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向剛等:廢舊生產建筑在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中的重生

[ 作者:向剛?郭海鞍??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9-01-03 錄入:王惠敏 ]

——以蘇州吳中區黃墅村匠心工坊設計為例

江蘇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背景

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鄉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得益于經濟改革和產業發展的雙重驅動。然而長期以來,資源要素從鄉村單一流向城市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性扭轉,這也是城鄉二元結構和城鄉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凸顯的直接原因。農村勞動力不斷大規模地涌向城市,使得農村人才流失日趨嚴重,村莊凋敝,“新三農”問題日益突出,即“農村空心化”“農業邊緣化”和“農民老齡化”[1]。

另一方面,富起來的鄉村在建設過程中由于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同樣亂相百出,千村一面、移植照搬、涂脂抹粉的現象同樣比比皆是,如此發展下去,鄉村特色盡失,鄉村文化發展的載體不斷消亡,那么幾千年傳承而來的鄉土文化也將消失殆盡,這是我輩必須警惕與思考的問題。

1、江蘇省全面推進的特色田園鄉村建設

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是江蘇省省委、省政府立足新階段的鄉村建設而實施的一項重要決策,旨在為全國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探索一條新道路,很好地契合了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2]。

2017年3月,江蘇省建設廳、中國建筑學會、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在江蘇昆山錦溪祝家甸村磚廠發起了當代田園鄉村建設時間的“江蘇倡議”,隨后該倡議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與支持,并將在江蘇省范圍內啟動100個特色田園鄉村的建設實踐。

2、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的推進過程

2017年6月20日,江蘇省委、省政府印發《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行動計劃》(蘇發〔2017〕13號)。江蘇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上提出要在“十三五”期間,規劃和建設100個特色田園鄉村試點,并希望以此帶動全省各地的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事業。

2017年8月24日,在全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工作推進會上,公布了由45個村莊組成的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首批試點村莊名單。

2017年9月15日,省財政廳印發《江蘇省省級財政支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政策意見》(蘇財辦〔2017〕42號)的通知。

2017年10月21日,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協同創新研究基地揭牌成立,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3、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工作要點

雖然江蘇省在經濟發展方面成就非凡,但仍然不能掩蓋其城市和鄉村發展間存在的較大差距。為了重塑城鄉關系,努力建設富有地域特色、承載田園鄉愁、具有江蘇辨識度的特色田園鄉村,堅持走出一條符合鄉村實際的道路迫在眉睫[3]。

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主要包含六方面的工作要點:(1)強調田園風范,注重鄉土氣息;(2)強調生態規劃,做響生態品牌;(3)強調特色挖潛,鼓勵創新發展;(4)強調試點先行,扎實穩步推進;(5)強調增收致富,資金政策保障;(6)強調鄉土文化,展現淳樸鄉風。

鄉村產業發展歷程及生產建筑現狀

產業是一個鄉村的生命、文化是一個鄉村的靈魂,特色田園鄉村的發展就是產業發展升級與文化傳承復興的融合,因此將文化傳承和產業轉型有機結合的研究與實踐,是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

1、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大致歷程

鄉村生產業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傳統鄉土工業時期、外來文化入侵時期、建國初期、改革開放初期和深化鄉村改革時期五個階段。

a.傳統鄉土工業時期

中國自古是一個農耕文明主導的國家,除了鹽、鐵、軍備等生產由官府掌控以外,其他生活用品的生產則主要由民間完成。家庭生產和手工作坊是鄉村較為主要的工業模式,村民們通過將村中的原材料加以加工,制成成品后售賣,賺取利潤,這是典型的傳統鄉土經濟模式。這些工業一般出現在經濟較為富庶的地區,依靠的是農村的剩余勞動力,主要包括造紙、榨油、碾米、燒窯等。

b.外來文化沖擊時期

始于19世紀初,西方列強入侵,與之伴隨的是西方文化技術的傳播。以沿江沿海通商口岸為起點,逐漸延及到內地農村,中國傳統社會發生巨變。傳統手工業從業人員大部分是分散在各個鄉村的村民,他們既沒有組織歸屬,也沒有現代科學文化的支持,在西方工業文明面前顯得不堪一擊。

