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高尚賓等:鄉村振興視角下中國生態農業發展分析

[ 作者:高尚賓?徐志宇?靳拓?魏莉麗?居學海?習斌?薛穎昊?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9-04-30 錄入:王惠敏 ]

摘要:從鄉村振興戰略視角分析中國生態農業發展的必要性, 并就目前的生態農業發展現狀進行反思, 剖析農業發展進程中面臨的資源環境、供需不平衡等多方面的壓力, 指出發展生態農業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重要舉措, 市場需求發生新變化的客觀要求, 解決農業生產所面臨資源環境壓力的必然選擇, 以及對發達國家農業持續發展經驗的理性借鑒。在對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現狀反思的基礎上, 提出“七個一批”的發展建議, 即編制一批發展規劃、出臺一批扶持政策、培育一批生態產業、發展一批生態農場、壯大一批生態農莊、培養一批生態農民、構建一批信息平臺。以此實現鄉村產業興旺, 農村環境宜居及農業產品的多樣化、優質化, 更好滿足城鄉人民群眾對農產品安全優質、營養健康的消費需求, 同時提升生態農業“養眼、洗肺、悅心”的生態價值, 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農村增綠, 為更好促進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乃至世界性的農業清潔生產提供參考借鑒。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 實現農業生產的資源高效利用與生態環境改善, 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在2014年全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循環農業現場交流會上,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提出要把生態循環農業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抓手, 以實現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物利用循環化、環境影響無害化, 為全面推進生態農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1]。目前, 中國處于農業生態轉型關鍵時期, 糧食生產能力跨上新臺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邁出新步伐, 農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實現了農業持續增產、農民持續增收, 但同時也面臨一系列的資源環境、供需矛盾等問題。尤其是十九大明確提出新時期國內主要矛盾已經轉化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矛盾的轉變對農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清潔生產和綠色生活已成為民心所向。因此,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 從產業振興和生態振興角度出發, 在統籌全局發展的同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把綠色、有機放在突出位置, 大力推進生態農業的發展。

1、發展生態農業是新時代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必然要求

1.1 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重要舉措

黨的十九大做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 堅持重中之重戰略地位, 提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農業生產環境是鄉村生態環境的主體部分。推進生態農業發展, 走綠色發展之路, 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也是鄉村振興的客觀需要。生態農業的蓬勃發展將助力廣大鄉村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未來。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一起融合到農業發展道路上, 是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要求之一。現代生態農業作為整個農業產業的核心和支柱, 對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破壞降到最低, 是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于一體的, 生態農業的蓬勃發展將助力廣大鄉村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未來, 有效降低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 還能提供更具競爭力的生態產品和服務, 實現環保與發展雙贏的目標[2]。同時, 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會帶動能源創新、生態維護、環境保護、土壤改良等等一大批產業的發展, 從而形成對整個生態保護的良性循環, 進一步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

1.2 是市場需求發生新變化的客觀要求

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斷增長, 農業農村作為產業和生態的重要載體, 其地位更高、作用更大[3]。新時代下, 安全、綠色、健康、多元將逐步成為中國消費者對農產品和各種農業新業態的新要求。城鄉居民不僅需要農業提供種類更多、品質更高的農產品, 還需要提供生態和文化供給, 比如, 更清潔的空氣、更干凈的水源和更怡人的風光。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 人群結構的變化導致消費者對農業需求發生變化。這種新變化和新要求, 也將推動中國農業生產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安全、綠色、健康、多元的農產品、涉農服務和各種涉農新業態。以前沒飯吃, 吃飽就很不錯;現在溫飽了, 就開始想著吃好、吃出健康。新時代就要求農民把優質優產擺在重要位置, 其對農業生產也提出新需求, 生產更多更好綠色安全優質農產品以切實滿足消費需求。當前, 農產品供給大路貨多, 優質、品牌農產品不多, 與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快速升級的要求不相適應。推進生態農業發展, 實行農業生產過程清潔化, 提供更多優質、安全、特色農產品, 促進農產品供給由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質”的需求轉變, 同時提供優美生態環境。

