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李瑾等:農業物聯網產業發展分析與政策建議

[ 作者:李瑾?郭美榮?馮獻?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7-23 錄入:王惠敏 ]

當前,中國已經進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走中國特色現代農業道路的關鍵時期。農業物聯網技術是對農業信息化與機械化技術的深度融合,是實現精準農業的必要技術支撐,通過物聯網技術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和物質裝備條件建設,對進一步夯實中國農業發展的產業基礎,鞏固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生產的規模化、專業化、區域化,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農業物聯網產業是指集感知設備制造、網絡運營、農業信息服務、精準農業生產、咨詢設計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專、精、特、新”的創新型產業特征。作為國務院“互聯網+”11項行動計劃之一——“互聯網+”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農業物聯網產業蘊含巨大的市場潛力。以下基于大量農業物聯網企業調研基礎,系統分析中國農業物聯網產業市場供需主體;并結合農業物聯網行業運行現狀及問題,提出發展中國農業物聯網產業的相關政策建議。

農業物聯網產業相關概念及定義

物聯網與農業物聯網

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3次浪潮,通過傳感器、射頻識別技術、全球定位系統等,實時采集任何需要監控、連接、互動的物體或過程的聲、光、熱、電、力學、化學、生物、位置等各種信息,通過各種可能的網絡接入,實現物與物、物與人的泛在連接,從而實現對物品和過程的智能化感知、識別和管理。

隨著智能農業、精準農業的發展,智能感知芯片、移動嵌入式系統等物聯網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逐步拓寬。農業物聯網的核心是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等信息的獲取,通過智能農業信息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的基本要素與農作物栽培管理、畜禽飼養、施肥、植保及農民教育相結合,提升農業生產、管理、交易、物流等環節的智能化程度。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認為,農業物聯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農業物聯網是與農業生產相關的物與物聯接的一項新技術;廣義的農業物聯網(或從管理角度看),是農業大系統中的人、機、物一體化的互聯網絡。

農業物聯網產業定義

經濟學中的產業是指進行同類經濟活動組織的總和,這些組織在原材料投入、生產主要工藝過程或產品的基本用途方面具有某些相似之處。一般來講,當某種生產的產出量不大,又分散在不同產業的組織中進行時就不構成統計意義上獨立的產業;只有當此類生產的產出達到一定的規模,且又進行了專業化生產時,才能形成真正的產業。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已經達到了相當的規模,也早已進入專業化生產階段。物聯網產業是在電子信息產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電子信息產業的進一步細分和拓展。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目前的物聯網產業是多個產業的交叉融合,既屬于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范疇,又屬于制造業范疇,如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等。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實踐,被產學研界公認的物聯網產業關鍵環節是“感知、傳輸、處理”,技術體系分為“感知層”“傳輸層”和“應用層”。感知層應用傳感器、射頻識別(RFID)、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RS)等技術,采集物理世界中發生的物理事件和數據,包括各類物理量、身份標識、情境信息、音頻、視頻等數據,實現“物”的識別。傳輸層借助現有的廣域網技術,例如SMDS(switched multimegabit data service)網絡、3G/4G LTE(long term evolution)移動通信網、Internet等,與感知層的傳感網技術相融合,把感知到的農業生產信息無障礙、快速、安全、可靠地傳送到所需的各個地方,使物品在全球范圍內實現遠距離、大范圍的通信。應用層是農業物聯網體系結構的最高層,通過云計算、數據挖掘、知識本體、模式識別、預測、預警、決策等智能信息處理平臺,根據用戶需求搭建不同的操作平臺,通過信息技術與行業的深度融合,實現信息的匯總、協同、共享、互通、預測、決策等功能。整個農業物聯網產業鏈涉及傳感器、芯片制造、設備制造、網絡服務、網絡運營、軟件開發、內容服務、應用標準等。