但在這一時期,特別是清末和民國初期,鄉村傳統產業和民族資本產業在鄉村中此消彼長,也留下了一些工業建筑。特別是以梁漱溟、盧作孚等鄉村建設先行者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大力推廣工業進入鄉村,在鄉村中打下了一些工業發展與建設的基礎[4]。

c.建國后百廢待興時期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推廣土地改革政策,徹底終結了我國存續幾千年之久的土地私有制,使農民成為了土地的主人。但是發展農業只是基本民生任務,對中國的國際地位的提升貢獻微乎其微,所以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明確指出了新的發展道路,中國將穩步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

1949年到1976年,在經歷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和社會動蕩之后,中國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國家開始大力發展城市工業,發展重心聚焦在城市,農村的生產價值逐漸向城市轉移,造成了鄉村發展的乏力[5]。

d.改革開放初期

“鄉鎮企業”在十一屆三中全會過后如雨后春筍蓬勃發展。相比于上一時期的公社文化,此時的鄉村文化呈現出了一種去集體化的趨勢,村民逐步樹立起理性自主的新意識,能夠準確的對國家的政策制度進行充分地解讀并利用,從而使個人收入利益較大提升,鄉村認同感得以重構,創造出改革開放后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的一個奇跡。

1978—1994年期間,鄉村經濟實力逐年增長,農業的現代化水平也越來越高。這時的鄉村不僅有儲備資金,更有充足的勞動力來推動鄉村產業的建設發展,鄉村經濟收入逐漸走向多元化,純農業收入在村民收入中的占比越來越低。

e.深化鄉村改革時期

中國的鄉村改革在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第一次飛躍與90年代初期的膠結狀態后,黨和國家于1994年做出了繼續深化鄉村改革的決定,以期創造出鄉村改革的第二次飛躍。

因而,鄉村地區辦起了供銷合作社,通過服務體系聯合小規模農業,互惠互利,促進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轉型。可見,這與上世紀50年代形成的人民公社已全然不同,村民擁有了充分的自主權,自負盈虧,便積極改善農業現狀,生產熱情空前高漲。

1994至今,隨著鄉村經濟的大發展,村民不僅在農業生產、經濟轉型等領域相互聯合,而且在文化塑造方面,也嘗試采取類似社區營造等方法,積極維護地域特色與文化特質。鄉村自我認同感被重塑起來,這極大地豐富了鄉村文化的內涵。

2、鄉村中生產建筑的現狀

在鄉村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鄉村中遺存了大量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生產建筑,這些建筑或曾經與鄉村生硬交接、或密切融合,但隨著歷史與時間的變遷,已經成為鄉村風貌的一部分,融入了村民的生活,變成了一代一代鄉村人生活的記憶與鄉愁的組成部分,在鄉村中呈現出自身的特點。

a.鄉村生產性建筑數量龐大,種類多樣

鄉村生產性建筑不僅總量豐富,而且類型多樣。傳統鄉村工業以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源開采型產業為主,技術含量相對較低,其中主要包含農副產品加工,農業生產器械加工和資源開采等。近年來,隨著經濟和技術的不斷發展,鄉村工業涵蓋了更多的類型,輕工業重工業并存,傳統產業高新產業共進。多類型的鄉村工業同時造就了多樣的鄉村生產性建筑。

b.不同地區鄉村生產建筑分布不均衡

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鄉村工業在改革開放后迅速崛起,成為了目前國內鄉村工業最發達的地區。江浙地區鄉村工業擁有較好的歷史基礎,改革開放也較先惠及江浙地區,著名的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就是這個地區的產物[6]。其他省市的鄉村工業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與東南沿海省份之間仍差距較大。

