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召開,具有里程碑意義。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建議》第七部分是涉及“三農”工作的主要部分,這一部分的標題是“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標題就是最大亮點。
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從被動到主動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寫入黨章,鄉村振興的總方針是農業農村優先發展。2019年,黨中央、國務院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為主題出臺中央一號文件。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從“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到“優先發展農業農村”,還是原來8個字,但是順序變了。
如何理解這個變化?以前鄉村振興需要資源,各地各部門要優先保障;現在是要求各地各部門主動拿出資源來優先支持農業農村發展,支持鄉村全面振興。我們黨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要求更加迫切、意愿更加強烈,一定程度上,就是把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從被動變為主動,從倡導變成要求。2019年8月19日,《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正式施行,這是管全黨的條例,是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保駕護航的條例,落實不力要問責,對象是地方黨委、政府。
為什么這樣提?“三農”工作一直是我們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糧食安全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但在一些地方,農業“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甚至“想方設法不要”,這些都是很危險的。一頓不吃餓得慌,糧食不是今天種下去明天就能收。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最嚴峻的時候,有的國家開始限制糧食和其他基礎性物資出口,但是我們沒有出現糧荒。2020年春節后,大量返鄉務工人員暫時留在農村,鄉村整體秩序依然平穩,說明農村給我們提供了巨大的回旋空間。我們的農業可以讓全國人民吃得飽,我們的農村可以讓農民待得住,這就是壓艙石和戰略后院的作用。
從三個維度理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第七部分標題的后半句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從3個維度理解“全面”:全域推進,脫貧攻堅勝利收官后,“三農”工作重心轉向鄉村振興軌道;全要素推進,鄉村振興20字總目標“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個振興要同步推進,不能厚此薄彼搞選擇性落實;全方位推進,鄉村振興是國家戰略,不是某一個部門的事,全國上下、各地各部門都要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
用系統思維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處理不好城鄉工農關系,就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在現代化進程中,城的比重上升,鄉的比重下降,是客觀規律,不管工業化、城鎮化進展到哪一步,農業都要發展,鄉村都不會消亡,城鄉將長期共生并存。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實際上,這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也充分體現了全會提出的“系統觀”思維,鄉村的發展不僅關乎鄉村自身,更事關全局。
“十四五”時期鄉村振興的四方面重要工作
《建議》的25-28條,指明了“十四五”時期鄉村振興的四方面重要工作,可以用4個關鍵詞來概括:
農業,就是要提高質量效益競爭力。這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在講的問題,也是農業現代化的核心。除了很多已經在做的工作外,這次專門提到要“開展糧食節約行動”。有專家估算,我國每年浪費的糧食相當于一個吉林省的產量,我們不能一邊“大水大肥搞生產”一邊“大吃大喝搞浪費”。
農村,農村現代化是需要補齊的短板,要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這抓住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建議》還對縣域、鄉鎮有了新的定位和要求,要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這是新型城鄉關系的具體體現,是在新時代賦予了鄉鎮新的功能定位。過去,鄉鎮對農村具有一定的“虹吸”效應,農村的好資源都往鄉鎮輸送。但是隨著交通便利程度極大提高,鄉鎮面臨被“架空”的尷尬境地。隨著城鄉的進一步融合,鄉鎮和村的邊界將更加模糊,鄉鎮要抓住歷史機遇,及時調整好自身定位,為農民生產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
改革,重點是人、地、錢的問題。農村“三塊地”是農村改革的核心,包括:落實承包地二輪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政策,探索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入市制度,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所有權、資格權和使用權)的實現形式。此外,還有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小農戶與現代化銜接、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等。
銜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面進入鄉村振興軌道后,就要思考堅持和鞏固什么、完善和發展什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給出了答案,比如財政投入力度要總體穩定,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堅持和完善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工作等。未來,還要集中支持一批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
“十四五”時期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四方面思考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描繪的一條主線就是高質量發展。農業農村領域該怎么實現高質量發展?本文提出四方面思考。
要站在國家安全的高度看待農業農村發展。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農村社會和諧穩定也是國家大局穩定的根本。在重大全球性災害、地緣政治、貿易保護主義等沖擊下,農業的基礎性地位尤為重要,如果不能實現充分自給,將成為真正的“卡脖子”問題。因此要在超越經濟的層面看待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問題,糧食安全跟國防安全一樣,保供給就是保安全,要堅持底線思維,保障口糧的絕對安全,在以我為主的基礎上,用好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
對“三農”的支持力度要加強而不是減弱。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將越來越少,農戶收入對農業的依賴越來越低,而全社會的農產品需求卻越來越大,農業的公共性功能越發凸顯。所以要清楚地認識到,城里人比農民更加需要一個高質量、可持續的農業。面對“誰來養活中國人”的提問,答案永遠是“中國人養活中國人”,進口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對待糧食等重要農產品,要樹立“寧可多點,不可不夠”的觀念,還要以“產品-服務-功能”的眼光來重新衡量農業的價值。因此,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不能減弱,而是要加強。
農業農村的支持保護要轉向更加綠色、生態。當前,我國農業已經達到一個較高的生產水平,糧食產量連續6年超過1.3萬億斤。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就是發展農業生產力,耕地就是最大的糧倉,保護耕地是最有效的囤糧手段,保護山水林田湖草就是積攢魚蝦蟹肉蛋奶。因此,未來農業支持保護資金和技術要更多投入土壤改良、節水節肥節藥、農業廢棄物利用等領域。
農業自身要走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綠色是農業的底色,高質量必須是綠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一定是綠色的現代化。在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的過程中,將產生3個方面的紅利:化肥、農藥、農膜等化學投入品減量和作物秸稈、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帶來的減排紅利,產品質量提升帶來的產品紅利,產地環境改善帶來的生態紅利。要通過生態補償、優質農產品認證和市場監管、農業產業鏈延伸等手段將以上紅利變成農業產值和農民收入,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基于此,可將綠色、高質量發展劃分為3個階段:去污、提質、增效。去污,就是生產生活過程的清潔化,實現增產增收不增污。提質,就是實現產地綠色化和產品優質化,通過完善市場實現優質優價。增效,就是綠色成為驅動發展的內生動力,農業農村的多功能性逐步凸顯,成為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載體,綠色和發展形成良性互動。各地要立足本地發展階段,既不搞冒進,也不能搞“一刀切”。
(作者系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經濟體制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轉自:《農民日報》2021年01月16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