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共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提出了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三農”問題的一系列理論觀點和政策措施,是中國共產黨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指導思想,對于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習近平;“三農”問題;城鄉發展一體化
中共十八大以后,習近平就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問題作了許多論述。這些論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總體戰略思想,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三農”問題的深刻認識、解決“三農”問題的堅定決心和總體思路,是中國共產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最終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指導思想。
一、 習近平關于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問題的主要觀點
(一)“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是要將“二元”變成“一體”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意思是能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要看農業能不能實現現代化、農村和農民能不能實現小康。這里的“老鄉”就是農業、農村、農民。習近平在視察工作的時候,在一些重要會議上,都曾用“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這句話來表述“三農”問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2103年4月9日,習近平在海南省考察工作,他對亞龍灣蘭德玫瑰風情產業園實行“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種植經營玫瑰花、示范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做法表示肯定。他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要把中央制定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貫徹落實好,使熱帶特色農業真正成為優勢產業和海南經濟的一張王牌,不斷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1]
2013年7月22日,習近平在湖北省鄂州市長港鎮峒山村同部分村民進行座談時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難點在農村。我們既要有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也要有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兩個方面要同步發展。要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把廣大農村建設成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2]他說,即使將來城鎮化達到70%以上,還有四五億人在農村。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城鎮化要發展,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也要發展,同步發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3]
在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習近平再次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習近平講話全文沒有在媒體公布,但官方媒體對會議精神的報道應當與習近平講話精神是一致的。報道稱“會議強調”: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整個大局就有保障,各項工作都會比較主動。我們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始終把“三農”工作牢牢抓住、緊緊抓好。[4]
在現階段,“三農”問題仍在嚴重阻礙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習近平2013年11月16日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作《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時指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城鄉二元結構沒有根本改變,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拉大趨勢沒有根本扭轉。根本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5]而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則明確作出了“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的判斷,并提出“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6]根據這一判斷,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的改革舉措,包括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等。
(二)“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習近平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多次強調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上。2013年7月21日,習近平在武漢重型機床集團有限公司考察,在講到“工業化很重要,我們這么一個大國要強大,要靠實體經濟,不能泡沫化”的同時,他強調說:“自力更生任何時候都不能少,我們自己的飯碗主要要裝自己生產的糧食。”[7]在2013年12月23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在講話中再次強調了這一論斷。根據習近平講話精神,會議指出,我國是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一個國家只有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才能掌控經濟社會發展這個大局。為此會議要求集中力量首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4]
習近平認為,保障糧食安全,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發展道路。2013年11月27日,他在山東省召開座談會,在聽取農業科研機構、農業行政部門、基層干部等有關人員對“三農”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之后,他說,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解決好“三農”問題,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道路。[8]在山東考察時習近平就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態安全推進農業現代化問題指出:當前,重點要以解決好地怎么種為導向,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以解決好地少水缺的資源環境約束為導向,深入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以滿足吃得好吃得安全為導向,大力發展優質安全農產品。習近平強調,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的原則,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安全環保法治化,加快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8]2013年12月23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則對什么是和如何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出了論述: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立足我國基本國情農情,遵循現代化規律,依靠科技支撐和創新驅動,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努力走出一條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的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會議提出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積極推進涉農行政管理方式創新。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繼續破除一切束縛農民手腳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視,增強農業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處理好政府和農民的關系,切實維護農民權益,堅持因地制宜、試點先行,尊重農民和基層首創精神;處理好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中央把方向、管大局、抓重點,地方按照中央“三農”決策部署解決好農業農村發展的實際問題。[4]這一部署,具體體現了習近平深化改革、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要求。
