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韓俊: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 作者:韓俊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9-12-27 錄入:王惠敏 ]

編者按:12月22日,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農業農村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韓俊出席“2020中國農業發展新年論壇”,并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為題,從如何加快破解“人、地、錢”等難題,強化要素供給,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求落到實處,進行了全面的、深刻的報告。以下是講話全文,經報告人授權發布。

剛剛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是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后召開的又一次重要會議。會議分析了當前“三農”工作面臨的形勢和挑戰,強調對標對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和補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農”領域短板,部署了明年的“三農”工作。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三農”工作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將決定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明年也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之年,做好明年的“三農”工作,打贏脫貧攻堅戰、補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農”短板,將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堅實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做了全面部署,出臺了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產業振興、鄉村治理、鄉風文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方面,我們今年也出臺多個文件作了專門部署。可以說,國家層面上鄉村振興戰略“四梁八柱”式制度性框架已經基本確立。扎實實施振興鄉村戰略,要加快破解“人、地、錢”等難題,強化要素供給,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求落到實處。

第一,要著力解決鄉村振興缺人才的困境。人才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資源。實現鄉村人才振興,一是要在“引”字上做文章,抓好招才引智,促進各路人才“上山下鄉”投身鄉村振興。全國從農村走出來的企業家、黨政干部、專家學者、醫生教師、技能人才、農民工、大學生、復轉軍人等數不勝數。要打破城鄉人才資源雙向流動的制度藩籬,建立有效激勵機制,把有志于農業農村發展的各類人才“引回來”,把他們回報家鄉的愿望和力量引導好、利用好,讓城里想為振興鄉村出錢出力的人在農村有為有位、成就事業,讓那些想為家鄉做貢獻的各界人士能夠找到參與鄉村建設的渠道和平臺,在振興鄉村中大展身手。這個渠道通暢了,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會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是要在“育”字上下功夫,進一步整合資金資源,完善培訓機制和內容,大力培訓提升一批高素質農民,挖掘培養一批鄉村本土人才,定向培育一批服務鄉村振興的專業人才,做好鄉村人力資本開發這篇大文章。要加強高素質農民培訓,打造適應現代化發展要求的鄉村振興主力軍。目前,我國高素質農民總數僅為1520萬人,僅占5億務農農民總數的3%。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面臨缺師資、缺實訓基地、信息化手段薄弱等問題。下一步,要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返鄉涉農創業者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為培育對象,著力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支持他們以半農半讀、彈性學制等方式參加中高等農業職業教育,提升科技素質和生產經營水平。要以提升基層農技人員素質為重點,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加大鄉村本土人才培養力度。當前,基層農技人員專業素質不高、知識結構老化、隊伍青黃不接問題突出。基層農技推廣隊伍中四分之一人員沒有技術職稱,50歲以上的占30%,35歲以下的只有20%,與農業市場化、信息化、機械化、規模化發展要求相適應的農技推廣服務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要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進一步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通過集中輪訓、專題學習等形式,更新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知識儲備,提升現代農技推廣能力和生活待遇,讓他們干得更有盼頭。

一段時間以來,農業教育非農化、專業去農化、畢業生脫農化傾向嚴重,傳統農業科技類專業受到嚴重擠壓,服務鄉村振興專業人才培養有削弱傾向。某農業大學招生的62個專業中涉農專業僅占35個,有的涉農高校非農專業甚至達到80%。農業院校畢業生到“三農”一線工作意愿不強。據統計,我國高等農業院校41所,每年招生6萬人,高等職業學校38所,每年招生6萬人,中等職業學校270所,每年招生19萬人。每年畢業人數總計約30萬人,在涉農領域就業的有60%左右,到“三農”一線工作的僅有20%左右,涉農專業畢業生脫農化現象日益嚴重。培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專門人才,亟待加強高等院校涉農專業人才培養,加大農科專業招生傾斜力度,要通過定向培養、學費減免等方式,吸引更多優質生源報考,提升農科教育生源質量。要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校所戰略聯盟方式合作培養研究生等,加強教學與產業緊密對接,推進培養機制改革,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需求培養更多專業人才,提升農科專業人才培養水平。鼓勵農科大中專畢業生到鄉村振興一線干事創業。

三是要在“用”字上出實招。注重從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中選拔充實鄉村干部隊伍。要建立平臺、優化服務、營造氛圍,切實發揮好返鄉下鄉人員的人脈優勢、資金優勢、研學優勢、管理優勢、信息優勢,讓他們在鄉村干事創業中能一展所長,工作順心、生活舒心。

