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王曉毅:中國扶貧注重提升小農戶發展能力

[ 作者:王曉毅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9-01-03 錄入:王惠敏 ]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40年來,“我國貧困人口累計減少7.4億人,貧困發生率下降94.4個百分點,譜寫了人類反貧困史上的輝煌篇章”。40年來,解決好“三農”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中國的改革始于農村,通過聯產承包,農民家庭重新成為生產經營單位。作為融生產與生活功能為一體的小農戶,在農業和農村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小農戶的脆弱性也是導致農村貧困落后的重要原因。提高小農戶的自身發展能力、減少其脆弱性,是中國扶貧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經驗之一。在精準扶貧時期,盡管農業公司的介入對于脫貧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仍須高度關注小農戶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扶貧注重提升小農戶發展能力

小農戶的脆弱性與貧困

農村改革開啟了我們重新認識小農戶的過程。在農村改革之前,被稱為小農的傳統小農戶往往被認為是落后和分散的,特別是與產業工人相比,他們的生產技術落后,缺乏組織,因此需要被徹底改造。但是中國農村改革的實踐卻表明,農民的家庭經營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傳統小農并非必然被消滅,小農戶經營推動了農業和農村發展。

小農戶的家庭經營之所以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首先在于其靈活的決策機制,由于農業生產的環境多種多樣,農作物生長過程漫長,因此需要生產者能夠做出靈活的決策,家庭因為規模小和決策靈活而更適應農業生產。其次在于緊密的利益機制和便利的管理。小農戶是融生產與生活為一體的單位,家庭成員既是管理者也是生產者,因此可以減少管理成本,且成員之間利益更加直接,因而有更高的積極性。最后在于家庭成員融生產者與消費者于一體,小農戶家庭成員無須支付工資,且其產品具有自我消費的特點,因而具有更強的生存能力。

但是小農戶因為生產規模小和產出量少,天然帶有脆弱性。斯科特在《農民的道義經濟學》一書中曾將這種脆弱性比喻為“水淹到脖子”,任何微小的損失都會導致其破產。傳統農業往往是靠天吃飯,多變的天氣和頻發的自然災害經常給小農戶帶來毀滅性的打擊,農業產出低和頻繁的自然災害造成小農戶因剩余不足而普遍缺少物質積累。盡管農民往往非常節儉地過日子,希望形成一些積累,但是多數農民缺乏多余的產品。在災年,許多農民不得不依靠借債度日,而債務往往會使他們進一步陷入貧困。

小農戶的家庭生命周期也是導致其周期性貧困的重要原因。如同任何生物一樣,小農戶的家庭呈現出明顯的周期性,最直接體現在勞動人口與消費人口的相對數量上。小農戶家庭剛剛形成時期,因為得到了父母家庭的支持,家庭生計往往比較好,但是隨著孩子出生和父母年齡增長,家庭的勞動力減少而消費人口增加,這個時期往往是小農戶特別容易陷入貧困的時期,由此產生的周期性貧困成為許多貧困家庭的重要特征。

小農戶的生存策略與政府扶貧

20世紀80年代以來,政府實施了大規模減貧行動,那些與小農戶的生存策略相適應的減貧措施發揮了積極作用,提升了小農戶的能力,幫助小農戶克服脆弱性。

第一,促進小農戶生計的多元發展,實現可持續的收入增加。小農戶減少脆弱性的策略之一是多元化策略,采取種植多種作物和種養結合的方式,防范可能的天氣風險并滿足家庭的需求。在扶貧中普遍采用的農業技術培訓、小額信貸,增強了農戶實現多元發展的能力。農業技術培訓使貧困戶掌握了生產技術,特別是新的種植和養殖技術,原來他們不曾種植或養殖的品種,在扶貧中也被大量開發出來。小額貸款提供了農民產業多元化所需要的資金,許多貧困戶在獲得小額貸款支持以后,開始發展家庭養殖業,實現家庭農業與畜牧業的結合。貧困戶通過多元化生計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模式,除了種植業和養殖業結合之外,還形成了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種植相結合、農業與林業相結合等。在一些貧困山區,傳統上農戶經濟建立在種植業與養殖業相互結合的基礎上,但是因為飼料不足和缺乏資金,種植業和養殖業經常難以為繼,通過政府扶貧資助,貧困農戶開始種植牧草并增加牲畜的養殖,從而使傳統的種養結合得以擴大。