1.3 是解決農業生產所面臨資源環境壓力的必然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 中國農業現代化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目前農業生產主要依靠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方式沒有根本改變, 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的趨勢尚未有效遏制, 綠色優質農產品和生態產品供給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單純注重經濟效益的農業高投入發展模式對環境、生態和資源的重視不夠, 已導致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消耗, 化肥、農藥過量使用較為普遍, 畜禽糞便、秸稈、農膜資源化利用率總體還不高, 農田、草原、漁業等生態系統退化問題仍然較為突出, 農業生態服務功能弱化, 使農業發展處于一種惡性循環中。據世界銀行最新統計, 中國每年僅空氣和水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8%~12%[4], 糧食產量增幅達260%時, 相對應的化肥增幅卻高達1 100%, 化肥對增產的效用明顯遞減。以追求農產品數量增長為主的發展道路, 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成為提高農業產出的重要途徑, 已使農業生態環境問題十分突出。與此同時, 工業化和城鎮化使工業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向農村轉移, 也給中國農業生態環境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成為制約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從目前中國農業生態系統資源與環境承載力現狀來看, 為了實現保障農產品供給和改善生態環境兩大目標, 就必須加快農業轉型,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1.4 是對發達國家農業持續發展經驗的理性借鑒

國內外農業綠色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農業發展空間不斷受到擠壓, 尤其是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擠占農用地。從農業進程來看, 歐美等農業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都經歷了效益低下的石油農業—以高投入高產出為特點的資源消耗型農業—低投入高產出可持續的高效現代化綠色農業, 是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 工業化和城鎮化對農業環境的污染、對農業生產自身產生的污染加重, 經歷了污染、關注、防治、保護農業環境的過程, 大約歷程40余年。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 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農業發展受到資源環境的約束越來越大, 也到了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必然階段;從農業補貼來看, 國外農業補貼是由價格補、直接補貼再到農業生態補償。目前中國農業補貼政策尤其是2015年開始轉變, 如實施草原獎補政策、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補助、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補助等, 同時農業補貼逼近“黃箱政策”的“天花板”, 亟需用生態補償替代先行的農業補貼政策。

2、對生態農業發展現狀的反思

事實上中國生態農業是在反思石油農業和工業化農業的優勢與不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雖然目前我國在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試驗示范、推廣普及等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5], 但不可否認, 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通過對生態農業發展的不斷反思與總結, 認識并改進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中國的生態農業才能穩步向前發展。

2.1 對農業發展觀的反思

生態農業的發展, 是要求繼承和發揚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 對整個農業技術體系進行生態優化[6]。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 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王金南院士[7]指出, 中國用40年的時間基本上完成了發達國家100多年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進程, 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增長成就。但是, 另一方面也只用了大約30年的時間“集聚”和“爆發”了發達國家100多年的環境問題。如果解決不好當前我國的環境問題, 不但會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老百姓的健康, 還可能會影響執政黨和政府的公信力, 影響國家的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現在農產品供求總量矛盾大為緩解,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條件具備、要求緊迫。推動農業綠色發展, 必須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指引, 加快轉變思想觀念和發展方式, 著力創新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 回答好農業發展“依靠什么”“產出什么”“留下什么”“貢獻什么”等問題, 變革農業空間布局方式、資源利用方式、生產管理方式, 走空間優化、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穩定的中國特色農業綠色發展道路。生態農業具有節約、高效、清潔、優質、持續等典型特征, 它強調農林牧副漁生產結構合理化、投入減量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物利用資源化、產品質量安全化, 強調農業的生態服務功能, 將農業發展方式由“兩高一低” (資源高消耗、廢棄物高排放、物質能量低利用) 轉變為“兩低一高” (資源低消耗、廢棄物低排放、物質能量高利用) 。在中國石油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跨越的歷史階段, 發展生態農業還要充分吸收現代文明成果, 運用高新技術、科學管理、現代裝備、組織經營方式創新等改造和升級傳統生態循環農業, 使其成為現代農業的重要形式和現代文明成果應用的重要載體, 實現從某些環節間循環到全產業鏈循環的升級, 從農業產業內部循環到一、二、三產融合的突破, 從小生產到適度規模化發展的跨越。

2.2 對生態農業功能定位和現實要求的反思

在實際生活中, 生態和發展往往是需要平衡的一對矛盾。對于生命來講, 生態環境的完好是生存的基礎, 對農業來說, 良好環境是農業發展的根本。一方面發展生態農業的根本目的是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但在我國的許多農村地區, 把生態與經濟嚴重對立的思想一時難以改變, 生態優先并未得到切實落實。在目前大環保壓力之下, 有的地方采用一些生態農業措施是為了解決一些急迫的環境問題, 比如秸稈問題、畜禽糞污處理等問題, 而不是從發展生態農業角度進行長遠規劃和系統謀劃, 沒有理解和掌握生態農業的精髓, 生態農業發展還沒有進入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戰場, 更未能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另一方面是農產品價格方面的因素, 也使生態農業發展實際過程與預期目標相差較大。當前優質、綠色、有機農產品優質不優價的現象也普遍存在, 農民費時費力高成本投資建設的生態農業基地供應的有機、綠色農產品價格普遍偏低, 僅僅依靠種植業的發展, 難以獲得比較高的經濟收益。生態農業成本內部化而未轉化成生態農產品附加值, 使得生態農業生產投資者未得到相應的回報或者補償, 而從生態農業正外部性受益的人民群眾未付出成本, 使得生態農業發展的付出與回報不呈正比。

