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利用農業文化遺產,助推鄉村振興

[ 作者:閔慶文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1-10-16 錄入:易永喆 ]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與保護是其中重要的一環。能開展高深的科學研究,還能長年行走于“田間地頭”,全國政協“鄉村振興讀書群”群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資源生態與生物資源研究室主任、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閔慶文,幾十年如一日致力于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為鄉村振興鼓與呼、學而用。本期口述紀事版邀請閔慶文委員講述他在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研究與實踐中的故事,以及對鄉村振興的思考。

我從事的科研領域,不管是氣象、生態,還是文化遺產,都與農業農村緊密相連。當初選擇農業氣象專業,想法很簡單,我從小生活在農村,所看到的農業發展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飯,就想著氣象是為農業服務的,農業氣象應該很重要。

經過大學4年的學習,我日益體會到氣象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并開始從一般氣象對農業影響的研究,擴展到如何根據氣候資源進行農業生產布局的研究,認識到農業不僅僅指狹義范疇中的種植業,還包含林、牧、漁等。攻讀碩士學位時,在導師馮秀藻教授的指導下,我的研究方向為草原畜牧氣象。在工作過程中,我又不斷發現,影響農業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氣象條件外,還有植被、地形、土壤等,這就涉及生態問題。于是在攻讀博士學位時我進入到農業生態領域,開始關注區域可持續發展問題,在導師李文華院士的指導下,選定了博士論文題目《區域發展生態學研究》。

隨著科研工作的不斷深入,我發現,對于農業生態保護與建設,除了科技、政策等層面外,還涉及傳統文化層面。比如生態農業發展,我們的祖輩早已創造了一些很好的模式,稻田養魚、桑基魚塘、間作套種等,這就需要我們在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中,不僅應用現代科學技術,還要學習過去的農業生產經驗,這些經驗就是農業文化遺產。

談到農業文化遺產,很多人并不熟悉。其實,文化遺產中本就有一些與農業密切相關的項目,比如菲律賓的梯田、歐洲的葡萄園、我國云南的哈尼梯田等,只是在世界文化遺產體系中多被稱為文化景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也有很多,如侗族大歌,里面有很多是侗族人民通過歌唱來表現四季如何生產等的內容。諸如此類的民俗、藝術與技藝,都來源于農業,并服務于農業。盡管如此,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遺產體系中農業類型占比很少,于是聯合國糧農組織于2002年發起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倡議,提出發掘與保護系統性的農業文化遺產,涉及經濟、生物、技術、文化和景觀等因素。我們在中文翻譯中加上了“文化”兩字,其目的就是反映人們利用自然資源發展農業生產的智慧。

在我看來,農業文化遺產的特殊性在于它是系統性的,包含了自然、文化等多重特征;它是活態性的,是生產者在繼續進行著的生產活動;它是動態性的,隨著自然環境、科學技術、社會經濟發展而不斷發生變化;它是多功能性的,具有生態保護、經濟發展、文化傳承、休閑康養等多種功能和價值,比如哈尼梯田與普通山地梯田相比,就具有顯著的歷史文化價值,是結構更為合理的農業生態系統,還反映了自強不息、富于創造的民族精神;它是戰略性的,對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以及糧食安全保障、生物多樣性保護、氣候變化適應等具有重要意義,比如其中豐富的品種就成為重要的遺傳資源。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就不可能“原汁原味”“修舊如舊”,而應當采取動態保護和適應性管理的措施。

因為要進行田野調查和指導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工作,我去過很多地方,每年都有相當長的時間待在鄉村。在與當地基層干部、百姓的相處中,我能夠深切感受到,他們大多最初不知道什么是農業文化遺產,甚至也不知道聯合國糧農組織、農業農村部在推進這項工作,但每每談起祖輩留下來的品種、文化與技術,他們臉上都洋溢著滿滿的自豪感。通過全球或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申報與認定,他們能更好地認識到這些遺產的價值,并使之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助力劑。

到浙江青田,這里是我國第一個全球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當地人如數家珍地介紹稻田養魚的好處和農業文化遺產品牌對他們的影響;到內蒙古敖漢旗,這里是世界旱作農業的發源地,當地以農業文化遺產品牌推動小米產業發展,成功步出國家級貧困縣的行列;到浙江湖州,這里的桑基魚塘歷史悠久、舉世聞名,雖然農業產值占比很低,但當地成功利用農業文化遺產資源,將種桑養蠶養魚發展為中小學生研學活動的重要內容,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到浙江慶元,這里是世界香菇種植的發源地,不僅可以看到當地延續了森林保育和香菇生產的理念和技術,還會欣賞到從菇農防身轉變為學生課間操的傳統香菇功夫,即使孩子們鍛煉了身體,也使傳統文化得到了傳承。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很多。

在調查中,我發現農業文化遺產地大多處于生態脆弱、經濟落后、文化深厚的地區,這需要我們不僅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傳承好傳統文化,還要推動好經濟發展,也就是要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這在農業文化遺產地有很多成功的實踐。比如通過稻魚共生,不僅有效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保護了農田生態,實現了稻與魚的綠色生產,而且通過良好的生態環境、多彩的民俗文化帶動了休閑旅游的發展,實現了農業功能的拓展,提高了就業機會和收入水平。