第二,要以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為主線,推動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當前重點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目前,全國有2838個縣(市、區)、3.4萬個鄉鎮、55萬多個行政村完成了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將14.9億畝承包地確權給承包農戶,為近2億農戶頒發了土地經營權證書。截至2019年6月底,全國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約5.6億畝。下一步,落實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政策,銜接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政策,要落實“兩不變、一穩定”要求,即保持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的基本制度長久不變,確保農民集體有效行使土地所有權、集體成員平等享有土地承包權。保持農戶依法承包土地的基本權利長久不變,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剝奪和非法限制。保持農戶承包地穩定,農民家庭式土地承包經營的法定主體,發包方及其他經濟組織或個人不得違法調整其承包地。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應堅持延包原則,不得將承包地打亂重分,確保絕大多數農戶原有承包地繼續保持穩定。要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在依法保護集體土地所有權和農戶承包權前提下,平等保護土地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二是扎實推進征地制度改革。2015年開展試點以來,試點地區在縮小征地范圍、規范征收程序、合理確定補償標準、完善多元保障機制、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截至2018年底,33個試點縣(市、區)按新辦法實施征地1275宗,18萬畝。下一步,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方面,要繼續探索縮小征收范圍,研究制定成片開發的具體規定和標準,完善公共利益認定程序和公共利益認定爭議的裁決機制,完善土地征收補償標準,進一步規范土地征收程序,做好土地征收審批與農用地轉用審批的銜接,完善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政策。

三是穩妥有序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2015年開展試點以來,試點地區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工作制度和政策體系。截至2018年底,33個試點縣(市、區)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已入市地塊1萬余宗,面積9萬余畝,總價款約257億元,收取調節金28.6億元,辦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抵押貸款228宗、38.6億元。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進一步顯化了集體土地價值,試點地區共獲得入市收益178.1億元,增加了農民集體土地收入,顯著增加了農民的土地財產收入,也為當地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注入巨大推動力。這方面試點形成的改革成果已寫入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將全面推開。下一步,要抓緊推進配套法律法規政策的研究修改和制定工作,探索增量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具體方式,協調推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貸款配套政策,進一步完善集體建設用地入市收益合理分配制度。

四是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按照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的要求,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的制度安排。2015年開展試點以來,試點地區圍繞保障農戶住有所居、建立宅基地有償使用和退出機制、下放宅基地審批權限、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等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明顯成效。截至2018年底,試點地區共騰退出零星、閑置的宅基地約14萬戶、8.4萬畝,辦理農房抵押貸款5.8萬宗、111億元。下一步,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要擴展試點范圍,豐富試點內容,完善制度設計,在探索中總結完善后再穩步推開。必須指出的是,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不是讓城里人到農村買房置地,而是吸引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流向農村,使農民閑置住房成為發展鄉村旅游、養老、文化、教育等產業的有效載體。要嚴格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嚴格禁止下鄉利用農村宅基地建設別墅大院和私人會館。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還必須加快破解農村建設用地自己用不了、用不好的困局。要更好盤活存量土地,通過村莊整治、零散建設用地整理等方式節約出來的建設用地,重點支持鄉村振興。

第三,要健全鄉村振興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初步測算,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今后5年的重點任務,大約需要7萬億元以上的投資規模。要繼續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推動建立“三農”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建立健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財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確保財政投入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支持地方政府發行一般債券、鼓勵地方政府試點發行項目融資和收益自平衡的專項債券。鄉村振興,單靠各級財政投入遠遠不夠,要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

長期以來,土地出讓收益主要是取之于鄉、用之于城,直接用于農村建設的比重很低。根據國土部數據,2001年以來,全國土地出讓收入合計近35萬億元。其中,2012年至2017年底累計高達22.23萬億元。根據財政部數據,2007年以來,扣除征地和拆遷補償等支出后,土地出讓純收益用于農業農村只有30%左右,有的年份還不到20%。城市發展靠“土地財政”,鄉村振興也要借助土地之力。要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提高農業農村比例投入比例,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的資金支持。

貸款難、貸款貴已成為困擾農業農村生產經營的一大痛點。要堅持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正確方向,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推動農村金融機構回歸本源,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金融需求。這方面,一些地區推進數字普惠金融改革的創新性作法值得重視。通過構建線上普惠通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將信貸、支付、理財、繳費等金融產品加載在平臺上,實現金融服務一網通達、觸手可及。配套建設線下鄉、村普惠金融服務站,配有金融協管員,村民不出村就能享受便捷金融服務。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必須搭建起農戶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立適合農戶特點的信用評估指標體系,依靠農村基層組織對農戶進行信用評分,解決農民信用信息采集難和風險控制難等問題。以河南省蘭考縣為例,截至8月末,蘭考已建成454個金融服務站,完成16.03萬農戶的信用信息采集和15.33萬余戶農戶基礎授信,發放普惠信用貸款1.27萬筆4.75億元,其中大部分農戶是首次從銀行獲得貸款。從一些試點地區經驗看,深入推進數字普惠金融,關鍵是要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打通金融服務下沉到鄉村的“最后一公里”,為廣大農戶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的金融服務。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研究院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一本一本久久A精品综合 | 肉体暴力强奷在线播放 | 五月激情婷婷丁香综合基地 | 亚洲国产片在线观看 | 色婷婷三级在线观看 | 思思99re6国产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