從全國范圍內來看,鄉村生產建筑遺存在地區分布上是不均衡的。鄉村生產建筑廣泛分布于全國的各個鄉村,但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而中西部地區則相對較少。

c.當前鄉土工業建筑空置現象嚴重

由于經濟的轉型,鄉村生產建筑的廢棄現象較為嚴重,許多很有價值的歷史建筑處于荒廢狀態,多數面臨拆除的命運。

大多數產業建筑由于規模小、抗風險能力低、管理水平不高、產品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不高等原因,通常生產一二十年就不再滿足社會和市場的需要,從而被棄置,這些房子或已經開始坍塌、或變成一些低端功能使用,保存狀況一般。

3、鄉村生產建筑重生與轉型契機

作為解決新時代主要社會矛盾的重要舉措之一,鄉村振興一直是舉國關注的重大事業,而鄉村振興如何推動解決目前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也同樣備受關注[7]。

a.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帶來的建設需求

眾所周知,農村的土地實際上都是集體的,農民種地都是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形式進行的。土地是屬于農民自己的,這種說法嚴格意義上是不對的。應該說,土地是國家和集體的,但農民擁有承包權。但是,為了繼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土地將“三權分置”,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也就是說,所有權歸國家或集體,承包權歸農民,經營權歸經營者。

一方面,承包權依然歸農民,保障了農民的權益。農民的土地不論以后怎么樣,他依然對土地具有承包權。另一方面,盤活閑散土地,流轉土地,壯大農村經濟。所謂經營權就是在這塊土地上進行經營,經營的主體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企業。

可以預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也將不再是純粹的農民,農民并不一定種地,也可以有工作。經營主體進入鄉村,肯定也不是純粹的種植生產,往往會結合旅游體驗和特色產品等進一步放大土地的效益。這樣的經營模式帶來了接待、住宿、工坊等相關的建設需求。

b.新增建設需求帶來的轉型契機

鄉村要振興,無論是產業發展、文化傳承還是環境提升,亦或是功能補缺,都必然和建設分不開。在這些建設當中,新建并不是我們唯一的選擇。隨著人們逐漸認識到這些建筑遺存的價值,大量荒廢的鄉村生產建筑,正好可以抓住這個契機,通過恰當的改造設計實現轉型。

吳中黃墅村舊廠房再利用的實踐

蘇州吳中黃墅村是本次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100個試點之一,也是第一批的試點村。為積極響應此次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打造一個太湖自然鄉村與文化遺產保護帶的鄉村文化示范點,以東山鎮楊灣西巷村、臨湖鎮靈湖村黃墅、橫涇街道上林村東林渡三個村落為“點”,塑造“太湖文化復興”特色田園鄉村。

1、黃墅村的歷史文化發掘

黃墅村,位于蘇州市吳中區臨湖鎮靈湖村,黃墅自然村位于臨湖鎮西南,西鄰太湖,北依第九屆江蘇園博園。黃墅村是環西太湖沿線的一個重要窗口地帶村落,地處太湖生態保護區內,是典型的太湖村落景觀,自然生態非常優越(圖1)。

村莊現有農戶72戶,村民283人。村集體經濟690萬元,村民收入28000元。黃墅村總體風貌為江南田園與粉墻黛瓦相結合的太湖村落景觀,村內多數為二層樓房,約占總數的60%,局部為一層與三層。黃墅村森林覆蓋率非常高,森林產業發展基礎條件優越,結合文旅的形式,現已有一定的森林產業發展規模。

黃墅村歷史上才子佳人輩出,在文學、書法等方面皆有很多故事與淵源,而近年來,村里很多人憑借才智與傳統,在建筑裝修、材料加工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發展特色。蘇州著名幕墻企業金螳螂幕墻公司就和這個村有著莫大的關聯。當下,村中仍有很多人以木匠、石匠、瓦匠等為己業,因此筆者團隊希望將這種新的文化產業加強發揚,并且計劃建設一座“匠心工坊”。

