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已經持續了一段時期,疫情防控阻擊戰也到了關鍵時期,黨中央明確指出,要做好生活必需品生產供應工作,嚴格落實“米袋子”省長責任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切實抓好主副食品生產、流通、供應組織。為此,必須把握疫情給農業生產和農產品供給帶來的負面影響,精準施策,突顯農業“壓艙石”作用。
充分認清疫情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供給帶來的負面影響
農業穩,則百業穩,社會穩。為了了解疫情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供給的影響,廣東省決策咨詢重點基地國家農業制度與發展研究院成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農業農村發展影響及其應對策略”課題組,于2月中旬對165位農業從業者進行在線問卷調查。被調查者的行業類型分布情況是:67.88%從事果蔬、茶葉等種植業,21.21%從事雞、豬等養殖業,4.24%從事肥料、農藥等農資生產及銷售工作,6.67%從事農業其他相關行業。問卷調查顯示:超過88%的被調查者認為此次疫情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供給的負面影響“明顯”,甚至是造成“重大損失”;89.70%的被調查者對“如果疫情防控要到2月底甚至3月份才能告一段落,對您的農業經營是否有影響”的回答為“是”。
受疫情影響,一方面,相當部分農產品滯銷,特別是規模種養戶因農產品積壓而受損;另一方面,無論是農村還是城鎮,尤其是大中城市又存在“保供”壓力。具體表現如下:
交通受阻,供銷難。疫情發生后,各地實施嚴格的交通管控和防控隔離措施,導致很多行業物流停頓,造成了“兩難”的局面。一方面,農業生產所需的農資調運難度加大,農業生產難維持;另一方面,農產品的供需對接渠道受阻,產品積壓滯銷,比如一些花卉種植戶只能將花卉低價處理甚至銷毀,而大中城市的農產品供給緊平衡,價格有所上漲。
渠道單一,賣出難。面對疫情,全民戰“疫”推動“宅經濟”迅速增長,無接觸的線上生鮮銷售成為主流消費模式。但農業經營主體對消費者終端需求缺乏足夠了解,產品線上銷售技術支持相對不足,導致產品賣出難。我們在調查中了解到,疫情發生后,僅32%的被調查者采用了線上銷售方式銷售農產品,其中9.70%的被調查者是受疫情影響而臨時采用線上銷售,缺乏有效的技術平臺支持。同時,高達41.21%的被調查者的應對之“策”是“在家等待、聽從政府安排以及無應對措施”。這表明,在突如其來的重大疫情面前,許多農業經營主體沒有隨機應變的能力。
人工短缺,開工難。疫情期間,受交通管制、隔離防控措施影響,農業企業工人返工受阻。此外,由于防疫物資短缺,即使是有可上崗的員工,企業也不敢將他們安排到生產一線復工生產。人工短缺導致不少農業經營主體處于停業狀態。在我們的調查中,就有20%的被調查者因人工短缺造成開工難,主要為農業企業和種養大戶。
經營受損,復產難。由于農資供應緊張、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產業鏈受阻等原因,農業經營主體經營虧損現象較為普遍,甚至有些經營主體面臨著“存活”危機,尤其是季節性強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處于創業初期的經營主體。在我們的調查對象中,就有5個剛剛起步的創業者,因疫情影響,經營受阻,宣告創業失敗。
前景不明,重振難。盡管全國疫情蔓延勢頭基本得到遏制,但未來疫情持續的時間并未完全明確。如果疫情發展趨勢仍不明朗,將影響農業經營主體對未來農業發展的預期,導致農業經營重振難。在被調查者中,只有6.67%認為“疫情影響只是一時”,3.03%認為“農業是基礎性產業,未來仍具前景”,2.42%表示“對政府有信心”。而多達67%認為疫情帶來的負面效應將影響其對農業前景的判斷,尤其是一些特種動物養殖者,對未來很不樂觀。其中,13.33%擔憂“經濟下行,消費疲軟”,5.45%擔憂“資金鏈斷裂”,還有4.85%擔憂“產品價格不穩定”。
支農政策,落實難。特別時期,特別對策。為了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各級政府重拳出擊,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逆轉預期,確保經濟穩定。但是,政策如何更貼合農業行業,如何切實落實執行,依然有待研究。調查中,僅有40%的被調查者認為政府支持政策對其農業經營有幫扶效果。
綜合施策,確保農產品穩產保供、農業農村經濟平穩發展
農業生產是頭等大事,關系國計民生、關系千家萬戶。要切實貫徹落實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根據疫情發展態勢,及時調整應對策略,制定明確的疫情分區分級標準,鼓勵有條件的農村地區和農業企業在不導致疫情蔓延的前提下復工復產,暢通供需對接渠道,確保實現當前“穩產保供”的目標,為農業生產恢復和持續穩定發展打好基礎。
暢通渠道,恢復農業生產
在當前疫情防控期間,農產品的穩產保供不僅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問題,而是要暢通全程,實現信息暢通、物流運輸暢通和用工暢通。
暢通信息渠道。發揮大數據、互聯網等現代科技的作用,推動與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相關的信息網絡平臺實現對接,使信息發布更及時、更全面,最大限度化解“信息不對稱”難題。可借鑒“南方優品”、廣東“保供穩價安心”數字平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平臺以及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平臺的成功經驗,發揮大數據平臺的功能,將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相關信息發送至產供銷全產業鏈條上的相關主體,提升信息傳遞效率,實現產銷對接。