到目前為止,農業物聯網產業還沒有一個統一權威的概念界定。從應用上講,它屬于物聯網產業的一個分支,雖然物聯網技術及其產品大多數適用于農業領域,但由于應用主體、應用對象和應用環境的不同,技術及產品的標準、規模和設計存在相當大的差異。為此,可將農業物聯網產業定義為:農業物聯網產業是指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中,集感知設備研發制造、網絡系統構建、精準農業生產、農業信息服務、農業農村信息化解決方案咨詢設計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專、精、特、新”的創新型產業特征。農業物聯網產業涉及直接進行農業物聯網關鍵技術及產品研發、設備制造與應用服務,一般包括動植物感知及核心器件研發與制造、農業專用儀器儀表生產、網絡通信服務、農業行業應用軟件開發與集成、人工智能決策、現代農業信息化解決方案服務以及其他與農業物聯網有關的科研、教育、咨詢、服務等活動。

中國農業物聯網產業市場供需主體分析

需求主體

需求主體主要包括政府部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示范園區等。隨著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普及推廣,未來小型家庭農場及農民合作社也將成為需求主體。

1)政府部門,包括國家涉農各部委及各級地方政府,是農業物聯網技術、產品、服務的重要購買者。受產品價格、思想意識、技術應用等因素限制,普通經營者對農業物聯網的應用需求并不迫切,尤其是目前農業物聯網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主要還是依靠國家主導推動農業物聯網的應用,進行頂層設計和統一規劃、資源整合共享、制定標準規范等,如農業部、發改委開展的農業物聯網區域示范工程、國家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建設等。地方政府也紛紛開展農業物聯網試驗示范,天津是農業部最早開展的農業物聯網試點地區之一,2012年以來先后投入了專項資金7000多萬元,建設了20個核心試驗基地,實現了對所有農業區縣和主要農業產業的全覆蓋。在提升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的同時,促進了物聯網應用技術的創新及物聯網產業的發展。

2)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包括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是農業物聯網產業真正的市場化需求主體,當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該主體的需求將影響農業物聯網產業未來的發展走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具有的先進的技術、充足的資金和現代化經營管理理念,是其區別于傳統農業經營主體的主要特征。如中國利農集團,該集團是從事蔬菜科研、蔬菜生產、凈菜加工、儲藏保鮮、運輸銷售、凈菜配送于一體的綜合性企業,產品以出口為主。在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技術支持下,該集團布設了基地生產與溯源管理系統,包括種植規程、種植計劃、田間檔案、內部追溯與外部追溯、采收管理、分銷管理和統計分析等,能實時遠程在線對田間生產情況進行管理,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又如山東魯商集團,通過集合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移動數據通信技術、固態存儲技術、手持智能終端技術及數據庫技術等,對農產品在儲運過程中的溫度、濕度和氣體濃度等關鍵數據進行監測預警,合理解決農產品倉儲物流中存在的相關問題。

3)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作為最新的農業技術應用與推廣載體,是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率先開展應用示范的重要基地。由于園區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程度高,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典型和樣板。北京通州國際種業科技園區是農業部確定的通州區“四化同步”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核心區,是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技術轉化、孵化的重要基地。該園區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種業資源環境檢測、種業生產管理、籽種物流管理,通過信息復合傳感器、種業園區可視化管理系統,以及物聯網應用基礎服務平臺(M2M平臺)、種業物流服務平臺、種業網上信息與交易平臺三大平臺建設,把種業“育—繁—推”過程所涉及的相關對象通過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率先實現玉米、水稻、小麥、大豆、棉花、油菜及蔬菜種子、知識產權與品牌的網上交易、現場交易、展示交流與會展經濟的有機結合。

供給主體

從產業鏈角度分析,物聯網產業供給主體可分為設備制造商、軟件產品開發商、系統集成商、網絡及運營服務商4類(表1)。其中,設備制造商主要提供農業物聯網感知層的傳感器、網關產品、各類芯片等;軟件產品開發商主要提供滿足傳輸和應用層的軟件產品,如農作物調優栽培信息系統、玉米田間管理決策支持系統、變量施肥機處方圖生成系統等;系統集成商較多,主要面向客戶需求提供整套解決方案,目前具有一定規模和品牌的有農信通、北京派得偉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安徽朗坤物聯網有限公司、上海農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網絡及運營服務商常見的即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三大電信運營商。