2、匠心工坊用地現狀

匠心工坊用地位于黃墅村東北角,北臨騰飛路,東臨村落東側車行道,現狀為一家裝飾公司的廠房和宿舍區。廠區有兩棟較大體量的鋼結構彩鋼板生產車間、四棟磚墻木桁架屋頂的倉庫和一棟磚混結構兩層高宿舍,其中倉庫之間都加建了彩鋼屋面聯系成了一個整體。廠區建筑與黃墅村整體風貌和體量關系都十分不協調,伴隨著企業的搬遷,廠房卸下生產的責任,在黃墅村的鄉村復興中,繼續發揮作用。依托扎根匠人文化回歸,結合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功能策劃,利用既有廠區建筑,生產車間保留其鋼結構,拆除屋頂等圍護構件,拆除加建臨時建筑,保留倉庫和宿舍,進行改造。

3、村落產業復興策略

黃墅村已有產業主要是有限的農業和森林文旅產業。村內有萬源坊傳統酒坊生產糙米酒,還有森林咖啡廳和森林畫家工作室等。

通過多次與政府和村民召開座談會,對黃墅村民意進行了充分的調查。基于村民意愿,產業規劃以森林產業和匠人產業為主。森林產業包括林下種植和文旅休閑兩個板塊,匠人產業則主要是匠人產品和技藝的輸出,兩種產業的結合是一產與三產協調發展的策略。

a.產業引導,多元森林

黃墅村依托森林資源,在已有的相關產業的基礎上,發展林下作物種植、森林養生休閑、森林越野騎行、水上探秘等項目,以此引導產業發展。

b.文化回歸,匠心黃墅

現代社會,匠人文化越來越被全社會所推崇,匠人文化中所提倡的“敬業”和“認真”這二個詞,被整個社會接受和發揚。黃墅村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有一批村民在上海學藝,主要從事木匠、泥瓦匠、漆匠等。60年代下放回村,農閑時村里外派做工,為集體創收。手藝好的工匠開始逐步帶徒弟。80年代改革開放后,大部分男村民開始跳出田頭拜師學藝。通過精湛的手藝和勤勞的精神,部分村民開始發家致富。黃墅村的工匠歷史十分悠久。利用村莊現有工業建筑改造成匠心工坊,繼承并發揚黃墅匠人文化。

匠心工坊,提供給匠人創作的場所,是匠人創作及作品展示的場所,也是技藝傳承體驗的匠人學堂,還是產品宣傳銷售的共享市集,更是村民與游客共同擁有的活動中心。同時獨木舟制作技藝將在這里得以重新挖掘,獨木舟俱樂部的成立,不僅讓修復后的水系可以作為劃船的通道被利用起來,也提升了黃墅村的游客吸引力。匠人心坊將很好的彌補村落發展所欠缺的文化展示、產業激活、公共活動等共享空間,是一個功能復合的村落活動中心,對于黃墅村發展和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4、匠心工坊設計理念

a.綠色織補,水系修復

黃墅村雖然自然生態條件優越,但是村落的核心區的生態景觀存在較大的問題。一方面廠房區大面積的硬質地面打斷了村落連續的森林綠化,另一方面村落水系被村莊建設打斷,與太湖不連通,導致水質比較差。所以第一步并不是蓋房子,而是以匠心工坊的場地為發起點,引導村民對村落核心區進行生態修復。

雖然廠房生產車間與村落的肌理和風貌都是不協調的,但是其作為村落發展歷程中的一環卻真實存在,是村落當下發展的見證。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并不是要修建一座古色古香的鄉村,而是選擇性保留村落特定時期的生產建筑,結合綠色織補的巧思,讓生產車間形成了新的功能場所。我們拆除車間的墻體和屋頂,保留下它的鋼結構,在其間種樹,樹下成為露天劇院和共享集市。通過這個綠色補丁,織補村落森林綠化。