暢通交通渠道。符合條件的地區,可開辟農資供應和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打通“大動脈”,暢通“微循環”。特別是打通道路運輸通道,提升農產品運輸效率,確保生鮮農產品能按時按質按量出村進城,農資供應能及時保質保量供應。
暢通用工渠道。可為符合上崗條件的員工落實通行和上崗手續;鼓勵農業企業和種養殖大戶雇請本地員工,實行錯峰、錯時、分距安全就業,讓無法外出務工的人員實現就地就近就業;鼓勵暫時還沒有復工的企業與農業經營主體合作,采用共享員工的臨時用工方式,做到防疫與生產兩不誤,讓缺工企業、待工企業和員工實現共贏;幫助有條件的企業和種養戶適當采用機器替代人工工作。
創新方式,促進供銷對接
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但在當前防疫關鍵時期,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尤其是農產品的穩產保供工作,更需要政府發揮“看得見的手”的功能。疫情時期正是春耕生產的關鍵時期,需要政府發揮資源組織調配功能,調配農用物資,確保農業生產正常開展;要發揮政府的財政金融稅收等幫扶功能,重點幫扶非常時期遇到非常困難的農業經營主體恢復生產經營能力。
堅持線上與線下結合。要充分發揮新型流通業態和“互聯網+”優勢,健全農產品現代市場流通體系。事實證明,線上供銷網絡運用得好的農業企業和種養戶,受此次疫情的影響相對更小,也為確保疫情防控期間的農產品供應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仍然處于疫情嚴控時期,可借鑒廣東“我為廣東農產品代言”“農產品保供網紅直播”活動,組織農產品營銷推介活動,通過網絡及時把農產品信息傳遞給消費者,鼓勵“線上下單、線下無接觸送貨”,既有利于消費者居家防疫,又確保農產品保供穩價。
建立聯盟,實現“抱團取暖”
面對疫情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流通帶來的負面影響,“抱團”既是農業經營主體的需求,也是穩產保供、社會穩定的需要。
建立產銷聯盟。促進商貿流通企業、加工銷售企業和冷鏈物流企業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單個農業經營主體與相關協會、企業對接,組建聯盟,將分散的中小規模農業經營主體的農產品通過聯盟集中加工、運輸和銷售,既降低成本,又增加產品供給,讓因疫情滯銷積壓的農產品銷得了,城鎮農產品價格穩得住。
建立批零聯盟。推進大型采購商、批發商與社區零售商的聯盟與合作,暢通農產品采購渠道,降低流通成本,確保農產品穩價足量,及時供應。
建立社區聯盟。俗話說“親望親好,鄰望鄰好”。疫情防控情勢下,很多社區封閉管理,臨近社區之間更需要緊密合作,攜手共進,既要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也要攜手確保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農產品供應。臨近社區可建立聯盟,互通有無,通過“社區通”等網絡平臺,搜集臨近社區居民的農產品和日常消費品需求,與供貨商、農產品生產基地等建立聯系,采取代購集配、定點直供等方式,集中采購、運輸,到社區后再分散送貨,有效滿足居民的需求。
提振信心,謀劃長遠發展
疫情終將過去,但農業發展是長遠的。因此,要立足當下,著眼未來,既滿足當前抗擊疫情“穩產保供”的需要,又促進農業長遠發展。
用好幫扶政策,扶持“三農”發展。疫情發生以來,政府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針對農業的優惠扶持政策。在我們的調查中,針對“為應對此次疫情對您農業經營的負面影響,您期望政府在現有支持政策與措施基礎上再提供哪些支持?(自由填寫)”一問,35.15%的被調查者希望“政府給予農業補貼”,11.52%的被調查者希望“擴充銷售渠道”,還有9.09%的被調查者希望“放寬銀行貸款條件”。這些也正是政府相關部門出臺優惠政策重點支持的方向。但是,農時不等人,必須加快落實政府出臺的幫扶政策,最大限度縮短政策實施的時滯,嚴格督促基層不折不扣及時執行支農幫扶政策,幫助農業生產經營者盡快恢復生產,提振信心,夯實農產品穩定供給的基礎。
科學預判形勢,確保穩產穩收穩供。當前,我國農業生產正遭受疫情影響的同時,巴基斯坦、印度等鄰國爆發蝗蟲災害,加上2019年進入中國的草地貪夜蛾,農業生產面臨著雙重挑戰。如果疫情持續或者病蟲害爆發,將嚴重影響春耕和夏糧生產。這種情況下,一方面,要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確保農業生產順利開展,把當前的損失降到最低;另一方面,還要未雨綢繆,科學預判,做好疫情結束后可能出現的農產品消費恢復性增長應對預案,確保農產品市場供應充足。
補齊“三農”短板,促進鄉村振興。這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我國“三農”的短板,特別是農產品貿易和流通方式的短板。經歷此次疫情的檢驗,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和“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更顯智慧和遠見。疫情期間及之后,都要毫不放松地持續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補齊“三農”短板,特別要加大農村路網、電網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加快構建農產品現代市場流通體系,既實現“穩產保供”的短期目標,也為實現鄉村振興的長遠目標打好基礎。
作者簡介: 羅明忠 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導;胡新艷 華南農業大學國家農業制度與發展研究院教授、博導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村振興》2020年第3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