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各行各業的發展突飛猛進,農村人進城成了普遍現象,進而涌現出了“土地撂荒”、“空心村”、“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各種現象,在工業、國防、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農業,儼然成了一個發展“短板”,年輕人進城打工創業,村里只剩下勞動力較弱的老人與兒童,造成很多土地被閑置荒蕪,土地撂荒是造成土地資源浪費的一個重要因素。
淺析農村土地資源流失的原因:
農業種植管理技術依然是“老把式”
根據實地調研,一個有50000畝耕地的鄉鎮,農村撂荒土地畝數可達到500畝以上,一般農戶的種植模式和生產技術基本和10年前沒有太大區別,沒有安裝噴灌、滴灌以及大型農機具等新型農業設施設備,依然是人工作業占主流。農業生產力水平沒有長足進步,甚至停滯未前,農業收益遠遠低于其他行業,造成土地撂荒。
二、農業隊伍年齡結構“老齡化”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和農村人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依然會占很大比重,但是,年輕的科技人才投身農業產業的寥寥無幾,國家在支持農業產業和農村人才創業方面提供的支持仍然薄弱。很多村子都是留守兒童和老人,年輕人寧愿選擇出門打工,也不想在家守著一畝三分地,造成土地撂荒。
三、農產品種植收入“憑運氣”
今年的大蒜價格的持續低迷,讓全國蒜農傷了心,甚至很多大蒜種植戶血本無歸,仔細考究,造成今年大蒜種植比例偏高的主要原因是去年的大蒜價格“引人注目”,農戶在很大程度上對種植項目存在盲目性,對預計收益無法判斷,因為農產品價格完全由市場主宰,缺乏最低保護價,農民缺乏對市場的“安全感”,每年的種植項目,就像一次賭注,市場價格好,就算運氣好,市場價格低,只能白白付出辛苦,這也是很多人不愿種地,不想在農業方面投資的主要原因。
四、年輕人對農業這方田地“不來電”
在2017年的全國高校大學生就業去向統計中,更多人選擇信息傳輸、軟件研發、金融、科學研究、互聯網等,數據顯示,每年都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成為選調生和公務員,而選擇自主創業的人少之又少,選擇農業領域的更是寥寥無幾,對一個農業大國來說,各類農業人才的缺失,是整個農業產業舉步維艱的一個重要原因。
解決農村土地撂荒現象的對策:
一是農業專項扶持資金和更多惠農政策的落地。更多惠農政策的落地和資金扶持才能更加有效的促進土地流轉,解決農民創業的開頭難問題,幫助在農業方面有想法有創意的農戶大膽邁出第一步,為農業發展注入第一股舉步動力。二是建立農產品價格保底機制。在更大程度上對農產品加強價格保障,建立農產品價格保底機制,避免農產品價格不及人工費的尷尬局面,讓種植戶心里有底,增強農戶發展農業的信心和決心。三是建立健全農產品保險項目。現在的農業保險主要包括小麥和玉米,如果突遇雹災等自然災害天氣造成絕產,保額也只有200—300元之間。其他大棚等經濟作物種植,目前還沒有健全的保險制度。在種植項目上,大棚種植收益較高,但投資大,風險也大,今年保定的一場雹災,讓很多西瓜大棚種植戶只能“望瓜興嘆”,農業,亟待健全農產品保險項目,為農業發展保駕護航。四是銀行方面向農業的貸款扶持。由于農業投資風險大,且很難對收益進行評估,所以,一直以來,金融機構對農業的放款力度很小,很多農戶有技術、有想法,但是就是沒有資金來源,所以加大農業方面的貸款扶持,為農業發展注入第一筆啟動資金,是做活做好農業的有力支撐。五是建立土地所有制改革試點。我國現行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改革開放初期施行的土地政策,當時的政策背景是打破“大鍋飯”,多勞多得,增強農民干勁兒。當時的時代背景是急需激發個人能動性,更大程度的解決溫飽問題。而現在,全國物質生產能力正在突飛猛進,解決溫飽已經成為過去式,更多的人從農業中抽身出來,去從事其他產業的生產,這就需要整合土地資源,注入科技元素,減少人工投入,加大農業機械化程度,所以打破聯產承包責任制形式,建立土地所有制改革試點勢在必行。六是增強農業自身魅力,吸引年輕人投身農業。吸引人才的方式就是產業的自身魅力,當各種新型惠農政策落地,才能讓農業真正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才能有更多的年輕技術人才投身農業,為農業發展帶來新的內需和活力。
作者系基層工作者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