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葉興慶:三農工作要抓住“提成色”“穩底盤”兩大著力點

[ 作者:葉興慶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0-06-02 錄入:王惠敏 ]

2020年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做好“三農”工作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具有特殊重要性。這種特殊性體現在“提成色”和“穩底盤”上?!疤岢缮?,就是針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集中體現在農業農村發展滯后的這一現實,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把農村的短板和弱項補上,提高全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成色和含金量。“穩底盤”,就是針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國際局勢風云變幻的嚴峻挑戰,繼續發揮“三農”的壓艙石作用,穩住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市場供給,穩住農民收入和農村消費市場增長勢頭。

“提成色”要抓住短中之短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在“三農”,而“三農”的最大短板在脫貧攻堅。甚至可以認為,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邁進的進程中,絕對貧困現象的存在,是我國面臨的最短的短板?,F在脫貧攻堅已取得決定性進展,2019年底全國僅剩下551萬農村貧困人口。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貧困清零,一方面要通過加大政策、資金、工作力度,消除剩下的“存量”貧困;另一方面要建立機制、搞好監測,做好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的幫扶,防止出現“增量”貧困。

為消除“存量”貧困,需要聚焦深度貧困地區。最終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各地都要做好“掃尾”工作,全國而言“掃尾”的重點在“三區三州”。要加大對“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的督戰,對還未脫貧出列的貧困村、貧困戶逐一加大幫扶力度,對標“兩不愁三保障”,缺什么補什么。對任務較重的貧困村,要充實駐村工作隊力量。國家的扶貧增量資金應全部投向“三區三州”,各地的扶貧增量資金也應集中投向本地深度貧困縣、深度貧困村。

為防止“增量”貧困需要采取多方面舉措。第一,要提高產業扶貧質量。產業扶貧是覆蓋面最廣、受眾最多的扶貧舉措,也是最根本的扶貧舉措。脫貧成果能否穩得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產業扶貧項目能否持續經營下去。進入脫貧攻堅期以來,各地在產業扶貧方面采取了一些超常規舉措,這些“吃偏飯”的產業扶貧項目不能長期靠消費扶貧勉強撐著,必須經得起市場競爭的考驗。為此要加強扶貧企業的內部治理、完善聯貧帶貧機制,提高扶貧產業合作社和農戶的經營水平,把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放在核心位置。第二,要加大易地扶貧搬遷的后續扶持力度。脫貧攻堅期內,全國易地搬遷累計將達1000萬人,相當于7個三峽水庫移民規模,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浩大的移民工程。要想搬得出、穩得住,關鍵在于能致富。必須加快安置區附近配套產業園區的建設,為搬遷戶提供就地就近就業機會。做好職業技能培訓、用工需求信息服務等工作,多渠道開辟就業渠道。第三,要加強監測和精準救助。河北邯鄲的經驗表明,利用新農合報銷、學校繳費、交通事故處理、保險理賠等大數據,可以及時識別出因病、因學、因災等高返貧概率人群,對其中的非貧低收入戶、非高標準脫貧戶及時采取干預措施,可以有效防止已脫貧的人口返貧和新發生貧困。類似這樣的機制化解決方案,值得總結推廣。

除脫貧攻堅外,還要盡快補上農村公路和電網等公共基礎設施、供水保障、人居環境、教育質量、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社會保障、公共文化服務、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短板。需要指出的是,不能站在城市看農村的短板,而是要站在老鄉的角度看農村的短板,把老鄉最關心、最期盼改善的生產生活問題作為補短板的優先事項,把老鄉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作為衡量補短板工作好壞的最高準繩。各地農村發展很不平衡,最需要補的短板千差萬別,不能全國一盤棋、一刀切、齊步走。農村的發展變化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對農民生活習慣的改變要有歷史耐心,不能把城里人的主觀意志強加到老鄉身上?,F在要補的是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對標的短板,而不是與現代化目標對標的短板,不能跨越發展階段盲目攀比、揠苗助長。