農業物聯網產業發展分析與政策建議

表1 物聯網產業供給主體及產品服務

1.jpg

在農業物聯網領域,上述4類供給主體并非涇渭分明,設備制造、軟件開發、系統集成三合一的企業比比皆是,且相關技術產品的提供商來源廣泛,既有專業從事農業領域的信息科技企業,也有從事信息技術的IT企業,另外一些大學科研院所也參與其中。從這些供給主體的性質、主營業務和衍生過程看,農業物聯網供給主體大致可以分為5類(表2):專業從事農業信息化的企業、大型農業龍頭企業在自我信息化需求下獨資成立的科技子公司、科研院所下屬科技企業、IT企業拓展農業物聯網領域的企業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如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等都有專業實驗室,他們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在農業領域部署物聯網系統應用。

農業物聯網產業發展分析與政策建議

表2 農業物聯網供給主體的類型

1.jpg

市場主體業務與規模不斷擴大

現階段的農業物聯網企業大多為中小型企業,在市場經營經驗、生產與技術經驗積累的同時,不少企業也完成了必要的資本積累,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進入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階段。

1)業務范圍和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組織管理體系不斷健全。隨著社會分工和專業化協作的發展,規模經濟的重要性逐漸顯示出來,追求規模經濟的行為日益滲透到各種經濟活動中去。而究其根本就是企業規模的擴大。規模擴張是中小型企業發展壯大的一種重要方式,企業規模擴張的主要目的在于獲取規模經濟帶來的低成本優勢。農業物聯網企業由于需求、技術開發、政策及國際環境、市場結構、自然條件的多變性,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面臨多種風險和不確定性,產業吸引力和企業實力是決定企業規模是否擴張的主要依據。以北京某農業集團為例,集團在成立之初僅由十幾人組成,是從事農業信息軟件服務的小企業,不過在國家系列利好政策的引導下,該企業迅速成長為包含十幾個有限公司和辦事處的集團公司,擁有基地及商學院等產業。業務范圍從簡單的農業信息服務逐步擴展到畜牧業信息化、農業電子商務、涉農綜合信息服務、信息化建設整體解決方案、物聯網智能裝備及移動智能終端制造、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發、休閑農業旅游、農業信息化培訓等方面,提供專業化、標準化的方案指導與技術運維支撐。隨著公司業務擴大,公司人力資源規模也迅速擴張,公司組織架構從直線型金字塔式結構提升為職能制和事業部制結合的組織結構。即公司采用董事會監管下的總經理負責制,總經理全面負責全公司各項工作,全公司分4大體系,分別為支撐體系、綜合服務體系、業務體系和市場體系,市場體系分布在全國主要城市。企業通過不斷擴張規模,增加產量,迅速占領市場,從中獲取較高利潤率。企業規模擴大是戰略引導的結果,是企業根據經營環境變化作出的適應性調整。

2)資本不斷擴張,股權融資不斷升級。組織擴張離不開資本積累,但不應完全依靠企業所積累的自有資本。一旦時機成熟,企業可以也應該通過各種可能的渠道來籌集擴張所需資本。資本擴張是指在現有的資本結構下,通過內部積累、追加投資、吸納外部資源,包括兼并和收購等方式,使企業實現資本規模的擴大。在農業物聯網上升至國家戰略的時代背景下,不少上市公司相繼在農業物聯網領域展開注資、收購。這類交易使得被收購公司成為收購公司在智慧農業產業布局上強有力的業務支撐點。被收購公司同時也將贏得更多市場機會,實現更快速的發展。

3)營銷方式多樣化。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業物聯網企業進入市場的速度不斷提升,營銷手段從以往的傳統營銷轉向傳統營銷和網絡營銷并重,從關系營銷、會議營銷、口碑營銷逐步升級到網絡媒體推廣和電子商務。通過建立企業信息平臺,利用微博、微信、QQ 及SNS等各類社會化媒體及通信工具作為營銷入口。企業借助微信公眾號,以客戶需求為源頭,為用戶提供農業農村信息化方面的信息及智能化的產品與解決方案。

