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昆明農交會,上海農業物聯網成果集中展示猶如萬綠叢中一點紅。上海左岸芯慧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當仁不讓地打出了“中國創造”的牌子,盡管吸引了不少眼球,記者從參會人員的眼神里還是看出了許多問號。畢竟,智能數字傳感器不具備自主知識產權,做不到系列化標準化、控制器不能適應農民素質參差不齊的現狀、云終端無法實現在各種復雜環境下長期可靠運行,就沒有資格宣示“中國創造”。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軟硬件技術領先
“除了西藏,其他省都有我們公司的農業物聯網項目,而我們的兩個維護人員幾乎足不出上海,通過電話指導就行。”公司總經理古成龍自信地說,“我們這群80后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要成為農業物聯網‘中國創造’的領軍團隊。”
記者不由地感嘆,一群名不見經傳的80后哪來如此的自信?
古成龍的自信,來自他的團隊。團隊開發的農業物聯網軟硬件,特別是系列化傳感器,成了國內外同行爭相合作的“香餑餑”。團隊專注于用農業物聯網改變中國傳統農業的情懷,通過一個個項目扎根在廣闊天地。
在該公司的產品展示室里,記者看到了代表“中國創造”的左岸智慧農業云平臺3.0系統,這個系統分成九大子系統,分別面向公共服務、生產主體和農產品消費者,隨機打開在全國各地的項目視頻監控,每一個都處于實時運行狀態。
“這樣的系統并不稀奇,我們自豪的是,構成這個平臺的所有軟硬件都是我們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古成龍指著云平臺控制運行系統模板說,“你看,這是我們開發的手/自動一體操作控制器,氣體類、土壤類、水質類、氣象類4大系列幾十種傳感器同時聚合的標準化輸入輸出裝置,所有的信號通過一個通道上傳到智慧云終端。”
這些年來,記者一直跟蹤關注中國農業物聯網技術和實踐的發展,深刻了解現階段中國農業物聯網的技術與應用瓶頸,首當其沖的是控制器在農業設施遠程控制與手動控制存在互相干擾、傳感器質量不過關、接口無法標準化、生產現場與辦公室演示不能統一等問題,絕大多數物聯網公司采用“拿來主義”,因而大大增加了中國農業物聯網的運行成本,嚴重制約了農業物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
古成龍團隊從控制器、傳感器這兩大硬件著手技術攻關,不僅開發了包括實時監測重金屬離子的數十種傳感器,還把這些硬件在惡劣環境下使用的壽命提高到10年以上,同時,解決了傳感器接口標準化、各類信息集成上傳的問題,從而做到了通過智能農業云終端、PC端、手機端都能實現各種功能的物聯網平臺。
不得不承認,左岸智慧農業云平臺3.0系統是一個“中國創造”的農業物聯網平臺,因為它的“中國創造”基因,才具備了廣泛應用的前景。
放棄高額利潤,選擇責任擔當
與此同時記者發現,不管是公司還是團隊,他們所作出的實實在在的貢獻,與其在農業物聯網領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之間存在不小的反差。
“你們這樣的技術創新型團隊完全可以在其他領域大顯身手,為什么會專注于農業物聯網呢?”
記者的問題,讓本來就不健談的古成龍更顯靦腆,他撓著頭說:“我們團隊的理想是要讓信息技術造福最廣大的人民。我國是農業大國,信息技術在‘三農’領域大有作為,既沒有技術壁壘,又極具挑戰性,我們就一頭扎進去了。”
在介紹公司的PPT里邊,記者發現一行字,“訥于言敏于行,追求卓越品質”,也許這就是公司的文化、團隊的寫照,這些年,這群80后用行動在闡釋他們的追求。
事實上,這個團隊完全可以領一時風騷的方法立足社會、搶占市場高地。
領頭羊古成龍早在讀大學期間就已經聲名鵲起,他和他的團隊還曾由比爾·蓋茨親自頒獎,想要賺更多的錢,過上體面的生活,對這個80后團隊來說實在不是件難事。據了解,公司剛成立那會兒,單單為各大學提供物聯網模擬實習機,產值就達到500多萬元,利潤差不多對半開,而為了做好中國農業物聯網,他們毫不猶豫地放棄了金錢,選擇了擔當更重的責任。
“當年為了說服我把公司主營業務從高利潤領域轉向農業物聯網,古成龍不僅提出了左岸芯慧智慧農業云平臺的架構,還帶頭承諾月薪自降3000元,我真的挺感動。”左岸芯慧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波說。
張波上世紀80年代初大學畢業進入機關工作,練就了一雙火眼,轉為投資人之后,他第一時間看中了這個創新團隊。雙方一拍即合成立了公司,團隊提出如此有抱負、有價值的新方向,他自然雙手贊成。
“近兩年公司在農業物聯網領域不斷取得突破,一步一步實現了古成龍當年提出的計劃,幸虧我沒有把這個團隊當成我的賺錢工具,不然,我就成了中國農業物聯網的罪人了。”盡管公司連續4年保本經營,張波的投入暫時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但是不難看出,他仍然為當年的決定而驕傲。
張波不但驕傲,還很自豪,為公司的產品自豪,更為他的團隊自豪。他的自豪實實在在體現在了左岸芯慧云智能水肥一體機的定價策略上。
記者了解到,云智能水肥一體機一推向市場就獲得資深農業人士的高度認同,但是,張波和古成龍一起定下了零售價比目前市場價低一萬元、批發價比零售價再低一萬元的價格定位。
張波說,這是一款省水、省肥、省人工的智能化機器,我們就是要用物美價廉的策略推動中國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讓廣大新型職業農民共享“中國創造”的價值。
張波和古成龍的價值觀,讓人刮目相看。通過他們,記者感受到了中國實體經濟和農業現代化的希望。
“公司已經明確了‘十三五’期間的技術創新路徑,改造升級云平臺架構,實現軟件的模塊化應用,用戶需要哪一項服務就接入哪一項服務軟件,從而進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造福現代職業農民。”古成龍說。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7年01月11日04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