在具體操作層面,習近平十分重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問題。2013年7月22日,習近平在武漢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所考察時提出,深化農村改革,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要好好研究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者之間的關系,土地流轉要尊重農民意愿、保障基本農田和糧食安全,要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2]根據習近平關于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關系的講話精神,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這是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魂”。會議從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入手對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進行了部署。農村集體土地應該由作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農民家庭承包,其他任何主體都不能取代農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不論承包經營權如何流轉,集體土地承包權都屬于農民家庭。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依法保障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利。土地承包經營權主體同經營權主體發生分離,這是我國農業生產關系變化的新趨勢,對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不斷探索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土地經營權流轉、集中、規模經營,要與城鎮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相適應,與農業科技進步和生產手段改進程度相適應,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提高相適應。要加強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推動土地經營權等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公開、公正、規范運行。[4]
關于將來“誰來種地”的問題,對于保障糧食安全,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至關重要。為此,2013年12月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解決好這個問題,核心是要解決好人的問題,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要提高種地集約經營、規模經營、社會化服務水平,增加農民務農收入,鼓勵發展、大力扶持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主體。要提高農民素質,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把培養青年農民納入國家實用人才培養計劃,確保農業后繼有人。要強化政府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創造良好務農條件和環境,要加大農業投入力度,建立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金融體系,制定大中專院校特別是農業院校畢業生到農村經營農業的政策措施。要把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以吸引年輕人務農、培育職業農民為重點,建立專門政策機制,構建職業農民隊伍,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人力基礎和保障。同時,也要繼續重視普通農戶的生產發展。[4]
(三)以推進城鎮化作為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
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十分重視城鎮化在解決“三農”問題、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中的重要作用。2013年10月8日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中說:“持續進行的新型城鎮化,將為數以億計的中國人從農村走向城市、走向更高水平的生活創造新空間。”[9]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到2020年,要解決約1億進城常住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約1億人口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約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
在2013年12月12日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發表了重要講話,他分析城鎮化發展形勢,明確提出了推進城鎮化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基本原則、重點任務。根據習近平的講話精神,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指出,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推進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會議認為,城鎮化目標正確、方向對頭,走出一條新路,將有利于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10]
在推進城鎮化的問題上,習近平非常重視城市群建設,他親自指導和推動了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并作重要講話。習近平一直十分關心京津冀協同發展問題。2013年5月,他在天津調研時提出,要譜寫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京津“雙城記”。2013年8月,他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發展問題時,又提出要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此后,習近平多次就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重要指示。[11]京津冀城市群的建設發展,必將對加快推進我國城鄉發展一體化起到極為重要的引領和示范作用。
(四)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任務
中共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也體現了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新任務、新要求。2013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第六次集體學習,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系統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方針原則和目標任務,回答了什么是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這些論述與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密切相關。
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要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這是現代化建設全局性的目標,也是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目標。習近平提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樹立生態觀念、完善生態制度、維護生態安全、優化生態環境,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這些理念、國策、方針等等也要體現在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中。習近平強調,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整體謀劃國土空間開發,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要堅定不移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嚴格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主體功能定位,劃定并嚴守生態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推進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保障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提高生態服務功能,這些都是城鄉社會一體化發展的內容本身。習近平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12]據此,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5]這一新格局也是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