“穩底盤”要抓住穩產增收

我國經濟之所以回旋余地大、具有較強韌性,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業農村可以發揮穩定器作用。農業的穩定發展,可以為穩物價、惠民生提供物質基礎。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可以為穩消費、擴內需提供購買力支撐。在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的情況下,穩住國民經濟這輛大車,必須穩住農業農村這個“底盤”。

穩農業,要突出糧食和生豬。我國糧食產量已連續5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要站穩這個臺階迫切需要注入新的動能。從種糧農民來看,要保持其種糧積極性,必須使其獲得基本收益。為此,要推進統防統治、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生產性服務業,降低糧食生產成本,提高糧食生產便利度;調整完善稻谷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在合理確定收購量、確?!包S箱”支持量不超標的前提下,穩定甚至提高最低收購價水平;推進稻谷、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提高風險損失補償力度;促進種植結構調整,發展有市場需求的優質糧食生產,通過產銷對接、品牌推廣等途徑實現優質優價。從主產區來看,要保持其抓糧積極性,必須使其獲得足夠利益激勵。為此,要用好產糧大縣財政獎勵制度,提高糧食在確定財政轉移支付規模中的權重,緩解其財力緊張局面;用好新增耕地指標調劑制度,優先安排產糧大縣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耕地指標跨省域調劑使用;發揮好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的激勵效應,優先安排產糧大縣農產品加工用地指標,促進縣域經濟發展。至于生豬,要在恢復產能中優化產能,注重發展標準化綠色化規模化養殖,注重與環境容量相適應;要把握好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在市場價格高位運行、已釋放出補欄增養強烈信號的情況下,政府的作用應主要放在加強防疫體系建設、促進養豬科技進步等方面,不宜層層下達頭數指標,避免新周期到來后的賣豬難。

促增收,要多措并舉。實現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需要年均增長7.2%。2011-2019年的9年間已實現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3%,提前實現翻番目標。但要看到城鄉之間、農村不同群體之間依然存在巨大的收入差距,受宏觀經濟形勢影響農民務工人數和工資水平的增速都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農業站上新臺階后增速也趨于下行,保持近年來農民收入增長速度跑贏城鎮居民收入和GDP 增速的局面殊為不易。應從挖掘農業生產、加工、物流、營銷、服務等全產業鏈價值,促進鄉村經濟多元化中拓展農民增收空間。以農業為基礎,以農民為主體,以合作社為平臺,向二三產業延伸,提高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程度,是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農業價值鏈的必由之路,是提高農民就業充分程度、更多地分享增值比例的必由之路。在鄉村發展二三產業,不能照搬城市二三產業的做法,也不能簡單復制過去發展鄉鎮企業的做法,必須根據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發揮鄉村人文、生態等特色資源優勢,貫徹新發展理念,走高質量發展之路。要破解人才短缺這個最大瓶頸制約,在培養鄉土人才的同時,引進懂技術、會經營、有情懷的各類人才入鄉創新創業。促進鄉村二三產業項目落地,必須為其提供可落之地,這就需要針對鄉村二三產業地域分散、多產業融合等特征,加大點狀供地、混合用地等土地管理制度創新。此外,要繼續促進農民工人數和工資水平雙提高,發揮工資性收入在農民收入增長中的支撐作用。特別是要采取措施對沖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民工就業的不利影響,把疫情對農民增收的影響降到最低。一方面,各地要立足當前,盡快把精力轉到抓經濟發展上來,盡快從“封”轉向“通”,恢復道路交通;盡快從“宅”轉向“動”,在落實好防護措施的前提下,該復工的盡快復工,該外出務工的有序外出務工。另一方面,各地也要著眼長遠,清醒認識到疫情對我國部分產業、特別是農民工就業較多的產業可能帶來的深刻影響,加強和改進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使他們能夠盡快適應這些產業的業態變化對職業技能的新要求。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三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 亚洲性爱免费视频网 |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第一区在线 | 最新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中文字乱码亚洲∧V日本亚洲 | 亚洲精品在看在线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