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學校是美麗鄉村之魂,是連接現代文明與鄉土文化的橋梁、推進農村文化繁榮和鄉風文明的重要陣地。辦好農村學校是政府對農村人口的義務也是國家發展的需求,新時代發展背景下農業農村現代化同樣需要高素質人才的支持。近期出臺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發展利國利民。
《指導意見》在政策對象上體現了對農村教育關鍵環節的精準定位。鄉鎮寄宿制學校規模效益高,是滿足居住分散的農村人口對優質教育需求的重要途徑,也是關照數量龐大的留守兒童的可行措施。鄉村小規模學校是義務教育最薄弱的環節,覆蓋學生數少投入效率低,但小規模學校的社會貢獻不容置疑。一是落實《義務教育法》的規定,滿足并維護農村兒童就近入學的需求和權利;二是保障邊緣人口的受教育權,對切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意義重大。
《指導意見》對鄉村教育治理體系進行了系統改革。首先,將小規模學校明確按人數界定而不是按學校屬性、規劃建制界定,并與中心校一體化辦學,突破了學校間屬性不同、權力不同的局限,有助于不同規模學校的平等發展。其次,實施小規模學校教師輪流任教制度,將有效消除教師對一去定終身的畏懼,兼顧教師個人和學校的發展,將有力緩解鄉村小規模學校嚴重缺教師的問題。第三,辦學條件上提出針對兩類學校特點,要求各省確定兩類學校校舍建設、裝備配備等基本辦學標準,將從根本上為兩類學校的建設和發展確立強制性制度依據。第四,建立外部支持系統,明確教研員、責任督學、信息技術人員對小規模學校發展的支持作用,有助于消除小規模學校遇到困難和問題因偏遠閉塞而求助無門的現象。
《指導意見》堅持實事求是原則推動農村教育現代化。《指導意見》對教育信息化、教學質量、教師職業發展、文體活動保障等提出的具體要求,無不是從發展角度保障農村師生的平等權利,體現了國家與時俱進的發展權理念,以及發展權保障的可持續性。為教師走教提供交通幫助與支持,鄉村學校教師納入當地政府住房保障體系等一系列措施,體現了國家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決心。
提高小規模學校辦學水平還要注意幾個問題:
一是從制度保障角度考慮,督促各省盡快制定小規模學校的基本辦學標準。中央層面應加強對地方研制小規模學校標準工作的監督和指導。資源配置標準不宜采用生均指標,而應以班數、學科數量或者課時為依據制定。
二是從教育質量提高角度考慮,兼顧小規模學校缺乏師資和教育改革的要求,在小規模學校推廣以混齡為特征的復式教學,不僅要加強教師培養和培訓,還應開發適合復式教學的資源材料。在保障國家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內容不減少的前提下,加強課程整合推廣主題教學,各地組織力量開發基于國家課程標準的主題教學單元。
三是從外部支持強化角度考慮,加強社區援助的爭取,深度推進家校合作。在教師輔助下家長或者社區居民授課,可解決小規模學校教師過于勞累、學校活動課過少、部分課程開不齊等問題,也有助于增進社區與學校的互動,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懷、建設和管理家鄉的意識。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教育報》2018年08月30日第8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