“十四五”規劃中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我認為,對農村來講,農業、文化與生態是聯系在一起的。鄉村的產業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是一個有機整體,鄉村文化依賴于農業與生態,農業發展也要利用生態與文化,生態保護與農業和文化密切相關。因此,在農業文化遺產地,不僅僅生產了高質量、有特色的農產品,還生產出了生態產品和文化產品。農民們一邊勞作一邊唱歌,就是一種文化,他們的勞作過程甚至就是重要的旅游資源。這也是現在很多人喜歡去鄉村體驗的原因。

干什么吆喝什么。擔任全國政協委員以來,我提交了多件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提案。我從事農業文化遺產工作已有15年,學習、研究農業農村發展也有40多年,對農業農村特別是農業文化始終保有深厚的感情與永不褪色的熱情。鑒于目前農業文化遺產還不被大家所熟知,我一直將農業文化遺產發掘和保護視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今年兩會我提交了一件提案,是關于國家公園建設要重視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方面的。2017年以來,我作為首席科學家,承擔了一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就是以國家公園試點為對象,研究生態經濟功能協同提升路徑,期望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公園提供科技支撐。我去了大部分國家公園試點區和很多自然保護地,發現里面有大量社區與居民,他們不僅在進行農業生產,而且創造了一系列具有生態保護意義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了豐富的民族文化、生態文化與農耕文化、游牧文化、漁獵文化等。

比如在三江源國家公園,藏族人民長期沿襲的草原游牧方式,就是一種生態友好型生產方式,對草原等自然生態系統具有保護作用。在神農架國家公園,人們養殖了農業重點保護物種中華土蜂,對于植被生態具有重要意義。武夷山國家公園不僅是重要生態保護地和世界自然文化遺產,而且還是紅茶和烏龍茶的發源地,茶葉更是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通過對這些農業文化遺產的認識和價值發掘,提升了當地百姓的生態保護意識和文化自信,因為他們不是簡單的放牧、養殖、種茶,他們還在保護生態、傳承文化。發展是最好的保護,當地百姓收益提高了,生態保護的意識也更強了。這件提案可以說是我長期研究農業文化遺產的感悟,也是研究成果。值得欣慰的是,這一提案得到國家林草局、農業農村部的積極評價與高度重視。

成為政協委員,使我這樣的普通科研工作者有機會了解更多不同界別、不同專業、不同行業的情況,考慮問題時不再僅從專業技術角度出發,而是自覺地站在全局的高度、國家利益的角度,用跨領域的思考,提供新的科研視角與方向。

如今,傳統文化進課本、進課堂、進校園和文化下鄉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但我發現,其中很少有人關注農耕文化。比如文化下鄉固然很重要,但還應該引導農民去發掘傳承自己的文化。在浙江省慶元縣月山村,當地人自編自導的春晚精彩紛呈,每個村民都是演員,演繹的都是身邊的故事,使用的道具是鍋碗瓢盆和農具,幾十年來越演越熱鬧。這一現象非常值得我們思考。

談到鄉村振興,不得不提全國政協“鄉村振興讀書群”。據我所察,讀書可以說是每位委員的常態,已經成為他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在群里,大家對于同一問題、同一事件或同一本書進行著不同的解讀,有系統的發言與思考,甚至有爭論。作為群主的我,則更多的是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更何況幾百人同時交流。不同主題的讀書群,通過讀書和交流,把委員們團結起來,通過線上的方式參政議政、凝聚共識,在我眼里,讀書群可以說是政協會議的延伸。

讀書,不僅要讀專業相關的,更要讀有關頂層設計的。在鄉村振興群中,我認真閱讀了《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帶給我很多提綱挈領的認知與啟迪。我所感興趣的專業話題幾乎都蘊含在里面,比如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城鄉融合發展等。特別是書中提到“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能丟,而且要不斷發揚光大”,已經成為我們進行農業文化遺產發掘保護工作的指南。

去年,我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就是把過去十幾年來寫的近百篇有關農業文化遺產的科普文章進行了梳理,匯編成三本書,即《什么是農業文化遺產——延續千年的智慧典范》《為什么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何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發展是最好的保護》。

這緣起于在鄉村行走中,我發現基層干部由于不斷換崗,很多人對農業文化遺產不是很了解,而他們在農業文化遺產發掘保護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于是我在開展科研工作的同時,還把很多精力放到了科普上,撰寫發表科普文章。沒有想到的是,這三本書出版后,不僅很快成為很多人首選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讀本,還被列為農家書屋的文化類推薦書目。這讓我感受到科學普及工作的重要性。

作為科研工作者,在開展科學研究的同時,還要思考如何將科研成果分享給社會,實現科學成果價值的最大化。科普讀物所達到的效果,是不可想象的,給予我很大的信心。后來有人告訴我,這三本書還是有些偏學術,說能不能寫一本更適應農民閱讀的書,文字更精煉,配上插圖和照片。我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要寫一本讓農民能夠真正讀懂、讀透,用深、用實的農業文化遺產科普讀物,讓農業文化遺產發揚光大,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

 

(作者系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資源生態與生物資源研究室主任,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旅游規劃設計與研究中心副主任,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副主委。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委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重農評微信公眾號2021年10月15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四 | 伊人激情在线视频 | 日韩精品秘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午夜福利不卡视频 | 视频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永久免费AV无语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