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明確指出,“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加快推進垃圾分類處理”,并強調,“推進農村垃圾就地分類、資源化利用和處理,建立農村有機廢棄物收集、轉化、利用網絡體系”。
農村垃圾分類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必由之路,更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農村環境保護工作。他強調,“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要因地制宜搞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創造干凈整潔的農村生活環境”。2017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提出,“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這為農村垃圾就地分類及資源化利用和處理釋放了積極的政策信號。
為了解當前農村垃圾分類的現實困境及實施情況,筆者向廣東新豐、東源、蕉嶺、揭西等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縣及汕頭市南澳縣、佛山市順德區、惠州市博羅縣、云浮市羅定市等地15個行政村的800余名農村居民發放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697份。調查問卷按照農村垃圾處理主體結構、垃圾分類知識、垃圾分類參與程度及反饋情況等設置問題,并詢問了解農村居民的現實感受與心理訴求。
調研發現:分類習慣尚未成自覺、主體權責不清、信息共享及反饋機制缺失等問題制約農村垃圾分類效果。
農村垃圾分類知易行難。在本次調研中,76%的受訪者認識到垃圾分類回收的重要性,并認為“這是一件有意義并值得去做的事”,但只有約20%的人表示“已經把垃圾分類當作日常生活習慣”,大多數受訪者的垃圾分類頻次不足每月5次。這反映出當前農村居民對垃圾分類回收認知的普遍情況:認可垃圾分類回收的重要性并認為自己應當承擔責任,但對垃圾分類回收知識掌握不夠、設施了解不足,習慣尚未成自覺。
調研發現,81%的受訪者肯定了當前縣級政府、村委會、社會組織、企業、農民個體等主體在垃圾分類、收運、處理等方面發揮的作用,但僅有56%的人能夠明確上述主體的責任與義務。以“農民個體”為例,不少受訪者認為農民僅需分類投遞生活垃圾而不必承擔除此以外的其他責任和義務(76%),傳統的“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模式在人們思維中形成了定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多元共治”的垃圾分類治理體系尚未很好建立,參與農村垃圾分類處理的各主體的權與責尚未得到很好界定,在實際工作中制約了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合力的形成與發揮。
調研發現,受訪地區的垃圾分類設施配置率高達93%,且絕大多數(97%)收集設備可正常使用。然而,54%的受訪者表示,“并不清楚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后的流向”,究其原因,有半數以上的受訪者表示,這主要是“生活垃圾就地分類及資源化利用和處理的反饋渠道不暢,信息共享及反饋機制缺失”的結果。在成效共享方面,九成以上受訪者認為“感受到農村垃圾分類帶來的利好”“獲得感明顯增強”,并認為“應該讓更多人參加到垃圾分類的行動中”。此外,在垃圾場站的選址方面,“垃圾鄰避”現象日益凸顯,垃圾收運路徑、垃圾場選址等成為村民較為關心的問題。
對策建議:優化農村環境治理多元主體秩序,實施全鏈條治理,形成長效運行的信息共享反饋機制。
加快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需要在明確各主體角色功能定位基礎上,處理好各主體的相互關系,抓住“序”“鏈”“流”三個關鍵。
“序”:落實黨政主體責任,優化農村環境治理多元主體秩序,讓政府、企業、公眾各盡其責、共同發力,形成持續開展農村人均環境整治行動的合力。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對本行政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及生態環境質量負總責;同時要引導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在農村環境治理中形成協同運作機制。要強化企業環境治理的主體責任,使其主動承擔節能減排環保任務,加大獎勵扶持力度,創新企業環境治理機制。要著力增強社會組織和公眾在農村環境治理中的參與積極性,可建立村莊保潔制度和保潔隊伍,使村民自覺踐行綠色生活。
“鏈”:進行常態化科普宣傳,實施全鏈條治理。要樹立垃圾分類治理的系統觀。需要注意的是,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是完整的鏈條。在農村垃圾分類的具體實踐中,要以簡便易行的方式推廣老百姓“記得住”“上手快”“用得好”的辦法,讓垃圾分類變成人人參與的新風尚,在成效共享中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要注重發揮農村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把環境整治等攻堅克難的農村工作與基層黨建工作結合起來;定期組織干部群眾開展鄉村環境整治活動;要強化農村居民委員會主體責任,加強村環境衛生日常監督管理。要對垃圾分類進行全流程設計,因地制宜出臺分類細則和再生資源目錄,實現農村生活垃圾的源頭減量、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
“流”:形成信息分享反饋機制,讓信息流動起來。一是形成“政府—企業—公眾”綠色信息管理平臺,建議由政府引導,在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基礎上,實現環境統計、環境監測、污染源監控、環保投訴等信息的有效鏈接與整合,暢通公眾監督反饋渠道。二是加強有關部門的引導和督導,大力開展垃圾減量和科學分類的全民教育,比如創建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等活動,讓綠色生活知識流動起來,助推垃圾分類工作實現預期目標。
作者簡介:張曉琴,系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陶一桃,系深圳大學黨委副書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日報》2018年06月28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