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進入21世紀以來,為建設和諧社會及創新社會治理,各級政府積極發展社會政策,為公民提供更為完善的社會保護。中國城鎮非正規就業勞工在社會、政治及經濟地位等方面都一直處于弱勢,尤其缺乏足夠的勞工保護和社會保護。為他們提供全面的社會保護具有重要的政治及經濟影響:首先,他們人數眾多,在中國城鎮勞動力市場中的比例超過一半,為他們提供社會保護對實現社會保險的全民覆蓋具有重要意義。其次,中國社會正面臨老齡化的挑戰,養老金的財務可持續性成為焦點,將青壯年的非正規就業勞工納入社會保險覆蓋范圍,有助于風險分擔及維持可持續性。
已有研究主要分析了部分城市的城鎮非正規就業勞工的社會保護。不過,現時仍然缺少研究分析全國非正規就業勞工的社會保護的狀況,及其成因。新加坡國立大學錢繼偉博士和香港嶺南大學江晉博士、溫卓毅博士三位學者最近在社會政策旗艦雜志《社會政策》發表了《中國城鎮非正規就業勞工的社會保護:制度規限與自我選擇》一文,利用中山大學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CLDS)2012年的數據,從制度規限與自我選擇兩個途徑回答了上述問題。(Social Protection for the Informal Sector in UrbanChina: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and Self-selection Behaviour, Journal ofSocial Policy, Published online: 1 August:1-23, 2017, DOI: 10.1017/S0047279417000563)。
首先,文章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的建議,從非正式部門(即企業類型)與非正規就業(即勞動關系)兩個角度界定“非正規就業勞工”。結合現有關于中國勞動力市場分割的研究成果,文章把“非正規就業勞工”的樣本限定為在私人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工作,或沒有勞動合同或靈活就業的勞工。中山大學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CLDS)2012調查了全國29個省份(西藏與河南除外)15-64歲的勞動力人員。本研究使用了嚴格的城市就業勞工定義的樣本,來自57個城市,共計3160個樣本。按照此定義,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2012中,非正規就業勞工的比例是65.4%,其中51.7%屬于在非正規部門工作,13.7%屬于非正規就業。這些數字都與基于統計年鑒或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的研究結果吻合。
其次,統計分析確認中國城鎮非正規就業勞工在社會保護方面的不利處境。在養老和醫療兩大主要保險項目,與正規部門超過90%的參保率相比,非正規就業勞工分別只有46.7%和57.7%的參保率。回歸分析發現,在制度層面,非本地戶口或農村戶口,以及地方政府財政能力是主要的影響因素;在個人層面,雇主更不愿意參與社會保險,而偏好購買商業的養老及醫療保險。在非正規就業部門,雇主的參保決定將影響雇員的社會保險參保狀況。另外,收入在不同的險種上呈現出不同的效應。總體而言,對于按每月工資比例繳費的養老和醫療險,高收入的工人缺乏參與的動機。進一步的交互分析發現,雇主的自我選擇受制于是否具有城鎮或本地戶口。
文章在以下三方面拓展了現有知識:第一,文章利用全國抽樣調查,提供了城鎮非正規就業勞工社會保護的全景圖像,并揭示了在社會政策擴張之下,戶口、就業部門及區域性(locality)的碎片化社會保護體系仍然存在。第二,文章提供了中國勞動力市場分割與“局內人-局外人”福利態度分化(outsider-insider split)的微觀證據,進一步把誕生于成熟福利國家的理論延伸應用到發展中的福利社會。第三,文章關于制度規限與自我選擇交互影響的發現,揭示了中國內部人口遷移、復雜乃至碎片化的社會保險制度設計如何與行動者互動。這些研究發現推進了關于中國建設適度普惠型社會福利的理論及政策討論。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治理學術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