中國農業物聯網產業市場分析

中國國際物聯網(傳感網)博覽會組委會發布的《2014—2015年中國物聯網發展年度報告》指出,2015年物聯網已初步形成完整的物聯網產業體系,中國物聯網市場總體規模將達到75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5%。據預測,2015—2020年將以超過30%的復合增長率增長,到2020年預計達到6萬億元。由于物聯網產業的實質是自動化產業與互聯網產業的疊加,物聯網可以應用在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監測、農業生產精細化管理、農產品儲運等環節,導致農業物聯網與整個物聯網行業交織在一起,錯綜復雜,難以從整個物聯網行業中估算出農業物聯網的產值。專家估測智能農業領域約占整個物聯網產業的4.2%左右(圖1),2015年中國農業物聯網下游產業達到300億元,預計到2020年將超過2000億元。隨著全球物聯網發展進入新一輪生態布局的戰略機遇期,中國物聯網發展也正在經歷單點發力向生態體系轉變、簡單應用向高端應用轉變、政府投入向市場主導轉變的關鍵時期。但由于眾多物聯網公司在推廣前期階段投入大量資金,導致資金的回報周期較長。從產業鏈上中下游看,上游硬件企業較下游集成企業略多。這是因為上游硬件企業的市場規模不大,但毛利率較高。

農業物聯網產業發展分析與政策建議

圖1 中國物聯網行業應用布局

1.jpg

從產業鏈環節看,中國物聯網市場存在“中間強兩頭弱”現象,網絡層發展較好,感知層和應用層發展動力不足,農業物聯網產業也是如此。感知層負責信息的采集,主要通過傳感器、RFID標簽、數碼設備等采集數據,中國農業傳感器主要包括農業環境傳感器和動植物本體(生命)信息傳感器兩大類,其中光、溫、水、氣、熱等常規環境傳感器已比較成熟,但與國外相比,還存在標準不統一、穩定性較差等問題,高端農業傳感器嚴重依賴進口,比例達到80%。網絡層負責信息的傳輸,隨著IPV6先進網絡技術的出現及3G/4G網絡的建設,農村已成為電信運營商的藍海,網絡傳輸技術應用于農業物聯網全產業鏈領域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向前邁進。應用層是指將感知輸出的各種數據信息,通過數據挖掘和知識發展,建立基于業務邏輯的管理控制策略和模型。目前各類農業專家系統、配方施肥系統、監測預警系統、質量追溯系統等農業專用軟件平臺、農業物聯網解決方案咨詢、軟件服務等發展迅速,雖然應用前景非常廣闊,但目前仍處于萌芽起步階段,其產值對農業物聯網市場產值的貢獻不到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翁鳴認為,互聯網不僅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技術手段,而且是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和流通成本、提高效率的重要方式。農業物聯網產業市場績效除了經濟效益外,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也是重要體現。從實踐看,農業物聯網實現了生產管理的遠程化、自動化及智能物流運輸,使生產、管理、交換、加工、流通和銷售等各環節的產品信息實現無縫對接,降低了基于人的實體流動而產生的能源資源消耗,通過對肥料和農藥、飼料添加劑等用量精確科學可控,大大降低了殘留率,具有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保護生態環境、保障食品安全及解放勞動力等社會經濟效益。如黑龍江農墾區采用自動輔助駕駛系統后,機車作業效率提高50%以上,通過稻田渠道出入口流量實時監測和控制,大大節約了灌溉用水。國家糧食儲運物聯網示范工程采用先進的聯網傳感節點技術,每年可以節省幾個億的清倉查庫費用,減少數百萬噸的糧食損耗。

近年來,中國農業機械化保持較快發展。農業部數據顯示,2016年底全國農機總動力達到9.7億kW,較2012年同口徑增長20%以上。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5.2%,比2012年提高了8%,主要農作物的耕作環節以及小麥、水稻的收獲環節基本實現了機械化。農業機械化、集約化發展已經成為未來中國農業發展的大趨勢。許多傳輸通信產業企業也積極布局農業物聯網建設項目,并將農業物聯網建設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一部分參與到農業物聯網建設中來。隨著農業物聯網的推廣,農業生產效益確定性大大増加,從事農業種植(養殖)環節的龍頭企業將呈快速増長態勢。未來隨著農業物聯網的推廣,“農業物聯網全產業鏈”模式將成為農業產業發展的新方向。

