靈動適應。
4、子代擇業與婚配中的權宜性
個人選擇往往會受到家庭的資源網絡與其他家庭成員建議的影響,何處就業、從事什么行業、前景如何等都會被納入家庭的考慮范疇。
核心家庭中第三代的發展并沒有沿著純粹自由個體的趨向去追求所謂的事業,而是把整個家庭共同體納入在未來“事業”之內進行通盤考慮。
5、贍養中的家與孝
一方面,老一輩為了家庭的整體發展,甘愿為年輕一代做出犧牲,這是核心家庭適應現代生活的前提。另一方面,年輕夫婦在日常互動中的行為選擇和決策并不僅僅是憑借個人喜好,而是周全各個成員、綜合家庭利益才做出的決定,他們之所以會順承分居的養老模式,是基于兩個家庭的不同特點所考慮
核心家庭現代適應的社會機制
農村核心家庭以倒置的親子軸聯動大家庭的靈活形態既是市場化、國家行政力量和傳統文化多重機制重塑的結果,也是尊重個體權利、權衡不同成員需求的家本位思想在當代的延續。
1、市場經濟下的獨立收入機制與城鎮化傾向市場經濟興起,貨幣化的結算方式為個人的自由流動提供了無限空間,大量的工作崗位使人們有了作為個體而不是作為家庭成員謀生的可能性。
家庭成員作為獨立的經濟收入單位,既粉碎了傳統家族資產的經濟基礎,削弱了長輩權力,導致縱向的父子軸向橫向的夫妻軸傾斜,也改變了老人家庭養老的物質條件。
2、國家行政力量的全面引導與政策機制
在個體—家庭—國家的現代體系中,家庭是個體和國家之間的中介,國家自上而下的土地改革是父權衰落的起點; 婚姻法的頒布與修訂改變了家庭內部兩性關系,代際關系從男尊女卑向男女平等轉型,親子軸被削弱,夫妻軸上升家庭倫理觀、生育觀的變動是家庭結構變動的基礎,親子關系主軸倒置,傳統的孝道在現代生活中失去了根基,不得不以新的面貌來完成對傳統文化和現代遭遇的整合與適應。
3、傳統倫理的延革機制
中國家庭的變遷不是從聯合、主干大家庭到核心小家庭的線性發展,也不是與傳統倫理秩序的完全斷裂,而是子代逐漸脫離原有的家族主義后,在日常實踐中重新站在家庭成員的立場靈活調整、綜合選擇家庭的結構與互動關系。但無論采取怎樣的權宜辦法,都未超越傳統家文化的基本框架———家本位共同體原則。(本文為節選)
作者單位: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社會科學學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