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大戰略。我覺得,把握這個戰略,必須回答好這樣五個問題:什么是鄉村振興戰略?為什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能不能實現振興?鄉村振興戰略振興什么?怎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根據多年從事新農村建設的一些體會,我初步理解,鄉村振興戰略是:新農村建設實踐的升華,鄉村發展規律的把握,習近平三農思想的結晶,現代化強國大戰略的布局,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行動指南。基于這樣的認識,交流三點思考。
第一個問題,什么是鄉村振興戰略?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這是對鄉村振興戰略的集中論述。文字不多,但內涵豐富,分量非常重。怎么理解這段話,怎么把握它深刻的內涵,怎么弄清它提出的新要求,怎么讀懂它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我認為,不能簡單就文字來理解文字,必須站在時代的新高度,聯系起來認識和領會。至少應當從以下五個角度來把握:
從新時代現代化強國戰略布局來把握。報告在第四部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集中部署了七個重大戰略,強調“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其中,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提出來的,且排在第四位。報告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還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就表明,鄉村振興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同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結合起來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工作特別重視,先后作出來一系列重要指示。他反復教導我們: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要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城鎮化要發展,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也要發展,同步發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重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鄉村振興戰略,正是習近平關于三農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的結晶。
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對比起來把握。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基于當時我國社會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階段的科學判斷,提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黨的十九大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時代特征出發,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也提出二十字總要求,但內涵更豐富,目標更高遠。如果說,前二十字為的是統籌城鄉發展、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的話;那么,后二十字要的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這說明,鄉村振興是新農村建設實踐的升華。
從重要文字表述的新變化中來把握。報告里面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的這段話,有多處新的提法。比如,新農村建設的總要求,五句話就有四句不同,“生產發展”升級為“產業興旺”、“村容整潔”升級為“生態宜居”、“管理民主”升級為“治理有效”、“生活寬裕”升級為“生活富裕”,而且順序也作了調整。又比如,“統籌城鄉發展”“城鄉一體化”,升級為“城鄉融合發展”。還比如,農業現代化拓展為“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些新的表述、新的概念,反映出鄉村振興的新理念、新目標、新舉措、新要求。
緊密聯系本地三農工作實踐來把握。中江縣石埡子村曾經是王東明書記聯系的貧困村,2016年已經建成省級“四好村”。王東明書記到該村調研時指出,石埡子的喜人變化是四川農村巨變的一個縮影。他說,這幾年我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部署要求,大力推進脫貧攻堅和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提出了“業興、家富、人和、村美”和“四個好”目標,這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總要求是一致的。這說明,鄉村振興需要各地從實際出發,發揮優勢,體現特色,各美其美。
總起來看,鄉村振興,布局是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目標是“強、美、富”,方向是農業農村現代化,途徑是城鄉融合發展,載體是美麗鄉村建設。應當在興產業、興環境、興文化、興社區上下功夫,實現農村產業的大升級、生態環境的大保護、農耕文明的大發揚、農村社會的大進步,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讓鄉村留住綠水青山、記住鄉愁。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任務,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傳承輝煌農耕文明的迫切需要,是億萬農民的美好期待,是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的根本遵循。
第二個問題,鄉村能不能實現振興?
提到鄉村振興,自然不能回避目前農村面臨的困難、問題,比如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土地撂荒,等等。資料顯示,2015年,我國農村有留守兒童6000萬、留守婦女4700萬和留守老人5000萬;過去25年,超過三分之二的農村小學已經關閉。有專家認為,城市有“城市病”,鄉村也有“鄉村病”,“農村衰落是一個全球性問題”。由此,人們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鄉村能不能振興?
對這個問題,確實存在截然不同的看法。一度,網絡流行的“回鄉記”“下鄉記”認為,鄉村已經凋敝,沒有光明,看不到希望,似乎只有死路一條。另一端,有人則認為,未來30年,鄉村將成為奢侈品,村長將比市長自豪。有學者甚至認為,新農村建設應當轉變觀念,不是去救活鄉村,而是反過來,人類的未來要靠鄉村去拯救。未來鄉村是故園還是家園?當然需要實踐來回答。這里,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一看。
從現象上看: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統籌城鄉發展,建設新農村,農村發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變化。曾經普遍存在的行路難、飲水難、上學難、看病難“四難”,正在成為歷史;城鄉差距正在縮小,以收入為例,全省已由3.33:1縮小到了2.53:1,城鄉一體化是大勢所趨;區域特色在凸顯,就是在貧困地區,藏區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烏蒙新村,同樣各美其美。中農辦來川調研后,對我們鄉村建設的理念、做法給予了高度評價,在報告中寫到:隱隱感到這或許就是城鎮化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一種“返璞歸真”,可能就是今后新村建設的一個“理想模樣”。
