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喜讀《鄉鎮干部手記》
我與李萬忠因為寫文章,雙方有些交往。最近一年,我們住在同一院子,晚上多次一起散步聊天,談及鄉鎮話題,皆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因此,忘年交之情,與日俱增。兩個月前,他把自己的新著《鄉鎮干部手記》贈給我。該書于2018年4月,由知識產權出版社(全國百佳圖書出版社)出版發行。反復閱讀、仔細品味,感悟到該書正如三農專家李昌平先生在《序》中所說“是部不可多得的研究鄉村治理的好著作”。
恩格斯曾說:真理說到底是讓事實凸顯出來。我想“真實”也是這樣。“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作者于1990年從郴州農校畢業后,在鄉鎮扎扎實實干了23年,對所在的兩個鄉鎮的23個村了如指掌。從工作實踐中直接探究鄉村治理。他從2013年至今在史志辦工作,則從歷史領域研究鄉村治理。前后近30年,用日記或筆記積累了近百萬字的鄉村治理素材。這本書就引用了其中104則日記。
他的日記堅持當天記,再忙再累也如此。例如,2008年5月15日,作者參加青葉村選舉之后回到鎮里,已是凌晨2:40,硬是堅持寫完日記才睡覺。2006年12月30日,下村處理械斗事件,日記是在凌晨2:56寫的。如此及時寫日記,確保了內容準確真實,這種精神難能可貴。
他的日記 ,既記大事,也記小事。1993年6月2日至7月22日,因工作到村民家吃飯15次,每次把菜譜都記下來了。書中寫道:“這一年茶村有33戶村民喊我吃過飯,占全村110戶的30%。一來說明這里的村民好客,二來說明我與村民的關系處理得好。至今,我都很感激他們”。當時,政府允許下鄉干部到村民家吃飯,餐桌也是鄉鎮干部發現問題,處理矛盾的平臺之一。
他的日記 ,既記“得”,也記“失”。2008年10月23日的日記,征收農業稅中,他記錄了一個鄉武裝部長通過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感化了一個“釘子戶”;1992年的一天,作者送一個懷上了第四胎的婦女去鄉鎮計生服務站,途中,她借口解手而逃走了。因此,他被領導狠狠地批評了一頓。此后,送計生對象會安排一男一女兩個干部,以免重蹈覆轍。
2016年2月23日,他日記寫了“一對夫婦一百年繁衍了123人”。可見這一百年來農村人增長之快。他閱讀《光緒郴州直隸州鄉土志》,得知古人也搞計劃生育。可是到了2017年,不少農村育齡夫婦也不愿意生第二胎了。通過對比反映了人們生育觀念的變化。
綜上所述,這本書的內容真實,都是從詳細的事實中凸顯出來,千真萬確的。
書中寫到貧困孩子讀書難,舉的例子令人感嘆:茶村小王1998年考上郴州醫專后,為了5000元的學費,其母親東借西湊,僅僅借到一千元,十分為難。她靠自己勤工儉學,五十多歲的母親外出打工,才得以讀完五年大專。2003年從郴州醫專畢業后,因欠2000元學費拿不到畢業證,向男朋友以身相許并兌現。這一節,寫出了窮孩子在社會中上升一個階層的難點、痛點,使作品顯得有溫度和生命力。
今年8月11日,湖南作家紀紅建的長篇報告文學《鄉村國景》榮獲“魯迅文學獎報告文學獎”。他說:根據文學存在的價值在于思索。我想:《鄉鎮干部手記》這部接地氣的關于鄉村治理的學術著作的價值也在于思索。這部手記不僅僅是親手記下了種種鮮為人知的事實,而且面對親歷親為,耳聞目睹的現實,用唯物辯證的科學方法,冥思苦想,獲得了不少獨到的見解,此書具有存史資政、改善鄉村治理工作的價值。
例一:習主席強調反腐敗,老虎蒼蠅都要打。村干部也有腐敗。一位經管站長說:“村級腐敗,表面上問題出現在出納身上。實際上,根子在村支書、村主任”。作者追根尋底,透過現象把握本質。
例二:作者敢于標新立異。按常態,一個群體一般可為先進、中間、后進三總分兩頭小,中間大。書中卻把鄉鎮治理中的村民,大致分成五種類型:1.積極分子(帶頭執行政策);2.老實村民(吃苦耐勞,容易說話);3.中間村民(不當先進,也不落后);4.刁民(無法回避的話題);5.地痞、地霸(鄉村秩序的破壞者)。這五類也是兩頭小中間大。其中對“刁民”的方方面面,分析得淋漓盡致,并舉實例說明。作者想得如此周到,分得如此細致,對鄉鎮干部在工作中抓兩頭帶中間,有較好的借鑒的作用,對推進工作十分有利。
例三:關于恢復鄉村生態平衡,作者從實踐中總結出兩種對策:一是積極作為,如在政府支持下退耕還林等等;二是無為而治,即自然恢復。這樣費力不多,花錢少,又能恢復本地物種。作者建議國家應當劃出一些深山老林地帶,不要去開發,也不要造林,更不要在這里搞新農村建設,而是鼓勵村民從這里搬出去,讓大自然休養生息……。若干年后,“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多思出高見,作者把老子的智慧——“無為而治”也用活了。
例四:該書最后一章,寫精準扶貧。作者首先分析貧困戶何以貧困?例舉了十一種原因,可分為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其中有一種主觀原因就是“不良習氣‘懶惰’”。對于這種貧困戶物質上的扶助不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要著重“思想扶貧”,即“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這樣對癥下藥,方能藥到病除。用不著繁瑣舉例,不難看出,作者著書立說,嘔心瀝血,絞盡了腦汁,在思索的高山上,不懈攀登。
“無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顯”、“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談到該書的創作初心,我想,作者生長在農村,求學在農校,工作在農村(23年),研究對象確定在農村,有生以來與農村結下了不解之緣。其原因正如著名詩人艾青的名句:“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人生的價值不在于獲得什么東西,而在于他對社會奉獻了什么東西。李萬忠同志在鄉村實干苦干了20多年,直到今天還是個副科級,無更多的機會讓自己的學識付諸實踐。他“不想讓自己多年積累的鄉村工作經驗以及對鄉村社會的認識,隨著時間的消逝而化為烏有……”。于是,他開始自我轉型,全心全意投入到鄉村工作思考與寫作中來了。這本書,歷時十年,數易其稿,愈挫愈勇,“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為憔悴”、“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心血之作終于付梓。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要老鄉脫貧致富,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都要優化鄉村治理。無論是德治還是法治,務必了解鄉村,多多思考鄉村,深入研究鄉村,方能掌握其規律,工作才會事半功倍。而《鄉鎮干部手記》一書的出版,正為我們推開了一扇方便之門。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盼望年富力強的李萬忠同志,在鄉村治理的研究領域,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
作者系郴州市三中退休老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