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四川峨眉山景區(qū),當?shù)鼐用衽c景區(qū)官方間因林權證和利益分享等問題發(fā)生較大沖突。好在,官方一定程度上的讓步,給沖突的解決提供了希望。
峨眉山景區(qū)自古就有居民。舊時,沒人收門票。有了一竿子插到底的政府,景區(qū)被圈起來了,就有了“公共利益”,并要政府維護。景區(qū)里的土地,本是當?shù)鼐用袼校髞須w了集體,農民還不能退出。有人認為,景區(qū)土地歸了當?shù)鼐用瘢麄兙蜁y來,景區(qū)要被破壞。這是不少官員喜歡的邏輯。中央推動林權改革后,當?shù)毓芾碚呦霝榫用癖9芰謾嘧C,理由竟然是:為他們好。
然而,居民有自己的邏輯。那些景觀土地雖是集體所有,但曾是農民祖上的家庭所有;國家林權改革后,土地歸農民長期使用。無論如何,這些土地產權不歸政府所有。政府應給農民頒發(fā)權利證書,且由農民自己持有。
景觀土地本屬農民集體,使用權已確權,由此產生的收入,農民分享一部分,完全合理。景區(qū)建設政府有大量投入,景區(qū)管理也要付出成本,如果公開財務信息,以誠懇態(tài)度面對農民,雙方完全能達成分享收入?yún)f(xié)議。
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幅提高,但同時因土地利益關系糾葛而引起的社會沖突也益發(fā)普遍。土地利益紛爭是農村社會不穩(wěn)定的首要原因。農民、集體自治組織與基層政府間,常因土地分配、征用、流轉、收入分配等事項,發(fā)生利益摩擦,引發(fā)激烈的局部沖突。原因何在?
答案并不復雜。支撐現(xiàn)代文明的基本原則很簡單,主要有兩個。一是在私人物品生產的競爭性領域,必須奉行競爭性的“要素分配原則”,出資者得利潤,出力者得工資,獻地者得地租。否則,任何一個社會都將掉入低效率陷阱。二是在公共品生產服務領域,必須奉行“普惠分配原則”,只要一個人生活于某個社區(qū),社區(qū)的公共品就應對其平等提供。沒這一條,一個社會就不會和諧。
在我國推進經(jīng)濟體制改革前,以上兩個基本原則被完全拋棄;改革到如今,這兩原則也沒完全實現(xiàn)。一切利益紛爭由此而來。
如果政府權力介入,以組織的力量與分散的農戶角力,想從集體土地關系中切走一塊利益,往往能暫時奏效,但卻埋下紛爭的禍根;一旦農民得到組織資源,而政府方面不肯讓步,沖突在所難免。
在峨眉山景區(qū),政府在基礎設施方面投入的只能是公共品,所有居民應平等地免費享受;居民的義務是納稅,沒有納稅能力的居民,也要享受基本公共服務,政府沒理由與居民討價還價,也不能變相地讓居民第二次為獲得公共服務付費。
解決問題的基本手段,也很簡單,就是私權要明晰,公權要收縮。私權不明晰,投機行為、掠奪行為必然盛行,國民經(jīng)濟效率將難以維持;公權延伸過遠,公權與私權邊界不合理,容易發(fā)生公權濫用行為,增加對公權的監(jiān)督成本。
道理簡單,絕不意味著事情好辦。按照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精神,我國將通過農民土地承包權長久不變政策,確立農民的土地財產權。但這項改革并不樂觀,有的地方官員沒認真落實。
正如峨眉山景區(qū)的官方人士所披露的,不把農民的林權證書發(fā)給農民的現(xiàn)象相當普遍。有的基層干部前腳剛落實土地的長久不變政策,也給農民發(fā)了相關證書,后腳就組織調整土地,致使農民的權利證書形同廢紙。
還有的地方,政府官員不想做復雜艱苦的產權改革工作,試圖在土地承包權分配不公平的基礎上確認承包權,引起一些農民不滿,給這項改革的前景蒙上陰影。已基本確權結束的林權改革尚存在這種權力打折扣現(xiàn)象,農村其他尚未完成確權的集體土地改革,問題就更多了。這種對改革敷衍塞責的行為,令人深為憂慮。
深化產權改革必須解放思想,下大力氣推進。全面確立并維護農民的土地財產權對中國社會經(jīng)濟長遠穩(wěn)定發(fā)展具有戰(zhàn)略意義,必須扎扎實實做到底,不能留下走回頭路的空間。
改革的主導部門首先要更新觀念。給農民長久不變的土地財產權,即使它類似于土地私有權,也沒什么可怕。政府因確立和保護農民的土地財產權,看起來壓縮了自己的權力空間,其實,可針對農民的土地使用權所產生的公共問題,行使合理的干預權,以維持資源利用的公正性及經(jīng)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農民權利與政府公權之間,完全可以找到和諧共生的具體路徑。由此打破產權改革的僵局,類似峨眉山景區(qū)的這種沖突,才能徹底解決。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農村發(fā)展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中國鄉(xiāng)村發(fā)現(xiàn)網(wǎng)轉自:海外網(wǎng)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