2.3 對生態農業發展的配套措施和制度保障的反思

當前鄉村振興的戰略規劃已經公布, 但具體的配套措施還需進一步細化實化, 以往的涉農支持政策和技術裝備等尚不能很好地適應生態農業發展的需要。一方面是缺少支持政策, 2004年以來10多年的增產導向支農政策, 成功支撐了糧食生產“十四連豐”, 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生態保育和環境治理。生態農業有著悠久的歷史, 近年來政府也較為重視, 區域生態補償、林業和草地生態補償的政策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經驗, 但有關生態循環農業規范生產、生態補償等方面的政策法規不多, 對種植業、養殖業以及生態循環農業, 以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促進農業綠色發展、保障農業產能為目的農業生態補償政策很少。生態農業僅僅依靠傳統的推廣方式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效果不明顯。另一方面缺技術裝備配套, 高產目標導向下的農業發展模式在品種、種養技術、設施裝備等方面已經形成比較成熟的技術體系, 生態農業是一種復雜的系統工程, 它需要包括農學、林學、畜牧學、水產養殖、生態學、資源科學、環境科學以及社會科學在內的多種學科的支持, 需要從系統、綜合的角度對生態農業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特別是不同要素之間的耦合規律、結構的優化設計、科學的分類體系、客觀的評價方法等。但是目前的研究往往是單一學科的, 學科之間的交叉研究不深入, 缺乏相應的理論指導, 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更缺乏配套的技術、裝備以及工程標準等。

3、推動生態農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通過上述反思不僅要清醒地認識到生態農業的發展進程中面臨的壓力和挑戰, 還應意識到任務的艱巨性、長期性、系統性。著眼生態振興戰略大力推進生態農業發展,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綠色、有機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同時開發生態農業多種功能, 推進其與旅游、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 提升生態農業“養眼、洗肺、悅心”的生態價值、休閑價值和文化價值[8]。

3.1 編制一批發展規劃

2018年9月26日,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 (2018—2022年) 》正式發布, 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出重點謀劃, 細化了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 部署了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 描繪戰略藍圖、強化規劃引領, 是指導各地區各部門有序推進鄉村振興的綱領性文件。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 做好生態農業產業發展規劃, 強化規劃引領作用, 各地區各部門要編制鄉村振興地方規劃和專項規劃或方案。加強各類規劃的統籌管理和系統銜接, 形成城鄉融合、區域一體、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各地要因地制宜, 按照生態生活生產空間融合發展理念, 將各具特色的生態農業發展規劃融入鄉村振興總體規劃中, 打破區域產業發展規劃的問題, 對城鄉空間進行優化, 明確管控和發展要求, 為生態農業、環境保護、土地利用提供指導性意見。在生態農業規劃內容上規劃要把種植業、養殖業、工商業和農田、村鎮、能源等建設密切結合起來, 把發展農村經濟同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 對一定范圍的生態農業建設的近期、中期與長期的高效、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做出戰略部署, 提出具體目標任務和發展對策。

3.2 出臺一批扶持政策

強化政策引導和制度供給, 是推動生態農業發展的迫切需要和持久保障。緊緊圍繞建立健全生態農業持續發展的機制體制和政策體系, 重點抓好制定配套文件、政策等, 完善生態農業發展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在國家層面出臺促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的指導性意見, 明確財政、稅收、土地、金融等支持政策。尤其是要出臺一批支持生態農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完善和落實國家相關政策。加強生態產業市場秩序監管, 制定生態產品和服務的統一標準規范, 實行標準化生產和全過程化控制, 保障產品和服務質量。在農業生產資料的使用方面, 加強對使用品種和量的監管;對廢棄物的規范處理方面, 支持引導全量化、資源化再利用;建立與完善相關配套政策, 把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保護相掛鉤, 把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以及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技術納入農業清潔生產技術補貼清單, 促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

