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我國城鄉關系、工農關系作出的重大戰略調整,是黨中央著眼“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決心下大力氣補齊農業農村短腿短板所作出的重大戰略安排,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農”思想的重大發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把這一重大戰略部署落到實處。
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對我國城鄉關系、工農關系的重大戰略調整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定位隨著社會發展在不斷調整變化。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談到如何處理好重工業和輕工業的關系時強調,“重工業是我國建設的重點,必須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對農業的定位是提供“發展工業所需要的糧食和原料”,由此基本確立起了“農村支持城市、農業養育工業”的方針和政策,通過農業農村發展解決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所需的資金和原材料問題。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在總結農業農村發展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提出:“工業支援農業,農業反過來又支援工業,這是個加強工農聯盟的問題。”充分肯定了農業農村農民為我國工業和城市發展作出的貢獻。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作出了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階段的判斷,明確了實施“以城帶鄉、以工補農”的重大方針。
黨的十九大提出,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不平衡不充分”中就包括當前我國的工農差距和城鄉差距。目前我國城鄉關系、工農關系還不適應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尤其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必須據此作出重大調整。從體制機制上看,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的體制機制仍然沒有完全建立,農業農村發展仍然受到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與城鄉要素價格“剪刀差”雙重擠壓,工農差距、城鄉差距仍然很大。因此,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戰略,就是要打破城鄉發展的制度藩籬,實現城鄉發展一體設計、統籌布局、融合促進,建立農業農村與工業城鎮共享資源配置、要素交換、公共服務的調控制度和市場機制等。
著眼構建“四個制度體系”,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戰略
一是構建主體功能區資源、要素、服務供給制度體系。著力解決當前工農、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難點和短板。二是構建要素交換上滿足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制度體系。推動工業資本積累和國民收入分配優先向農業農村傾斜,大幅度提高公共財政在“三農”領域投入比例,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要形成全面吸引人才返鄉下鄉就業創業的激勵政策體系,在這方面應給予優惠政策。三是構建資源配置上優先保障農業農村發展的制度體系。在節約集約利用的基礎上,保證農業現代化發展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的優先,保證農業產業用水用電用地等需求,特別是適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需要,加快創新農業設施用地政策。四是構建公共服務上滿足農業農村發展優先的制度體系。基礎設施應優先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應優先在農村覆蓋,盡快拉平城鄉在教育、醫療、養老、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差距,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現代化成果。
運用“三個新抓手”,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戰略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當前要在制度設計、政策扶持和重大工程三個方面作出深度調整并落地落實,從而形成新抓手。一是在制度設計上,以完善市場體制機制為突破口,系統構建現代農業經濟體系。重點強化要素與產品價格市場化改革,探索增強國有經濟對農業農村經濟影響力,強化國家規劃戰略導向作用,發揮投資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作用,完善農業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增強金融服務于農業經濟實體能力等市場供給制度方面的對策研究和具體實施。二是在政策扶持上,強化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引導整合扶持措施向設施農業、綠色發展、品牌建設、主體培育、產村融合、生產服務、創新改革、防災減災等領域聚集,健全新時代農業農村支持保護體系。三是在重大工程支持上,以《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確定的重大工程為重點,優先上馬一批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大工程。比如,著眼于農業綠色發展和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的綠色提升工程,重點推進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強化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建立綠色發展長效機制。適應農業現代化建設需求的產業升級加固工程,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等基礎設施,加快應用物聯網等信息化技術,促進產業發展提擋升級。圍繞村莊改造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的產村融合工程,打造各具特色、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現代新城。實施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在發展現代化新型主體的同時,完善小農戶保護措施,使新型主體和小農戶同步進入現代化。
作者系農業部總經濟師、發展計劃司司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學習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