根據習近平講話精神,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強調推進城鎮化要堅持生態文明,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和損害,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資源。要減少工業用地,適當增加生活用地特別是居住用地,切實保護耕地、園地、菜地等農業空間,劃定生態紅線。在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中,要注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10]
(五)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一定要科學規劃
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強調,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要注意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系,既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在創造制度環境、編制發展規劃、建設基礎設施、提供公共服務、加強社會治理等方面的職能;注意處理好中央和地方關系,中央制定大政方針、確定城鎮化總體規劃和戰略布局,地方則從實際出發,貫徹落實總體規劃,制定相應規劃,創造性開展建設和管理工作。會議強調,推進城鎮化,既要優化宏觀布局,也要搞好城市微觀空間治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對城鎮化總體布局作了安排,提出了“兩橫三縱”的城市化戰略格局,要一張藍圖干到底。對于政府來說,加強城鎮化宏觀管理就是要制定實施好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有關部門要加強重大政策統籌協調,各地區也要研究提出符合實際的推進城鎮化發展意見。要建立空間規劃體系,推進規劃體制改革,加快規劃立法工作。城市規劃要由擴張性規劃逐步轉向限定城市邊界、優化空間結構的規劃。城市規劃要保持連續性,不能政府一換屆、規劃就換屆。編制空間規劃和城市規劃要多聽取群眾意見、尊重專家意見,形成后要通過立法形式確定下來,使之具有法律權威性。[10]這些會議精神,體現了習近平的一貫要求。
2014年2月25日,習近平在北京市規劃展覽館考察時指出,城市規劃在城市發展中起著重要引領作用,考察一個城市首先看規劃,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13]
(六)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要加強城鄉社會管理制度創新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目標體現在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進程中也包括城鄉社會管理制度創新。三中全會提出,要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具體任務是要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從嚴合理供給城市建設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等等,這些都是對城鄉社會管理一體化的具體要求。
2014年2月17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講話強調,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14]也正如習近平2013年8月19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所指出的那樣: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15]農村社會管理制度的改革創新也是如此。根據習近平的講話精神,2013年12月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社會治理制度也必將體現中國優秀文化傳統。
就城市的社會管理問題,2014年3月5日,習近平在參加他所在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對上海市提出了明確要求,就是要努力走出一條符合特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社會治理新路子。習近平強調,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關鍵在體制創新,核心是人,只有人與人和諧相處,社會才會安定有序。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強了,社會治理的基礎就實了。習近平強調,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體現的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社會治理是一門科學,要著力提高干部素質,把培養一批專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作為重要任務,用科學態度、先進理念、專業知識去建設和管理城市。[16]這里說的是上海這樣的特大城市的社會治理問題,實際上也適用于中小城市以及許多新型農村社區。
就農村社會管理改革創新來說,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以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為優先方向,樹立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理念,確保廣大農民安居樂業、農村社會安定有序。要搞好農村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重視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確保農村社會穩定有序,及時反映和協調農民各方面利益訴求,處理好政府和群眾利益關系,從源頭上預防減少社會矛盾。要重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快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完善農村基層干部選拔任用制度,擴大農村基層民主、保證農民直接行使民主權利。[4]這里城鄉社會治理在具體要求上有所區別,但在理念上是一致的,體現了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方向。
(七)要積極進取、加強領導,依法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十八大以后,習近平對各級領導干部推進各方面工作特別是全面深化改革各項工作提出了許多明確和具體的要求,這些要求也適用于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各項工作。
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后,習近平對如何學習貫徹三中全會精神提出了要求。2013年11月下旬,習近平在山東調研期間指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勝利閉幕,軍令狀已經下達,集合號已經吹響。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改革藍圖有了,現在的關鍵是把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重點是堅定信心、凝聚共識、落到實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難題,不深化改革不行,深化改革力度小了也不行。必須凝聚共識,使全黨全社會都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參與改革。要聯系實際、研機析理、解疑釋惑,引導干部群眾全面準確地把握各項改革舉措,不要盲人摸象、以偏概全,不要不明就里、大而化之。要正確推進改革,堅持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要準確推進改革,認真執行中央要求,不要事情還沒弄明白就盲目推進。要有序推進改革,該中央統一部署的不要搶跑,該盡早推進的不要拖宕,該試點的不要倉促推開,該深入研究后再推進的不要急于求成,該得到法律授權的不要超前推進。要協調推進改革,注重改革的關聯性和耦合性,把握全局,力爭最大綜合效益。要善于把自覺維護中央大政方針的統一性嚴肅性和因地制宜、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8]這里的要求是就全面深化改革而言的,適用于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中的改革工作。
習近平強調,領導和推進改革,一定要把握大局、審時度勢、統籌兼顧、科學實施。2014年1月22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對改革進程中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問題,困難要一個一個克服,問題要一個一個解決,既敢于出招又善于應招,做到“蹄疾而步穩”。要牢牢把握改革正確方向,在涉及道路、理論、制度等根本性問題上,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須立場堅定、旗幟鮮明。要嚴格按規則和程序辦事,堅持集思廣益、民主集中,凡是議定的事要分頭落實,不折不扣抓出成效。要強化改革責任擔當,看準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氣來,堅定不移干。要善于通過提出和貫徹正確的改革措施帶領人民前進,善于從人民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完善改革的政策主張。要把握大局、扎實推進,戰略上勇于進取,戰術上穩扎穩打。把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落實下來,要在總體工作思路上多動腦筋、多下功夫。[17]領導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改革也必須這樣做。
習近平提出,把抓落實作為推進改革重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2014年2月28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調,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對重大改革尤其是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改革決策,要建立社會穩定評估機制。要建立科學評價機制,對改革效果進行全面評估。[18]推進農村各項改革也應當于法有據。
