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與陜西佳縣簽署了院地合作框架協議,佳縣傳統棗園系統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工作有了進一步的進展。
“見過窮的,沒見過這么窮的?!笨萍疾康?span>26屆扶貧團陜北團團長張國成來佳縣后,如此感慨,“這里的貧困幾乎是無力改變的,只有棗是唯一富民的門路。”
總人口27.2萬人的陜西省榆林市佳縣,去年全年的財政總收入只有9000多萬,而全縣正常運行所需的6個億,幾乎全部來自財政。
2011年,科技部第25屆扶貧團陜北團劉耀來到佳縣,這個國家貧困縣“無力”改變的貧困讓他一籌莫展。佳縣是純山區,由于常年缺水、氣候惡劣、土地貧瘠,棗成為當地農民唯一可以換成錢的來源。當來到泥河溝千年棗園時,皮薄、肉厚、個大、核小的油棗讓劉耀看到了希望。
經過研究,他發現佳縣地處我國北方棗區的黃土高原丘陵棗區,是中國大棗原產中心之一。占地36畝、生長各齡棗樹1100余株的泥河溝千年棗園更是我國目前面積最大、株數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古棗樹群落。
如果發掘千年棗樹豐富的文化內涵,將其發展成代表佳縣的文化品牌,佳縣的紅棗產業或許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劉耀開始與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閔慶文積極溝通。隨著不斷了解,閔慶文對佳縣“千年棗園”著了迷,認為基礎較好,具備申遺條件。
這些年,閔慶文一直從事著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起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項目在中國的實施工作。在農業部和中科院的支持下,迄今為止,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云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和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都已申報成功為GIAHS保護試點。全世界16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國占據了4個。
經過充分溝通與準備,2011年10月,“佳縣紅棗產業研討會”召開。來自農業文化遺產評估、民俗、農業經濟、食品加工與安全、食品營養、林業與紅棗栽培等領域的12位專家一致認為,佳縣泥河溝千年棗園屬世界罕見,是研究棗樹栽培與演化的“活化石”,極具保護價值,經過幾千年的栽培選育,已經形成了以佳縣油栆和佳縣長栆為主的地方特色農業文化系統,獨具特色的生態環境具備生產有機產品的優勢。
專家組的意見給佳縣政府和劉耀帶來了令人振奮的信號。佳縣隨后將申遺工作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成立了申遺領導小組和辦公室。
在劉耀所寫的《佳縣泥河溝村千年棗樹群落調查報告》中,有這樣一段建議:該片千年棗樹群,是人類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完好保護刻不容緩。建議充分挖掘獨有的優勢資源,全方位、系統地策劃、保護、扶持、發展,集成新興科技、現代營銷等手段拉長產業鏈,形成文化品牌,提升價值鏈,真正讓擁有者和保護者受益。
隨著劉耀一年扶貧團工作到期,他將接力棒交到第26屆扶貧團陜北團趙鮮東手中。此次與中科院地理所簽署院地合作框架協議,佳縣的傳統棗園系統申遺工作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科技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