中國農業物聯網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地域和領域兩方面發展應用不均衡

盡管2009年國家出臺物聯網政策后,農業物聯網發展勢頭迅猛,但由于社會經濟、人口素質、成本利潤、規模需求、技術認知等問題,農業物聯網產業存在著地域和領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在地域方面,隨著農業部農業物聯網區域應用示范工程的實施,出現了東北黑龍江大型農墾精準種植、北京設施花卉蔬菜生產、天津設施水產養殖、上海農產品物流、安徽大田農情監測為主的典型應用模式,但這些地域以外的農業主產區物聯網應用偏少,且由于設備成本、主體認知、經營規模等問題,農業物聯網產品、技術在中西部地區的推廣面臨重重困難,產業規模也較小。在農業應用領域方面,由于投資回報率問題,物聯網在種植業上的應用不如養殖業,尤其是奶牛、水產養殖,由于其附加值高、見效快、收益好,需求較為強烈。如江蘇宜興物聯網水產養殖基地,由于解決了勞動強度問題、增加了養殖密度、提升了水產收益,現在即使自付費安裝,宜興水產養殖主體也十分樂于接受物聯網相關新技術、新產品。而對于收益較低的大田種植業,物聯網的應用推廣只能在規模化連片區域開展。

技術支撐不足

農業物聯網產業涉及傳感器技術、智能芯片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傳感器技術、射頻識別技術等核心技術。然而,目前中國農業物聯網核心技術的研發相對滯后,在智能傳感器的設計、加工、制造方面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高端需求絕大部分依賴進口。在一個新興生態產業鏈的建設過程中,如果核心技術的研發不能獨立自主,這對農業物聯網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技術風險。農業物聯網的發展需要產業鏈上下游組織的協同合作,如果核心技術不能自主研發,而需要依賴進口,就會造成上下游產業鏈脫節,引起企業間的經營風險,如果高端產品被國外廠商壟斷,則最終會導致很多農業物聯網相關重要領域和涉及國家信息安全的技術和標準被國外主導和干預,喪失了對整個產業鏈的控制力。

產業市場體系不完善,市場化競爭不足

中國的農業物聯網產業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核心技術開發有待深入,產業鏈的穩固性和延伸性需要提高,社會對于農業物聯網的認知水平還相對有限,農業物聯網的發展模式還需要進一步探索,這個復雜而龐大的農業物聯網產業鏈為其運營管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潛在風險。物聯網產業協會副理事長柏斯維認為,試點示范并不代表真正實現產業化,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還需要時間。這主要是由于中國農業整體效益比較低、以小農戶分散經營為主,經營者文化素質不高,農業企業整體規模偏小,如何讓農民和農業企業看到農業物聯網的應用效果和可能帶來的商業價值,是物聯網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

在調研中發現,一套物聯網設備,因其核心傳感器的不同、布局規模不同,價格從1 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目前試點區域的物聯網項目采用政府補貼、企業投資的辦法,各企業對物聯網的投入產出比有所不同,但總體來看這部分成本較高。因此,如何讓農業物聯網的投入方真正受益,才是農業物聯網真正走向普及的驅動力。

對策建議

圍繞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加強關鍵技術研發與平臺建設

圍繞需求應用和產業急需,采取自主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相結合的方式,基于農業物聯網“感知層—傳輸層—網絡層—應用層”的技術構架,加強農業物聯網信息感知與識別技術、農業物聯網自組織網絡部署與信息傳輸技術、農業物聯網信息融合與云計算技術以及農業物聯網應用公共支撐平臺等關鍵技術研究、產品開發與平臺建設。重點突破動植物生命信息傳感器、農業復雜環境下的微小型、可靠節能型、低成本和智能化的物聯網感知傳感技術與方法;突破具有廣域、自組織、高可靠性和節能的農業無線傳感器網絡部署與協議優化技術,實現低成本、全覆蓋、高實時性信息傳輸;圍繞大田生產、設施農業、畜禽養殖、冷鏈物流、電子商務、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方面智能決策和控制的技術裝備研發,實現農業生產、經營、流通等主要環節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制定農業大數據管理、云服務和農業物聯網應用技術標準,開發低成本服務終端,加強產業鏈環節和行業交流。