第二,支持非農就業。兼業是小農戶克服脆弱性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農業產出有限,男子在農閑季節從事非農勞動,婦女從事家庭副業以增加家庭收入,可以彌補農業收入的不足,增加收入多樣性。這兩種策略在扶貧中都被加以利用,參與扶貧的政府扶貧部門、婦聯和社會組織在貧困地區開展了大量婦女扶貧項目。核心內容是通過培訓提高婦女的手工藝水平,并進而通過提供市場銷售渠道和信貸,支持農村婦女從事手工藝品的生產加工;同時貧困地區組織了大規模的非農就業培訓,向東部地區輸出勞動力,支持貧困戶創辦微型企業,從而增加貧困戶的非農就業。

第三,為貧困戶提供教育和醫療服務,減輕家庭周期性貧困的影響。貧困家庭的周期性脆弱階段也是教育和醫療支出較高的階段,克服周期性貧困往往超出了貧困農戶自身的能力,因學致貧和因病致貧的現象很普遍。克服貧困家庭的周期性貧困,需要社會提供教育和醫療服務。針對貧困家庭的周期性貧困,社會組織發起了一系列的行動,以解決貧困農戶的教育和醫療問題,如希望工程、母嬰健康項目等,這些行動逐漸轉化為國家政策。日益完善的社會政策有力地幫助貧困農戶打破周期性貧困。

中國農村精準減貧強調到村到戶,對貧困農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通過股份合作制等多種組織形式,切實發揮貧困農戶的主體性,提高貧困農戶自身發展能力。

精準扶貧時期的小農戶

中國扶貧成功的經驗之一在于發掘小農戶的發展潛力,但是小農戶的分散性制約了其進一步發展,特別是與市場的鏈接。精準扶貧提出后,公司化的農業對于扶貧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公司通過土地流轉將農民的土地集中,以借貸和股份的方式將農民和政府的扶貧資金進行整合,通過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獲得遠比農戶經營更高的經濟收益。在公司化農業的發展過程中,貧困農戶不再是一個獨立生產單位,他們成為公司農業的一部分,或者從公司分享土地和股份的收益,或者參與農業生產,獲得勞動報酬。

通過政策推動,公司化農業扶貧使貧困農戶分享農業公司發展的利益。公司化的農業與傳統小農戶的生存策略是不同的,專業化替代了多樣性、規模效益替代了分散的風險防范、資本密集替代了小農戶勞動密集。在公司化農業的格局下,大量貧困戶獲得了比家庭經營更高的收益。例如,穩定的土地租金收入使農村老年人可以維持基本生活;農村青壯年不再被土地束縛,可以專心外出打工。公司化農業也使農村婦女和老人在村莊得到就業機會。

但是公司化農業也存在重大風險,特別是一些貧困地區政府急于實現產業脫貧的目標,引進了一些不成熟的公司,這些公司的抗風險能力較弱。專業化和規模化并不意味著市場風險的消除,而可能是形成風險的積累,風險發生的頻率降低,而規模擴大,如果這些風險被轉嫁到農村貧困人群,失去了小農戶生存策略保護的貧困人群會更加困難。

盡管公司化農業對于實現2020年現有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也擠壓了小農戶的生存空間。在土地流轉以后,一些農村因為人口進一步外流而空心化更加嚴重;因為農民家庭不再是生產單位,因此一些貧困戶開始失去脫貧的主動性。所以在看到公司化農業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更加關注小農戶的發展,珍惜中國小農戶脫貧的經驗。

總結40年來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歷史經驗,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壯大集體經濟,我國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三区 | 亚洲第一a在线网站 |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午夜国产AV中文乱码字幕 | 尤物萝控精品福利视频的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