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梁鳴早:現代生態農業與我國幾千年的農耕文化一脈相承

[ 作者:梁鳴早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9-03 錄入:王惠敏 ]

一、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的發展戰略

1、中國是世界上高舉生態文明大旗的國家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西方出現了針對環境與能源危機,對工業文明時代的哲學、文化、經濟與制度進行反思與批判的生態主義潮流。隨著能源環境危機的加劇,生態主義思潮的影響也越來越大,2008年是世界從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的元年。生態主義已經成為影響當代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覆蓋面最廣、影響力最大的思想潮流和環保運動。

生態主義自從黨的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戰略以來,原來主要流行于歐美的生態主義思潮,不僅在中國驟然升溫,而且還表現出歐美所沒有的新特點與新趨勢,從黨的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到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綠色發展理念,在很短的時間內,生態文明就已經上升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基本國策的戰略和核心理念,這在歐美國家是沒有的。“人類共同體的命運”與“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息息相關,生態文明不會自發產生,一個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國家意義上的公共管理、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則需要全球意義上的公共管理。

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寫進黨章,是全世界首次在政黨和國家意義上提出全面建設生態文明。這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是對世界先進文化的貢獻。這也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價值觀轉變、更是執政理念的轉變,這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文化的代際生態倫理。生態文明樹立并擴大中國人民在國際社會生態正義的話語權。可以說,全球生態文明急需全球政治一體化。生態文明是中國共產黨本著對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負責任的態度,從理論到實踐的具有全球意義的系統性創新,是奠定世界新格局和影響人類未來走向的創新,是對世界文明有著深遠影響的創新。

2. 怎樣進行農業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環境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告別化學污染,在自然保護區、森林、草原、荒漠、濕地與海洋等自然區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給野生動物留足地盤,人類不要進行干涉。即使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與鄉村,減少垃圾排放,嚴控白色污染。讓人類生活在藍天、青山、綠水的環境下。

生態農業建設生態農業也被稱為生態循環農業建立以宏觀農學基礎的生態農業的理論,用全新理念推進生態農業的建設,生產優質農產品,在18億畝農田中規劃出為人類生產食物的空間。用約2億畝生產人們吃的優質糧食作物就足夠,約需1億畝耕地生產蔬菜與果樹,其余的15億畝耕地則為飼養動物生產飼料糧。將人吃的口糧與動物飼料糧,拉開價位實行優質優價。對于人吃的糧食或蔬菜果樹,停止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激素、地膜與轉基因的種子;停止進口轉基因糧食,從食物源頭上保護國民健康。生產優質中草藥 我國中醫有數千年的歷史,實踐證明中醫中藥對于民族繁衍貢獻巨大,中醫原理是充分調動人體的自我修復功能,中藥材的作用是配合實現這些作用。為保障人民健康,對于一些疾病,盡量用中草藥解決問題。因此對中草藥生產需嚴格按照有機的方式生產,“藥材好,藥才好”,停止在中草藥生產上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激素、地膜,更不能種植轉基因的中藥材。

生態循環農業管理規范,農產品的品質高、營養物質豐富、風味足、耐儲運、生產成本低,好吃不貴。在傳承我國農耕文化的基礎上來發展生態農業,將會成為中國農業的主流。生態循環農業可以實現高產量、高質量、高效益,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使整個農業生產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實現青山、綠水、藍天,生產出富含營養農產品。將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與加工業有機聯系的綜合經營方式,利用微生物科技在農、林、牧、副、漁多模塊間形成整體生態鏈的良性循環,解決農業污染、優化產業結構、節約農業資源、提高產出效果、改造農業生態、保障食品安全,打造新型的多層次循環農業生態系統,成就出一種良性的生態循環環境。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二、我國的生態農業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生態農業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生態農業與中國農耕文化背景很吻合,我國的先民們在幾千年的農耕勞作中一直在不斷踐行著順天時、借地力、精細化和生態化的農作方式,中國是全球唯一既有持續五千年的文明又開創現代生態文明的國度,下面大家一起回顧一下中國農耕文化的歷史。

距今5500-6000年前,神農氏即炎帝是傳說中的鏟草興鋤的原始農業始祖。神農氏又稱炎帝,開拓了中國古代的農業,成為傳說中的鏟草興鋤的農業始祖。炎帝神農帶領臣民們用智慧與勤勞告別了荒蠻時代,開辟了中華民族的農耕生活,創造了一個和諧、安樂、幸福的“稷豐谷源”。

