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倪學志:避免生態農業淪為小眾農業

[ 作者:倪學志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9-27 錄入:王惠敏 ]

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目前一些地方面向高端市場推出的“社區支持農業”、有機農業等,并不具有普遍意義,可能使生態農業淪為“小眾農業”,對此我們一定要有清醒認識,并不斷探索生態農業的具體實現路徑。

當前,各級政府對如何發展生態農業都付出了較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這些成效更多表現為短期性和局部性特征,農戶發展生態農業仍缺乏持久性和普遍性。為何會出現這種狀況?可以從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幾種模式中尋找答案。

首先,農戶自發模式缺乏有效的經濟激勵。該模式是指在沒有任何外在力量干預下,農戶自覺地實施生態農業技術、發展生態農業,如農戶施用自制的農家肥料。對于政府而言,這種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的成本最低,但其實際實施的比例也極低,只有那些時間較為充裕、不計自身的勞動和時間成本、并且較為勤快的農民才會自覺實施,而絕大多數以盈利為目的的農業生產主體不會采用這種自發模式,不會自覺地使用這些費時費力的生態技術。

其次,純粹市場激勵模式目前只適合“小眾農業”。該模式是指農業生態行為實施者通過“優質優價”的市場規則,向終端出售高品質生態農產品,從而獲得生態行為的回報,并利用這一激勵機制繼續發展生態農業的模式,其主要形式有生產者與消費者能直接聯系的“社區支持農業”、有機農業等。但這種模式的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均較高,產出則較低,目標消費群體數量較小,所以也被稱為“小眾農業”。同時,為了維護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信任關系,需要支付較高的交易和監督成本,因而這種模式也面臨著信任危機。另外,由于信任危機和巨大的監測成本,導致綠色食品在市場上表現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雙重冷漠,最終使綠色食品認證制度在實踐上失去了可行性。

最后,項目制模式難以持久提供生態農業技術服務。該模式是目前生態農業發展的主導模式,是指政府通過一定的補貼及項目制技術推廣方式,激勵、引導和示范農戶實施生態農業行為。由于財力限制,政府主要是想通過項目制的試點和示范效應,使實施項目的農戶持久采用這項生態農業技術,并帶動周邊其他農戶也效仿使用該項技術,進而推動生態農業的發展。政府為此花費了大量資金,大多數項目在實施的短期內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遠沒有產生由點到面的效果。而且,由于缺乏長效機制,往往項目一旦停止就難以為繼。這里的主要原因是,以政府和農戶為主體的項目制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機制不能形成一個能夠實現規模效應的長期性、持久性的提供生態技術服務與產品的產能。如,農村沼氣建設項目由于缺乏后續的管理技術供給和規模效應,大多數農戶的沼氣池都會出現后期停用現象。即使是能被農戶掌握的技術,由于單個農戶實施會產生較大成本,最終也會被農民放棄,如堆肥技術。

對比和反思以上三種模式,筆者認為,以工業化理念發展生態農業是降低生態農業供給成本的最佳途徑。

例如,對于施用農家肥技術,如果全程(農牧業殘屑糞便收集、堆肥、運輸、施撒等)靠單個農戶自己實施,則需要較多的勞力消耗,無法實現規模效應。在勞動力價格較高的條件下,即使給予一定補貼,這些費時費力的綠色技術也容易被農戶放棄。對此,需要通過能實現規模效應、減少具體實施者勞力消耗的商業化、企業化即工業化的堆肥模式,減少堆肥技術的施用成本。再如,以戶辦為主的農村沼氣建設也由于運營管理工作費工費時而被農戶放棄,大多數農戶的沼氣池都出現“一年好、二年差、三年就停用”的浪費現象,所以發展沼氣也需要能實現規模效應的集中企業化運營。因此,需要將工業化理念和生產方式引入生態農業發展之中,即實現生態農業的工業化發展。

當前,以工業化理念發展生態農業,需要明確該項工作的運營機制、區域載體、切入點以及其他具體措施:

采取企業化和市場化的運營機制。目前以行政事業單位為主導的行政化農業技術推廣機制,只適應相對簡單、固定、靜態的技術推廣(如良種和傳統農藥方法治蟲),難以適應生態農業技術的特點和要求。因此,政府的支持項目需要以技術的提供方為主體,即以能實現規模效應、能形成長期和持久提供生態技術服務與產品產能的企業為主體,并且這個主體的組織形式必須是法人企業,而不是政府下屬的科技推廣機構。政府支持企業或技術推廣機構先行使此項技術具備產業化應用能力,再給予一定的補貼,以鼓勵農戶從企業以市場方式購買相應的技術產品和服務;隨著規模效應的實現,政府可逐步取消補貼,完全依靠市場方式實現生態農業技術的持久、大規模應用,從而使發展生態農業成為農戶的一種“自覺”行為。

將縣域城鎮作為企業化和市場化運營機制的重要載體。為使技術供給企業能獲得城鎮的聚集效應和生產規模效應,應鼓勵企業、工商資本到中小縣域城鎮建立分廠和技術推廣機構,而不是局限于某一局部小區域。這樣整個縣域內的較大的生態農業服務市場需求量就可以支撐技術提供企業實現規模效應。而且,由于大多數農戶屬于風險規避型,企業尤其是品牌企業在縣域城鎮建廠,其“坐商”身份可形成資產抵押效應,進而打消農戶使用生態農業技術產品和服務的顧慮。同時,選擇縣域城鎮作為企業化、市場化運營的載體,能夠充分發揮縣域城鎮的區位優勢,發揮其連接城鄉、擴散城市農業科學技術、服務農村經濟發展的區域載體作用,實現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充分互動。

以建設標準化堆肥工廠為切入點。可鼓勵縣域城鎮首先選取需求量較大、增產效果明顯的生態技術產品和服務為切入點,而后帶動其他生態農業產業的發展。傳統堆肥技術對原材料要求簡單(幾乎所有農牧業和生活廢棄物都可使用),并且具有病害蟲發生率低、利于提升產量和農產品品質的優點。因此,可將堆肥產品的標準化、商業化和工業化生產與推廣作為生態農業工業化發展的切入點。同時,在縣域城鎮建設堆肥工廠,可以部分地實現農業的內循環,不僅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一些環境污染問題也會隨之解決。此外,收集、運輸這些非畜禽糞便類生物質廢棄物需要大量勞動力,可帶動當地城鄉居民的就業和兼業。通過生態農業工業化發展所創造的勞動力需求,可使更多農村勞動力向縣域城鎮匯聚,使其加快融入現代社會分工體系,并使留下的農村勞動力盡快成長為職業農民,帶動農民收入的整體提升。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大眾日報 2018-09-26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婷婷六月激情六月色六月 | 思思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精品 | 亚洲国产精品另类 | 尤物福利在线观看永久视频 | 婷婷精品五月天在线观看 | 这里有精品综合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