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瑣園村,穿村而過的古街上,家家戶戶門口都擺放著兩只不同顏色的垃圾桶,分別用來裝會爛和不會爛的垃圾。春節期間,雖然游客紛至沓來,但這個古村落的主要街道上干凈整潔,絲毫沒有垃圾的影子。(2月19日新華網)
近年來,隨著垃圾分類制度的深入推廣,公眾意識逐步提升,垃圾分類已開始走進基層、走進農村。但囿于長久的生活習慣的影響,以及對垃圾分類常識知之甚少,在我國不少農村地區,垃圾分類仍有不少“障礙”未清,其中最亟需解決的就是教會村民如何將垃圾分類投放。在這一點上,金華市無疑作出了表率。
“會爛不會爛、能賣不能賣,垃圾分類一點都不難。”這是瑣園村孩童都能脫口而出的垃圾分類“秘訣”,也是金華市農村垃圾“二次四分”法的“精髓”所在。
所謂“二次四分”法,指的是農戶把垃圾按“會爛”和“不會爛”進行分類,將“不會爛”的垃圾再按照“好賣”“不好賣”的標準進行二次分類。村保潔員在農戶分類基礎上,再依次將分好類別的垃圾進行集中處置。
通俗易懂的分類標準、簡單易行的分類方式,構成了金華市農村垃圾分類處置的“主脈絡”。無需太多的宣傳,也無需過多的投入,簡單一句口訣,就已經讓村民懂得如何將垃圾分類。
俗話講,“招不在多,管用就行。”推廣垃圾分類,少不了公眾的積極參與,少一些復雜的辦法,多一些“接地氣”的實招,其實更能取得實效。尤其是在農村地區,給村民講再多的分類細則、分類辦法,其實還真不如“二次四分”法一樣,一句話、兩個桶,就解決了所有難題。
近年來,類似的“招數”有很多,如北京的“干濕分離”法、濟寧的“環保屋”、上海的“垃圾分類大作戰”手游等,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通過最直觀的方式讓公眾學會最簡單的辦法,這些都值得學習借鑒。
人有千種,事有百態。各地方或有不同習俗,但垃圾分類的目的終歸一樣。各地方政府都應多一些“接地氣”的群眾思維,少一些“一刀切”的簡單推行,多結合自身實際,選擇有針對性的垃圾分類辦法,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公眾廣泛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構建起長期可持續的垃圾分類模式。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紅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