距今約2800年前,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春秋時期齊國思想家管仲撰寫的《管子》一書共86篇﹐書中談到“行其山澤,觀其桑麻,計其六畜之產,而貧富之國可知也”,《管子》一書是研究我國春秋時期農業和經濟的珍貴資料,其中《地員》一篇是專論土壤學和種植學的,證明當時的農業科技已經非常發達,不輸今天。還有《度地》一篇專論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及防水以及治理水患,其方法和組織今天還在沿襲。

距今約2500年前,從先秦至漢,老子的《道德經》問世,主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上善若水,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理念已融入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中,中國的農耕文化源于此。老子是道家的鼻祖。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圣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黃帝內經》是我國中醫最重要的理論,所闡述的重要思想:“不治已病治未病”也融入我國的農業中。

公元前239年的《呂氏春秋》一書由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集體編著,二十六卷,尤其珍貴的是《上農》、《任地》、《辨士》等篇,保存了大量的古代農業科學技術資料;《呂氏春秋》以易學、陰陽、五行、干支文化思想為總綱,融眾家之長形成包括政治、經濟、哲學、道德、軍事、農業各方面的理論體系,《呂氏春秋》經歷兩千多年光陰,是中華民族的一份珍貴遺產。

距今約1500年前,公元544年北魏官員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是中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農書巨著;《齊民要術》主要研究北魏時期的生產活動,“食為政首”是貫穿于《齊民要術》的主導思想,“起自農耕,終于醯醢,資生之業,靡不畢書。”達爾文在1855年撰寫《進化論》時參考了此書。《齊民要術》中對耕作方法和作用都有詳細論述堪稱經典,談到深耕、淺耕、初耕、轉耕、縱耕、橫耕、順耕、逆耕、春耕、夏耕、秋耕、冬耕等;農作物要多鋤深鋤,鋤小,鋤早,逐次調整中耕深度;這些耕作技術在今天看來仍有深刻的植物生理學內涵,這些耕作措施對土壤修復、培肥地力很有效。《齊民要術》充分肯定了輪作制和間作套種對防止土地肥力衰退、和在消滅雜草、減少病蟲害、防止作物生長良莠不齊等方面的功效。《齊民要術》書中還談到種植作物中“慎勿于大豆地中雜種芝麻,扇地兩傷,而收菲薄。”在今天看來就是人們對植物之間化感作用的感悟。

距今約700年前,公元1313年王禎撰寫的《王禎農書》,全書共37集,13萬字;書中所描述的14世紀的中國就已經有了很好的農業制度和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元王朝統治中國僅97年,但卻在我國農學史上留下了三部很出色的農學著作;《農桑通訣》《百谷譜》和《農器圖譜》三大部分。王禎對農田耕作有深刻論述,對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耕作體系作了概括:(1)在北方旱地耕作中強調深耕細耙。王禎認為只有“深耕易耨”才能“歲可常稔”。他不僅認為“犁深為功”,而且強調“耙熟為全功”。說:“耙耢之功不至,而望禾稼之秀茂實栗難矣。”還總結了先淺耕滅茬,然后再細耕多耙的經驗。(2)王禎把北方旱地的耕作體系概括為“耕、耙、耢”。所謂“其耕種陸地者,犁而耙之,欲其土細,再犁再耙,后用耢,乃無遺功也”;對北方旱地翻耕法耕作體系的概括,“犁耕既畢,則有耙耢,耙有渠疏之義,耢有蓋磨之功”。王禎對南方水田的耕作體系概括為“耕、耙、耖”;“南方水田,耕畢則耙,耙畢則耖,故不用耢”。《農器圖譜》中畫的錢、鑮、耰、耬、耙、麴等各種農具圖,供百姓仿制使用;《百谷譜》對植物性狀的描述;價值連城。《王禎農書》的示意圖讓人們看到了我國的先民在700年前就在從事的生態循環農業。

距今約400年前,公元1637年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撰寫的《天工開物》一書,全書18卷,附有121幅插圖,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書中第一篇“乃粒”是關于糧食作物的栽培技術的論述,三百多年來《天工開物》被譯為日、法、英、德、意、俄文發行16版,對西方產生了很大影響,代表了中國明代技術水平。