村莊近現代的建設嚴重破壞了村莊的水系,我們通過疏通、治理、新掘等手段,使得水系重新環通。這樣不但有益于水質的提升,修復的水系還可以作為獨木舟劃行通道,從匠心工坊出發,欣賞村落,體驗密林和濕地。

b.匠人建筑,“建筑”匠心

承載匠人文化的不應該單單只是匠人本身和展廳里的圖片及展品,整個匠心工坊的建筑,景觀,甚至是門窗細部都應該是匠人文化的展示載體。所以我們并沒有設置大量的展示空間去專門展示匠人文化,而是把整個匠心工坊都看作是一個大展品,把更多的空間用來承載黃墅所需的公共功能。也就是整個匠心工坊就是一件匠人文化展示的“大展品”。

匠人文化,也是材料的文化。我們從中國傳統建材中選取出五種典型的建筑材料,磚、石、竹、木、瓦。既作為匠心工坊的展示主題,同時也是改造設計中主要運用的建筑材料。村中的石匠、木匠、泥瓦匠等匠人作為鄉賢,參與到匠心工坊的實際建造中來。工坊落成后,他們又作為老師在這里教授年輕人和小孩讓傳統技藝得以傳承,又豐富了游人的匠人文化體驗。

在展覽方面,材料的運用發展歷史,傳統工序,傳統工藝,代表建筑等將由專業策展團隊進行梳理,在這里展示,科普傳統建造文化(圖4)。同時,當代材料科技的研究成果和創意元素產品等也可以在實體空間內得以展示并親身制作體驗。依托區位優勢,專門設置的工作坊空間,不僅成為黃墅匠人精神和技藝傳承的地點,也是城市人體驗傳統建造文化和匠人技藝的鄉村課堂。

森林作為黃墅村發展的基礎,在匠心工坊的項目場地用綠化織補廠房區的生硬。我們除了將廠房硬質地面用綠蔭空間進行填補以外,我們還在保留建筑間隙植入不同主題的綠化院落。樹蔭之下,成為共享集市,露天劇場,休憩空間。

水道將匠心工坊分為兩個區域,一個是匠人文化體驗和展示區,一個是獨木舟俱樂部及其配套服務。在設計中,跨水設置小橋,沿水布置碼頭,臨水安置座椅。過橋進村,劃船戲水,臨水飲茶,匠心工坊細致地營造了建筑與水、人與水的親密關系(圖5)。

思考和總結

在廣大鄉村,現存著很大一批包括倉庫、磚窯、廠房在內的生產建筑,它們的發展給農村經濟的騰飛注入了強大活力。目前國內對于生產建筑的保護與利用,研究城市的多,研究鄉村的少;研究具有時代特征的多,研究不具備特色的少。在城市環境中,只有少數具備時代特征且建筑質量較好的工業建筑得以保護并在利用,大部分還是被拆除。在鄉村環境中,由于關于鄉村生產建筑的保護利用的意識的缺失,生產建筑較少有再利用的實例。

鄉村生產建筑是為了滿足生產需求而建造的,普遍具有較大的空間和體量,但其所具備的美學價值不高,且多與地方鄉土建筑風貌不符。所以鄉村工業建筑在完成生產使命之后,往往被閑置或被拆除。

但是隨著鄉村復興事業的推進,對于普遍缺少公共空間的鄉村來說,閑置的生產建筑恰恰是一個補缺的良機。鄉村生產建筑的保護與利用研究,對于正如火如荼進行的鄉村復興事業,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略

作者簡介:向剛,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碩士研究生。郭海鞍,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本土設計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城鎮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總建筑師,高級建筑師。劉海靜,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城鎮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建筑景觀所副所長,建筑師。

原文刊登于《小城鎮建設》雜志2018年10月刊,本文在原文的基礎上經過刪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村與城鎮建設 微信公眾號(原創 )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日韩第一页 |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一本 | 最新国自产拍视频在线播放 | 午夜福利日本一区国产 | 综合伊人久久在 | 在线精品国精品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