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當前,快速化的鄉村建設往往被當作工程項目展開實施,并以簡單粗暴的方式進行拆除建設工作。然而,對于拆除中所產生的廢舊材料卻無人愿意分揀,導致了資源的極大浪費。
姜嫄村位于陜西省楊陵區揉谷鎮,自2018年起,在“廁所革命”政策的推動下,為有效提升村民生存環境質量,楊陵區政府采取統建方式并建立分擔機制展開了農戶改廁的拆除建設工作。在此過程中,施工隊追求效率,漠視了廢舊材料的剩余價值,將其當作建筑廢料進行清運、填埋,造成了嚴重的浪費。而且此工程項目由政府委托,施工隊完成建設,村民在此過程中缺乏參與感,更是意識不到參與建設中來可以創造的價值。基于此背景,在駐村指導建設中,我們建立了一套帶動村民參與廢舊材料回收再利用的工作機制,使施工隊在施工進程中留出一定彈性,讓村民意識到廢舊材料價值的存在并且能夠積極參與其中,提升其節儉意識及參與家園建設的積極性。本文通過總結此實踐經驗,以期為鄉村建設中建筑廢料的循環利用帶來啟示。
1、建筑廢料變廢為“寶”
1.1 項目概況
在姜嫄村改廁過程中,為滿足后巷道抽糞、通行、降低安全隱患等要求,需拆除宅基地之外的違建建筑,因此產生廢舊材料是不可避免的。由于當下鄉村建設中對于廢舊材料清運、填埋的選擇,大家往往將其當做建筑廢料的一部分。然而,在各方鄉建者共同協作下,通過推行村民參與下的建筑廢料回收再利用模式,使得拆除中產生廢舊材料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同時為村民也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收入。當下,在姜嫄村,建筑廢料回收再利用從常識已變為了一種社會共識。
1.2 建筑廢料回收變為共識
如今,走在姜嫄村農戶改廁的施工現場,村民清理廢舊紅磚的場景是很常見的:他們蹲坐在自家后院中,手拿瓦刀,對著地上的紅磚反復地敲敲打打,動作熟練,聲音清脆,身旁不時地還會出現一位村民,用磚鉗將被敲打后紅磚整齊的碼放到一旁的空地上,前后工序緊密相接,畫面很是和諧。有一位正在清理廢舊紅磚的村民曾這樣說到:“這些紅磚好的很,不能浪費啊”。他的話讓我們深感觸動,“不能浪費”并非僅是口頭上傳頌的節儉美德,從村民們的實際行動中來看,它更是生活中實實在在的一種行為習慣。
1.3 建筑廢料再利用變為美麗院墻
眼前這些美麗的后院墻貌似很難與建筑廢料之間產生聯系,但是在這些潔凈的水泥磚背后,與之相銜接的卻是村民們辛辛苦苦清理的廢舊紅磚。它們在匠人師傅的“精雕細琢”之下,充分發揮出了使用價值,由廢料換得新顏。
1.4 建筑廢料變為實實在在的效益
通過倡導村民們參與建筑廢料回收,不僅提升了村民的節儉意識,同時也為其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收入。在2018年駐村指導建設期間,通過數據統計我們發現:每戶村民能夠清理完成1000-1200塊紅磚,施工方以當年市場價的一半進行收購,每戶可收入300-360元。除此之外,通過建筑廢料低技化再利用的方式,廢舊紅磚利用率達到了近45%,與全新紅磚砌筑墻體相比每戶節省造價近14%,與全新水泥磚砌筑墻體相比每戶節省造價近11%。由此看來,建筑廢料只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只須合理利用便能發揮其最大的價值。
2、如何變廢為“寶”
在姜嫄村農戶改廁過程中,建筑廢料能得以有效利用,其重點與難點皆在于如何轉變村民思想觀念,使其參與到建筑廢料回收再利用過程中來。對此,我們建立了以“村民參與”為目標導向的工作機制,通過適時擇機組織村民參與建筑廢料回收及低技化再利用的方式詮釋“儉”文化,提升村民的節儉意識,激發村民參與建筑廢料回收再利用的積極性。
2.1 以村民參與為目標導向的工作機制
以村民參與為目標導向的工作機制,其主要涉及村三委,施工隊,駐村規劃師,村民4方人員。在此工作機制下,各方人員責權明確,并形成了相互制約關系:駐村規劃師在設計圖紙中需明確建筑廢料再利用方法并進行量值估算;施工隊負責采購建筑廢料、監管施工效果;村三委負責動員組織村民參與,保障村民利益;村民負責清理自家后院建筑廢料。考慮到回收建筑廢料耗時較長,為防止其影響施工進度,各方人員通過多次協商,依據正常施工速度(拆除2天,清表2天)明確村民進行回收建筑廢料平均時間為2天,之后正常進行清表工作。而在采購問題上,施工隊與村民經過協商明確以設計圖為準,對于不影響建成效果并能正常使用的建筑廢料以當年市場價格的一半進行采購。通過此工作機制,賦予了建筑廢料一定的經濟價值,激發了村民參與家園建設的積極性,更是為村民走出家門參與公共空間營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2 適時擇機組織村民參與建筑廢料回收
