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茍德培:保護文化地標傳承鄉村文脈

[ 作者:茍德培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3-28 錄入:王惠敏 ]

這幾年,每逢春節,微信朋友圈便會流行起一種被稱為“還鄉體”的文字。讀得多了,就會發現這些文字都流露出相似的鄉愁。早在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就已指出,新農村建設要“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鄉愁是什么?鄉愁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回望,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愁情,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依歸……當下,鄉村振興戰略正在實施。鄉村振興必將給中國鄉村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不變者,就是流淌在我們血管里的汩汩文脈。守住這股文脈,就是守住鄉愁。

這股文脈在哪里?這股文脈在鄉間閭巷的鄉土文化地標上。鄉土文化地標記錄著一個姓氏的繁衍脈絡,牽連著一個家族的成敗興衰,銘刻著一個村莊的遷徙歷史,承載著一個社群的共同記憶。可以將其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存在的承載家族記憶與典型精神的樹石山水。比如,明朝山西南遷江淮的移民世代流傳歌謠說:“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老家名字叫什么,山西洪洞老鸛窩”,謠詞中的“大槐樹”“老鸛窩”就是典型的鄉土文化地標符號。近些年來,山西省洪洞縣舉辦“槐鄉尋根祭祖節”,當地政府“抱切切之虔誠,懷殷殷之情意”宣讀《祭古槐先祖文》,就是在這個地方。

另一類則是作為人文遺產類的鄉土文化地標,包括顯于鄉村或隱于山林的宮觀寺廟、亭臺樓閣、浮雕石刻、家族宗祠、名人墓穴等。這些鄉土文化地標,是散文名家余秋雨書里“童年時候家鄉的牌坊”,是高原歌手降央卓瑪歌聲里“苦苦等待的雪山之巔”,是畫家李柏林筆下的《古堰清明放水圖》……這些牌坊、神殿、古堰,凝聚著心血、摶合著智慧、寄寓著精神。作為我們記憶深處標識化、表征化的家鄉形象,它們和那些以勒石、鑄銅、樹牌等形式記錄的先祖題刻、名人碑文、古韻匾聯等一起,共同構成了我們撫摸鄉野之厚重、祖輩之榮光、少時之回憶的一個個銹跡斑斑的符號。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承載著鄉愁記憶的鄉土文化地標,正面臨著被損毀、破壞甚至消失的危機。缺乏保護主體和保護動力是鄉土文化地標面臨消亡危機的重要原因。除了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文化地標能夠得到相對有效的保護外,大多數位于農村的文化地標,不管是私人所有,還是鄉村集體所有,都沒有法律法規明確所有者應該承擔保護的義務。再加上基層財力有限,對很多文化地標的保護也就成為“非緊急的事項”。比如,在一些城中村改造中,沒有對古建筑進行評估,也沒有采取保護措施,致使一些優秀的古建筑被拆毀。還有些鄉土文化地標,如宗祠,由于缺乏保護主體,遭到了較大破壞。

鄉村文化地標,種類多,分布廣,數量大,要對其進行有效保護,首先要“摸清家底”。我們可從基層做起,各村先摸清自己的家底,然后再到鄉鎮、縣區。鄉村文化遺產具有跨越歷史時間長、文獻資料記載有限等特點,應吸收專業人員(比如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志愿者)深入鄉村進行全面認真排查,做好歸納梳理、登記造冊、建立臺賬等工作,從而真正做到掌握家底。

同時,建議政府增加相應的經費投入。各級政府為鄉村振興投入了大量經費,應從這些經費中劃撥出鄉村文化建設專項經費,用來修繕保護鄉村的文化地標。同時,也應建立村民、企業等多元資金投入機制,拓寬資金籌措渠道,提高鄉村文化地標保護的資金基數。此外,還要加大對鄉村文化地標保護的宣傳力度,要把鄉村文化地標的保護宣傳同當地文化底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結合起來,增強群眾的鄉土文化保護意識。

在遵循保護為先的同時,可適當對一些文化地標進行利用,將景觀功能與文化游覽、鄉村公共文化活動結合起來。比如,在浙江不少農村,傳統的舊祠堂、舊戲臺,經過翻修被改造成農村文化禮堂。這些文化禮堂,不僅有村史鄉約的介紹,而且經常舉辦文娛、宣講、禮儀、議事、美德評比等活動,已經成為當地新的文化地標和村民的精神家園。

作者系四川大學美麗鄉村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日報》2018年03月27日16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2020 | 一日本道久久久精品国产 | 五月丁香中文字幕 |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狠狠爱 |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1 | 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综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