距今約300年前,公元1705年即清康熙44年蒲松齡撰寫的《農桑經》一書, 當時蒲松嶺已66歲。他寫《農桑經·序》分農經71則和蠶經21則。《農經》是‘月令’體, 分別列舉每月所應該做的農事活動;《蠶經》 則按生產環節逐項論述。現在流傳的這部書記載了較為普遍的農業生產技術, 包括開荒、播種、田間管理、收獲、農具保管、家畜飼養以及栽桑養蠶等方面的生產經驗和具體措施, 論述范圍較廣, 內容比較豐富。《農桑經》是推廣生產經驗而寫給農民、蠶婦看的, 因此, 該書文字淺顯通俗明白如話, 引文如下:寧使人欺地, 勿使地欺人。中耕除草: 凡荒地鋤草務盡,勿使遺草夾雜禾中, 勿使鋤出之草安坐土上,必要翻根土上聽其自死,不然著濕復活,雖鋤猶不鋤也;干鋤棉花濕鋤瓜,霧露地里鋤芝麻;地無唇,餓煞人(指修地埂, 防止水土流失)等。這些從生產實踐中提煉出的語言在今天看來仍有生產指導意義。明清時期的農耕諺語流傳至今:秧薅三遍出好谷,棉薅七遍白如銀。

在18世紀之前,中國的人口和財富都是西方望塵莫及的,到1820年時,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世界總量的32.4%。中國的禮制建立基礎是儒釋道法墨深入人心,中國對人的要求是道德至上,其次才是法。 200年前英國經濟學家瓊斯評價中國農業時說:“它所具有的巨大生產力使之鶴立雞群”。

國家行政學院的張孝德教授說,五千年農業文明中的陰陽五行、相生相克的辯證觀、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天下太平的人類觀,恰恰是化解當代人類環境危機、文明危機的解藥。西方哲學家跋山涉水、踏破鐵鞋尋找的后現代哲學,恰恰是中國五千年文化中自然而然存在的東西。在西方需很高智慧的哲學家才能掌握的哲學,在中國卻是任何一個中國人,特別是農民在生活、生產中的習慣思維,是一種須臾不離的生活文化。可以理解為走生態農業之路在中國最容易被百姓所接受的。

幾千年傳承的中國的農耕文化博大精深,需傳承并發展下去。

當代學者西北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鄒德秀1992年撰寫《中國農業文化》一書,概括中國傳統農業5大特點,即:有機農業低能消耗的資源循環利用、多種經營、以種植為主、重視植物蛋白的利用、用地養地改土結合使地力常新、精耕細作提高土地利用率。

2006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情報研究所王永厚撰寫的《農業文明史話》曾寫道:

“1980年英國蘭塞斯卡·布雷女士訪華稱,與14世紀《王禎農書》中描繪的那種生產力高度發展的中國農業制度相比,中世紀的歐洲農業尚處于原始狀態;……中國采取現代西方農業特點時應該慎重從事,不適當的技術引進可能造成預料不到的嚴重后果”。

“1979年日本飯沼二郎教授訪華時指出,東方傳統農業是精耕細作的集約農業,西方農業傳統是單一種植的休耕農業,……否認傳統農業的現代化,將會導致農業的衰退。”。

中國農業科學院劉立新研究員2008年撰寫《科學施肥新思維與實踐》一書,從植物生理視角研究中國傳統農業,他總結說,我們的祖先傳給我們很多寶貴的農田管理經驗,即對作物的中耕、除草、移栽、插秧等農事活動、對果樹的剪枝、斷根、拉扭、環割和蔬菜的打杈、采摘和多次收獲等。這些帶有傷害性的農藝措施在今天看來,就是使作物在栽培環境中多次受到脅迫,脅迫使作物體內產生傷害乙烯Injury ethylen,乙烯是開啟植物的次生代謝的信號物質,在肥水充足的條件下作物次生代謝的正常運轉就能產生農產品的產量物質、品質物質和風味物質、抗病蟲草害物質和抗擊災害性天氣的功能性物質。

中國人民大學溫鐵軍教授指出,中國是有數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幅員遼闊,長江和黃河的兩大流域占國土面積的1/3,是原生農業發祥地。說得直白一點,我們現在是原住民的小農經濟,沒有條件去跟殖民地條件下的大農場競爭。如果不把這個問題搞清楚,在農業政策領域以及企業戰略上就會犯根本錯誤。

站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回望:在地球上許多國度都發生過文明的斷裂或顛覆,比如:瑪雅文化、埃及金字塔和巴比倫文化。而中國卻是全球唯一既有持續五千年的文明又開創現代生態文明的國度,2500年前問世的老子的《道德經》和《黃帝內經》中的天人合一、陰陽五行、道法自然、不治已病治未病理念,使之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哲學體系,是支撐我國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理論。中國有資格引領全世界走向生態文明社會的轉型。

作者簡介:梁鳴早,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所副研究員(退休),長期從事作物營養研究,熟悉多種農作物的營養失衡診斷,近年來致力于對具有中國特色的有機農業的理論探索,推動我國農業朝著良性循環方向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社會生態農業CSA聯盟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青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首页 | 亚洲专区精品中文字幕 | 性色AV福利片 |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13 | 最新久久激情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