在村民的慣常思維中,建筑廢料往往是被傾倒在村外溝壑中的廢棄物,是沒有人要的“垃圾”。因而,在建筑廢料回收的過程中,村民們的參與熱度并不高。鑒于此,為了激發村民們的積極性,我們以帶動“部分村民參與”為入手,使其認識到當下建筑廢料所蘊含的經濟價值,以此帶動更多村民們參與到建筑廢料回收中來。在此過程中,農民豐收節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秋收的喜悅之后迎來了農閑時節,村民們開始進入曬曬太陽,嘮嘮家常,看看電視的休閑生活狀態。借此時節,在村領導動員組織下,我們帶領十幾位村民共同清理后院拆除后的廢舊紅磚,施工隊按約定的價格向村民進行收購,以此消除村民們的顧慮,使其認識到了昔日的廢棄物,在如今卻可以變廢為“寶”。
在鄉土社會的熟人關系網絡中,村民更信任村民,帶頭參與建筑廢料回收的村民們在嘮嗑的過程中向其他村民展露著自己的獲得感,使更多的村民接踵而至,參與建筑廢料回收的積極性也在逐漸高漲。
2.3 建筑廢料低技化再利用詮釋儉文化
于村民而言,建筑廢料是不美觀、使用價值不高的。因此在鄉村蓋房子,村民往往會選擇購買新磚進行建設,并不能接受使用廢舊紅磚。面對此情況,我們通過引導村民參與到廢舊紅磚再利用過程中來,并以最為常見的傳統建造技法,將其與廉價的水泥磚搭配砌筑,應用于中線以內墻體、廁所墻體、腰線,墻花等部位,再結合點狀窗,條形窗的點綴,建設出了簡約而富有現代化風格的墻體形式,使得村民在見證廢舊紅磚變成美麗院墻的過程中,得以充分感受“儉”文化的實用性價值,轉變其思想意識。
3、個人思考
從此次實踐探索中來看,建筑廢料變廢為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滿足村民利益訴求、發揮鄉村熟人鏈效應及轉變村民思想觀念的過程,充分發揮了廣大村民的力量,使得建筑廢料回收再利用得以有效實施。對此,著眼于整個鄉村建設過程,筆者僅就個人不太成熟的思考談幾點看法。
3.1 村民參與鄉村建設首先要有利可圖
當前在鄉村建設中,喚醒村民家園責任意識,一直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就我國鄉村發展現狀來看,村民收入較低,為了謀生,進城打工已是常態。因此,留住村民并推動其參與到家園營建中來,首先要保證村民在建設中有利可圖,滿足其養家糊口的需求,進而引導村民從“有利可圖”到“應到如此”價值觀念的重塑,推動鄉村建設工作的有效實施。
3.2 解決鄉村問題要發揮熟人鏈的優勢
我國鄉村量大面廣,建設任務繁重,解決鄉村問題,最重還是要靠億萬村民。而且在鄉土社會固定的生活狀態下,村民們建立了屬于自己的“小圈子”,通過一張張私人關系網絡,有效地應對了生產、生活中的問題。因此,在鄉村建設中,通過熟人社會下的人際網絡關系,以點帶面的調動廣大村民建設鄉村,改變鄉村,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將會是解決鄉村的問題最為行之有效的辦法。
3.3 村民思想陋習從參與營建中改起
快速化的鄉村建設進程中,村民養成了“懶私油賴”的生活陋習,只想充當最后成果的享受者,鄉村建設更是步入了建設容易,管控難的困境。然而在傳統鄉村自組織建設過程中,鄉村聚落空間承載著村民的真實訴求,體現著其固有的文化觀念和行事準則,與村民之間建立著思想意識空間化、空間內涵意識化的互動機制。因此,當下我們需要重新建立村民與鄉村聚落空間之間的聯系,使村民在參與空間營建的過程中,思想意識得以教化并能更好的作為價值主體去享受鄉建的物質、精神文明成果。
4、結語
本文所述的建筑廢料回收再利用,是指在農戶私宅改造中直接利用拆除的廢舊紅磚進行再次建設,著重處理的是“村民、廢磚、利益”三者之間的關系。從整個鄉村建設過程中來,關于建筑廢料的利用,除了這些老舊材料之外,還包括混凝土廢塊、木材及金屬廢料等廢棄物,而對此需要我們在運行機制、管理機制等方面做出創新,鼓勵地方政府、施工隊、村民們能主動消解鄉村的這些建筑垃圾,使其在鄉村建設中發揮作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北斗城鄉規劃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