二、習近平關于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思想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關于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思想觀點、政策主張和工作要求,具有多方面重要意義。
(一)繼承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關于解決“三農”問題的理論政策
習近平對我國“三農”問題的分析判斷、解決“三農”問題對策的提出,都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神實質,是依據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新時期新情況新問題所作出的新概括。“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用的是新詞,但對解決“三農”問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中的地位作用的判斷,與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領導人并無不同。胡錦濤所作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習近平更多采用“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提法,其涵義也是一致的,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一脈相承,也體現了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的時代精神。
(二)體現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共中央領導集體巨大的政治勇氣,積極進取的擔當精神和魄力,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務實作風
習近平出任中共中央新一屆總書記之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一系列重大歷史性成就,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六位躍升到第二位,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但前進道路上也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以猛藥去疴、重典治亂的決心,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19],提出了一系列關于治國理政的新思想、新判斷、新思路。2013年11月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確定了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這種直面問題、勇于擔當、自我加壓的做法,凸顯了積極進取、昂揚向上、大膽尋求突破的精神狀態,極大地增強了全國人民的信心,激發了全國人民投身改革、參與改革的積極性。就解決“三農”問題來說,三中全會關于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的改革舉措和具體部署,抓住了“三農”問題的根本和要害,也體現了難得的政治勇氣、擔當精神和務實作風。習近平提出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明確提出并堅持致力于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體制機制,這就是一種敢于碰硬的政治勇氣和擔當精神。城鄉二元結構以及建立其上的體制機制在我國已經根深蒂固、盤根錯節,要破除這一體制,最需要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克服部門利益掣肘,但這是十分困難的。無疑,中共中央關于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一系列重要舉措,尤其是習近平本人曾經在陜北貧困農村插隊7年的經歷,從政以后對“三農”工作長期和高度的重視,對“三農”問題的深入研究,經常深入農村調查研究的工作作風,等等,都讓人們看到了最終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希望。
(三)體現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的戰略思維、辯證思維和底線思維
在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中堅持戰略思維,就是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和戰略高度來認識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意義、來制定和實施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政策措施。習近平提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就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高度認識“三農”問題的極端重要性的戰略思維;習近平提出把飯碗端在中國人自己的手里,這也是從糧食安全的重大戰略意義上作出的判斷。
在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中堅持辯證思維,就是要以全面、聯系、發展的觀點研究問題、制定政策,善于分清主次矛盾和輕重緩急。習近平所要求的“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注重改革的關聯性和耦合性”,“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等等,都是辯證思維的體現。習近平提出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好好研究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者之間的關系”,體現了深刻的辯證思維。把農民土地權利細分為三種權利,著眼于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的合法權益,可以有效地促進土地流轉,有利于一部分農業人口轉移出來,有利于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也打破了傳統所有制理論對改革的阻礙,促進了農村土地所有制理論的創新。強調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對于提高改革決策科學性、廣泛凝聚共識、形成改革合力也是極為重要的。事實上,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農村改革政策正是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的辯證思維的產物。安徽小崗村農民“大包干”的探索是一種摸著石頭過河,而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把“大包干”變成為我國農村的土地承包制度,就是一種頂層設計。頂層設計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它必須以摸著石頭過河為基礎,但摸著石頭過河的局部的感性的經驗也必須上升為頂層設計,才能實現摸著石頭過河的價值。2013年7月習近平在湖北調研時提出,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關系,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系、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這五個辯證關系就是辯證思維,不僅僅體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中,也體現在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改革和建設的政策和實踐中。
“底線思維”是習近平在2013年4月上旬之前的一次講話中提出來的①,就是要設置一些不允許突破的底線作為開展工作的基礎,“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習近平2013年10月7日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中說:“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一旦出現就無法挽回、無法彌補”,這是一種底線思維。[9]2014年2月28日習近平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時所說的“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調,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18],這也是一種底線思維。在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中,也有許多“底線”,比如糧食安全是一條底線;把農業看作是“四化同步”的短腿、把農村看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是底線思維;調整與農民的利益關系時必須以農民自愿為原則,這也是底線思維。因此,習近平為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設置了底線,對于大力推進農村改革、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至關重要的。
注釋:
①這一提法多為一些文章所引述,未見確切出處。如作者署名為慎海雄的《領導干部要善于底線思維》一文(發表于2013年4月7日《新華每日電訊》)寫道:“習近平總書記不久前在講話中指出:要善于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
參考文獻: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4年3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