構建產業應用環境,完善產業發展資金支持體系

中國農業物聯網產業發展存在技術成本高昂、資金扶持缺位、應用主體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加上農業物聯網產業創業周期的多階段性,決定了其投融資的金融價值的多樣性。為此,要加快完善農業物聯網產業資本運營環境,加快構建面向農業物聯網產業化發展所需,以財稅扶持資金、社會投資資金、金融支持資金為內容的,集補貼、投資、金融、信貸、稅收、重大項目建設等一攬子政策于一體的農業物聯網資金支持政策。研究建立農業物聯網應用專項發展基金,通過無償資助或貸款貼息支持農業物聯網企業自主創新。加大產業化專項等對農業物聯網的投入比重,優先支持農業物聯網技術與智能裝備的集成應用、物聯網技術在農業電子商務與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應用示范等項目。運用財政撥款、基金、貼息、擔保等多種方式,支持農業物聯網企業借助資本市場籌措資金,多渠道、多層次地鼓勵產業投資基金、創業風險投資基金、私募基金等各類社會資本向農業物聯網集聚。培育產業鏈上下游協作共贏的農業物聯網新型商業模式,不斷增強農業物聯網發展的內生動力。

強化產業主體帶動作用,培育產業發展集群

結合現有高新技術開發區、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科技園區、大型現代農業基地的分布,以及農業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基礎和優勢,按照產業關聯度和區域特征,在東、中、西部地區,以重點城市或城市群為依托,在全國范圍內打造一批具有鮮明特色、可復制性強、技術擴散性強的農業物聯網產業聚集區。引導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外資參與農業物聯網等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工作,大力培育農業傳感器、農業自動技術與設備、農業精準作業機具、相關軟硬件和信息服務業、農業信息行業應用等相關產業,通過產業化組織方式實現農業信息產業的“內聯”“外通”,促成“六次產業”的形成。

完善應用示范體系,創新商業發展模式

系統梳理全國各省市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實踐成果,總結農業物聯網技術、裝備及應用解決方案,建設國家優秀農業物聯網商業模式及解決方案案例庫,制定政府采購目錄及標準,定期發布適合大范圍推廣的農業物聯網技術和產品目錄,指導產業發展。切實加強農業物聯網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的推廣應用,集聚市場力量引導農業物聯網產業快速發展。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聯合開展聯盟建設,通過技術轉讓、聯合開發、委托開發和共建研發基地、產業化中試基地、農業信息技術產品生產線等實體形式,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物聯網商業模式創新體系。發展農業物聯網專業服務,拓展農業物聯網增值服務,面向農業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經營主體提供個性化服務,探索微信、微博、手機App服務模式,提高服務效率。

結論

農業物聯網產業是一個交叉產業,其市場供需主體類型多樣,產品形態豐富,產業生態圈正在形成。但其產業發展仍然存在地域和領域發展不均衡、技術支撐不足、市場體系不完善等問題。應圍繞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產業應用環境構建、產業發展集群培育和商業模式創新,營造產業發展支撐體系。從產業鏈環節來看,隨著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農業物聯網產業市場潛力巨大。

物聯網技術是現代信息技術的新生力量,是推動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融合的重要切入點,也是推動中國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發展的重要手段。未來,物聯網在農業領域中的應用將從行業應用向個人及家庭應用拓展,軟件系統將能夠根據環境變化和系統運行的需求及時調整自身行為,提供環境感知的智能柔性服務,自適應能力將大大增強。農業傳感器產業、農業自動識別技術與設備產業、農業精準作業機具產業、農產品物流產業、農業信息服務業等將成為農業物聯網產業發展重點。通過加快培育和發展農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延伸農業產業鏈,農業物聯網產業將引領現代農業產業結構升級。(責任編輯 王志敏)

基金項目:北京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162006);北京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7XCA002);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創新能力建設專項(KJCX20180501)

參考文獻(略)

作者簡介:李瑾,郭美榮,馮獻;李瑾,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農業與農村信息化;郭美榮(通信作者),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師,研究方向為農業與農村信息化。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科技導報》2018年第1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AV不卡永久在线观看 | 思思99re6国产在线播放 | 午夜福利不卡片在线播放免费 | 欧美精品高清一区二区蜜芽 | 最新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网站深夜免费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