從規律上看:發達國家的鄉村,在城市化進程中,大體到城市化50%左右的時候,一般都有經歷由衰落到復興的過程。與此相應,都進行過鄉村保護、鄉村更新、鄉村營造。現在,人們羨慕英國的鄉村,的確英國的鄉村,無論環境、產業,還是民居、文化,美不勝收,以至于有人說“英國的靈魂在鄉村”。德國的鄉村也非常美,被稱為“童話世界”,它的基礎設施、垃圾污水治理尤其引人注目。我們的鄰國日本,其鄉村亦不遜色,它的岐阜縣白川鄉合掌村,1995年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把鏡頭收回來,我們看到,我國城市化水平已經達到57%,城鄉關系正在變化,農業農村正在走向現代化。
從價值上看:為什么在城市化沒有消滅鄉村,鄉村反而在城市化進到一定階段以后復興發展起來呢?這取決于鄉村存在的獨特價值。比如,鄉村生產,農業直接或間接同動植物、微生物打交道,多樣性、鮮活性、微妙性、隨機性,其樂無窮。鄉村生活,寧靜,詩意,浪漫,就是人們說的田園牧歌。鄉村生態,以自然為底色,貼近自然,友好自然,融入自然,天人合一。鄉村文化,淳樸,互助,和諧,濃濃的鄉愁。因此人們說,城與鄉承載著同等重要的價值,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當然,這些價值要在城市化進入相當水平且“城市病”充分暴露之后,才能逐步展現。
從新趨勢看:透過現象,把握發展規律,剖析內在價值,鄉村變化趨勢日益明朗。我們推測、遐想,未來鄉村不是地獄,也不是天堂。斷言鄉村沒未來,缺乏依據;說未來30年鄉村將成為奢侈品,言之過早。依稀可見的是,未來的鄉村應該是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市民休閑度假的理想樂園。那里有:新村民,除了傳統意義的農民,還將有由城里來創業的、養老的、度假的;新業態,包括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民宿經濟;新模式,如田園綜合體、“小組微生”,就是新的建設模式;新生活,體驗式的、田園牧歌式的,人們衣食無憂之后就會夢想回歸鄉野。
基本結論:跳出傳統工業化、城市化的思維,從生態文明和文化多樣性角度,用辯證的發展的眼光看,未來的鄉村是希望的田野,將成為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新家園、市民休閑養老的理想桃花源,人們將在那里詩意地棲居。換句話說,鄉村是可以振興、能夠振興的,鄉村的未來一定會更美好。
當然,這里談的鄉村是城市化進程中的鄉村,不能脫離城市化軌道,沒有城市化鄉村難以現代化;這里描繪的鄉村的未來,也不是所有村莊的未來,一些村莊會走向消失,這符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鄉村演進發展規律。
第三個問題,怎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報告明確要求: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汪洋副總理參加四川代表團討論時指出,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的要求,探索建立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資金支持、產權制度、組織制度等保障體系。四川是農業大省,近年來在推進城鄉一體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脫貧攻堅等方面積極探索,許多方面走在了全國的前列,為全國提供了有益經驗。希望四川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繼續率先探索,努力開創農業農村發展新局面。
根據黨的十九大精神,王東明書記在石埡子村調研時強調,要把“四好村”創建和幸福美麗新村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持續不斷抓下去。方向已經明確,這里從幸福美麗新村建設角度,提八條建議:
1.進一步創新建設理念。2013年5月提出“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理念,2014年3月提出讓農民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四個好”目標,這與“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總要求是一致的。應當以此為基礎,更加強調生態保護、產業升級、文化傳承、社會進步。
2.堅持實施“五大行動”。扶貧解困、產業提升、舊村改造、環境整治、文化傳承“五大行動”是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的重要抓手,2014年9月提出、12月出臺行動方案,2015年5月全面動員部署,2017年5月又出臺了總體規劃,關鍵在于結合實際抓好落實。當前,應當在繼續突出脫貧攻堅的同時,更加注重產業提升、環境整治和文化傳承。
3.推廣“小組微生”模式。“小規模聚居、組團式布局、微田園指向、生態化建設”,這是源于成都的創新,已經成為一種成功模式,安德鎮安龍村、三道堰鎮青杠樹村就是其典型。2014年,中農辦把這一做法印發全國。這種模式既適宜于平原,也適宜于丘陵和山區;既適宜于新建聚居點,也適宜于改造舊村落,具有廣泛的適應性。
4.探索建設田園綜合體。寫進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田園綜合體,以農民為主體,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田園社區有機結合,四位一體,宜居宜業宜游,是美麗鄉村新形態,是城鄉融合發展的有效載體,應當積極試點探索。這些年建成的一批新農村綜合體,比較接近田園綜合體,可選擇一部分條件相對成熟的進行改造提升。
5.深入開展“四好村”創建。幸福美麗新村建設關鍵在于念好“尊重、引導、激勵、支持、組織、維護”“十二字訣”,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四好村”創建正是激發農民群眾內生動力的綜合抓手。應當重在創建,解決好為誰建、建什么、怎么建、誰來建的問題。2017年度省級“四好村”申報工作已經開始,應嚴格程序,嚴格標準。
6.創新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振興鄉村必須解決好人、地、錢的問題,這是老大難問題。人們已經意識到,只在農村內部打轉轉,路子越走越窄,會走入死胡同;不少地方的“城鄉統籌”,最終還是以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違背了初衷。現在看來,希望和出路在城鄉融合。關鍵是要深化農村改革,建立健全相應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7.加快健全鄉村治理機制。鄉村治理已經探索了二三十年,積累了不是經驗。但是,總體上看,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水平,仍不適應農村建設發展。報告強調,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這將是鄉村振興的一項重點工作,既需要頂層設計,也需要基層探索,應結合實際探索創新。
8.遵循鄉村演進發展規律。這些年,我們審視新農村建設歷程,環顧省外、國外的情況,從鄉村與城市、新村與產業、村莊與自然、村莊與村莊、村莊與歷史文化等多種關系中,去找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看到了互動、融合、和諧、差異、傳承和自治等帶規律性的東西。這些思考逐步得到了認可,還需進一步到實踐中去驗證和深化。(2017年11月3日)
作者單位:四川省委農工委新農村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美麗鄉村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