3.3 培育一批生態產業

長期以來的生態農業僅僅作為一種環境友好型技術或高效農業技術進行試點示范、推廣應用和理論研究, 事實上, 生態農業應該是一種產業, 一種生態產業。新時期, 下好生態農業發展這步棋, 重點在于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協同并進, 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拓展“生態+”模式, 做大做強生態產業。注意發掘和拓展生態農業在歷史傳承、文化體驗、生態保護等方面的多功能屬性, 把農村農業的生態價值充分釋放出來。從綠色產品投入開發、清潔生產設備、農產品加工包裝等產業的延伸支持生態農業發展。改造提升農村傳統產業, 開發綠色投入品, 與綠色生產相適應的清潔生產設備等延伸產業鏈, 提高農業產品附加值, 為市場提供多元的產品供給。

3.4 發展一批生態農場

作為生態農業的一種業態, 生態農場已成為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載體。生態農場主要是通過對資源和能源利用的整體性規劃、設計和實施來提高整體生產率, 避免了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生態平衡的破壞。根據各地的優勢特色產業進行專業化標準化生產, 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的現代生態農業新技術, 建設高標準的生態化農場。打造種、養、農田景觀相結合的生態農業綜合體, 綠色消費帶動, 滿足大多數城鄉居民對美好環境的向往, 對放心食品的追求。重點在現代農業示范區、畜禽養殖優勢區、設施農業重點區等區域, 因地制宜、統籌規劃, 以生態農場 (園區) 為實施主體, 綜合考慮農業產前、產中、產后關鍵環節, 集成應用農藥化肥減量增效技術, 減少化學品投入量, 實現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

3.5 壯大一批生態農莊

近年來農業生產收益率呈現下降趨勢, 農民持續增收的壓力越來越大, 迫切需要節本增效、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 培育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9]。而鄉村振興落實在基礎相對薄弱的農業, 主要通過重點壯大一批生態有機農業農莊, 發展休閑旅游觀光產業。充分發揮氣候環境和土地資源優勢, 以提供參與鄉村生活、體驗農場生產為目標, 以新型經營主體為主導, 發展功能多元、特色突出的服務性生態農莊, 突出其社會功能和環保功能。集生態、觀光、體驗等于一體的生態休閑農莊, 以城市居民帶動農村農民的美麗鄉村發展觀光農業、鄉村旅游, 最大限度發揮生態效能, 挖掘經濟潛能,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同時,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們的平均壽命也在上升, 中國正邁入老齡化社會, 在生態農業, 特別是生態農莊中加入養老元素, 將是生態農莊發展的又一條新途徑。規劃合理的生態農莊可以讓老人回歸田園生活、回歸市井趣味、回歸鄉村情趣, 老人們在城市工作的經驗、眼界、理念也將會促進鄉村文化繁榮和治理有效。

3.6 培養一批生態農民

生態農業的持續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 作為生態農業行為主體的農民或者新型經營主體不僅具有實施生態農業的生態意識, 而且懂得生態農業建設的方法, 因此要培養一批具有農業生態環保意識的農民、掌握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技術的農民、懂得生態農場經營的職業農民, 既了解農業、農村、農民, 又了解市民對生態、食品安全的需求, 還會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營銷的職業經理人以推進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新媒體等途徑, 加強農業綠色發展的科學普及、輿論宣傳和技術推廣, 尤為注重現場示范、田間教學等方式培訓, 加強規范管理、政策扶持、跟蹤服務, 支持其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發揮新型職業農民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作用。

3.7 構建一批信息平臺

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是以產業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為基礎, 充分借鑒和發揮共享經濟優勢, 建立生態示范農場產地環境、資源消耗、農產品追溯、消費者服務信息一體化的綜合信息平臺。要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公布機制, 實行黑白名單制, 依法及時公布生態農業發展的相關信息, 并建立第三方監測、預警、信息公開等鏈條式服務平臺, 以此為著力點, 做好農業資源環境的基礎建設[10], 及時發布農產品產地的生態環境狀況、生產產品的質量安全狀況, 以引導生產者正確從事農業生產, 保障消費者的對生態環境狀況和農產品安全性的知情權、選擇權和投訴權, 以此倒逼農業生產者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以生態農業實現農業的現代化轉型升級。同時建立生態農業的產業聯盟, 整合涉農支持單位的資源, 組織化、協同化發展, 為生態農業健康發展提供新動能;集聚各類科技創新資源, 為生態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創新發展提供全鏈條服務的新型載體。

基金: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2016YFD0201201, 2016YFD0201306) 資助;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生態農業學報(中英文)2019年0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久久9热re这里只有精品6 | 中文字幕无线精品亚洲乱码一区 |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精品二区 | 亚洲激情中文在线不卡 | 色五月这里只有精品 | 日本亚洲欧洲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