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閔慶文:非遺保護:農業文化遺產地的中國經驗

[ 作者:閔慶文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9-06-11 錄入:王惠敏 ]

編者按:農業文化遺產是融經濟、生物、技術、文化、景觀為一體的復合系統。作為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倡議的最早響應者、積極參與者、成功實踐者、重要推動者、主要貢獻者,10多年來我國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產生了良好的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以整體性保護和動態性保護為主要特征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研究與實踐,為農業文化遺產及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貢獻了中國經驗,對于其他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也有重要借鑒意義。

關鍵是要保護遺產的“棲息地”

再過幾天(6月8日),將迎來我國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非遺活動的主題為“非遺保護,中國實踐”,口號是“在生活中弘揚,在實踐中創新”“傳承文化根脈,共筑民族未來”“非遺保護,你我同行”。

我國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早在2001年,昆曲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3年10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剛剛通過、尚未正式生效(該公約于2006年4月正式生效)之際,我國就于2004年8月加入該公約,成為第6個加入該公約的國家。今年是中國成為締約國15周年,同時還是粵劇、南音等25個非遺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周年。

我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截至目前,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有32個,入選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有7個,入選優秀實踐名冊的項目1個,合計40項。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目的是保護以傳統、口頭表述、節慶禮儀、手工技能、音樂、舞蹈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不由得想到了“生物物種保護”問題。生物物種保護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對象之一。生物多樣性保護一般包括了三個層次,即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對于物種保護而言,除了記錄、研究等以外,最重要的是兩種保護方法。一是遷地保護,即將需要保護的生物物種轉移到易于保護的地方,如動物園或植物園;二是就地保護,即建立各類保護地,如各類保護區、我國正在進行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的國家公園等等。其實,就地保護的核心是保護棲息地,即保護生物的生存環境。這個“環境”,不僅包括自然環境,還包括社會人文環境。

6月5日還是我國第一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得到有關領導批示的紀念日。回顧14年來我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發展歷程,總結保護與發展的主要經驗,一個非常重要的做法就是對遺產地進行整體全方位的保護,為遺產系統各要素營造良好的“棲息地”。

盡管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農業傳統技術發掘與保護、傳統農耕文化與鄉村民俗文化保護與傳承、鄉村景觀保護與利用等工作,曾經受到有關領域專家和有關部門的重視,但始自200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保護的倡議,才真正促進了農業文化遺產的系統性認識和整體性保護。

按照原農業部發布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的定義,包括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認定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和農業部認定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China-NIAHS)在內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指我國人民在與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世代傳承并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完善的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的農業生產系統。

顯然,農業文化遺產是一個復合系統,生物、技術、文化、景觀均是遺產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文化遺產系統中包含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像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中的“侗族大歌”就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中的“魚燈舞”、云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中的“栽秧山歌”“樂作舞”、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中的“稻作習俗”等先后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浙江慶元香菇傳統栽培系統中的“香菇功夫”等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蘊含于農業文化遺產系統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協調系統內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維持遺產系統的穩定性,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正因為如此,對于這些農業“非遺”的保護也就成為農業文化遺產發掘、保護、利用與傳承的重要工作,10多年來各遺產地進行了許多頗有意義的探索,積累了農業文化遺產中“非遺”保護的中國經驗:

讓“非遺”成為區域形象。“非遺”的認定和管理主體是文化旅游部門,但許多“非遺”還與農業、漁業、林草、生態環境等部門有著密切的關系。隨著遺產地政府對于農業文化遺產及其深刻內涵認識的不斷深化,讓“非遺”成為重要的區域形象符號,并通過整合部門資源、編制統一規劃、實施綜合性活動等各種方式,在農業文化遺產系統保護中實現了對“非遺”的成功保護。

讓“非遺”活態存留民間。音像記錄是一種搶救性保護措施,達到的可能是“保存”的目的;傳承人認定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帶來的可能是“小眾”的結果。而活態存留于民間應當成為大多數“非遺”保護的重要途徑,對于農業文化遺產中的“非遺”更是如此,這個“民間”就是“非遺”存在的“棲息地”。通過民間的廣泛參與,形成人人會舞魚燈、人人會唱大歌、人人會耍香菇功夫的良好局面,不僅有利于“非遺”的保護,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當地居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讓“非遺”融入產業發展。文化遺產應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農業文化遺產中的“非遺”也是如此。在保持核心內涵不變的前提下,充分發掘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并賦予其在鄉村文化振興及產業振興、生態振興中的現代意義,融入到鄉村產業發展、生態保護中,利用遺產地豐富的生物、生態、文化、景觀資源和獨特的農業生產活動和農產品開發,促進文化產業、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康養產業以及研學活動等的開展,可以大大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提高農民參與遺產保護的積極性。

“勿使其失傳”的重要指示一直是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的奮斗目標。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經驗說明,只有遺產系統結構不失衡、遺產“棲息地”不被破壞,遺產要素才能得到真正的有效保護,也才能不斷發揚光大。農業文化遺產中的“非遺”保護是如此,其他類型的“非遺”保護何嘗不是如此?

作者系農業農村部全球/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天天爱天天做天天做天天吃中文 | 亚洲欧洲日产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在线人成视频欧美 | 亚洲精品日本三级 | 亚洲无线观看国产高清 | 亚洲色天堂在线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