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終牢牢掌握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權。《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作為黨關于農村工作實踐探索和制度建設的最新成果,把黨管農村工作的傳統、要求和政策,以黨內法規形式確定下來,是新時代黨管農村工作的總依據。《條例》在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五個方面規定了具體工作任務,把黨的領導落實在了農村工作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在制度上確保了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
一、加強黨對農村經濟建設的領導
一是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我國是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在今年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下,習近平總書記對春季農業生產工作再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我國糧食產量自2003年從8614億斤的低谷中爬出,到2019年產量達到13277億斤,產量穩步提升,供給總量充裕。同時也需看到,我國糧食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的狀態,生產基礎尚不穩固,糧食播種面積近年來連續下降,種糧效益持續下滑,規模經營主體的種糧積極性受到影響。這些問題警示我們,對待糧食安全,必須繃緊神經,不可放松,不能麻痹。要貫徹落實《條例》,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嚴守耕地紅線,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要加大力氣狠抓農業生產保障供給,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穩定提供有力支撐。
二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條例》指出,要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致富。近年來,我國在農業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等方面積極探索,促進了農業農村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為推進農業轉型升級打下了一定基礎。但是,農產品供求結構失衡、資源環境壓力大、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乏力等問題仍然存在,需要繼續堅持問題導向,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的重要手段。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具體而言,就是要通過統籌糧經飼種植結構、發展規模高效養殖業、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推進農村電商發展等方式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通過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賦予雙層經營體制新的內涵,不斷提高農業經營效率。實現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三是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工作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響并持續推進脫貧攻堅戰。經過多年的艱苦奮戰,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脫貧攻堅戰力度之大、規模之廣、成效之顯著前所未有,建立了中國特色的脫貧攻堅制度體系,譜寫了人類反貧困史上的輝煌篇章。同時,需要清醒地認識到,目前脫貧攻堅剩余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全國還有52個貧困縣未摘帽、2707個貧困村未出列、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未全部脫貧,特別是“三區三州”,可謂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是必須集中力量啃下的“硬骨頭”。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再次指出,脫貧攻堅戰不是輕輕松松一沖鋒就能打贏的,從決定性成就到全面勝利,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依然艱巨,決不能松勁懈怠。《條例》指出,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和擴大脫貧攻堅成果。我們黨要切實貫徹總書記指示和《條例》的要求,聚焦深度貧困地區,落實脫貧攻堅方案,著力改善深度貧困地區發展條件,解決深度貧困地區群眾特殊困難,對沒有勞動能力的特殊貧困人口要強化社會保障兜底,實現應保盡保。同時,在已脫貧摘帽地區,要著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對存在返貧風險的近200萬和存在致貧風險的近300萬人群實施針對性預防措施,開展監測預警,及時提供有針對性的幫扶,加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等后續工作力度。
二、加強黨對農村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領導
一是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機制。《條例》指出,要完善基層民主制度,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豐富基層民主協商形式,保證農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健全村民自治機制,關鍵是要健全村黨組織。應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村黨組織全面領導村民委員會及村務監督委員會、村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組織和其他經濟組織,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議事決策機制、監督機制,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村級重大事項決策實行“四議兩公開”。
二是掃黑除惡鞏固基層政權。《條例》提出,黨管農村工作要嚴厲打擊農村黑惡勢力、宗族惡勢力,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嚴厲打擊暴力恐怖活動,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農村社會公平正義,堅決取締各類非法宗教傳播活動,鞏固農村基層政權。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就對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掃黑除惡要與反腐結合起來,與基層‘拍蠅’結合起來,既抓涉黑組織,也抓后面的‘保護傘’”,強調“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是鏟除黑惡勢力滋生土壤的治本之策、關鍵之舉,務必把這個基礎夯實筑牢”。農村黑惡勢力啃噬農民群眾的獲得感,侵蝕黨的執政根基,捍衛農民群眾的切實利益,必須堅決拔除這些毒瘤。“掃黑除惡”寫入《條例》,意味著這項工作被納入黨管農村工作的重要任務,為農村掃黑除惡常態化增強了機制保障,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建設風清氣正、和諧穩定農村的決心和斗志。
三、加強黨對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領導
一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承載著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條例》指出,要在農民群眾中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傳教育,建好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加強黨管農村工作,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要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采取符合農村特點、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有效方式,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農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二是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條例》在黨的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方面提出,要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推進移風易俗。要立足鄉村文明,吸收城市文明及外來文化優秀成果,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推進誠信建設,強化農民的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集體意識、主人翁意識。要把推進文明鄉風建設作為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務來抓,力爭通過3到5年努力,農村陳規陋習蔓延勢頭得到有效遏制,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親敬老等社會風尚更加濃厚,農民人情支出負擔明顯減輕,農民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三是深入開展農村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樹標桿、立典型”能夠引導農村社會的價值取向,是創建精神文明的有效舉措。要充分發揮社區、學校等機構的作用,加強教育宣傳和引導。通過評選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等方式,倡導誠信道德規范;通過開展好媳婦、好兒女、好公婆、最美鄉村教師、醫生、村官等評選表彰活動,樹立道德模范。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增強群眾自我管理能力,引導鄉村社會向好向善,促進提升鄉村社會整體文明程度。
四、加強黨對農村社會建設的領導
一是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黨在農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城鄉差距大最直觀的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農村基礎設施不足和公共服務落后是群眾反映最強烈的民生問題,構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落實《條例》任務,應大力發展教育、醫療衛生、養老、文化體育、社會保障等農村社會事業,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加快推動公共服務下鄉,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升農民生活質量。農民就業是農村最大的民生,有活干、有飯吃、有穩定收入是農民幸福感、安全感的基礎來源。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各項舉措的加快實施,農民工就業形勢逐步回暖,但農村勞動力就業總體形勢仍十分嚴峻。在非常時期要把擴大農村就業作為“六穩”“六保”的重要內容,深入挖掘農村就業潛力,進一步擴大農村“以工代賑”范圍和規模,重點支持村內道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基礎設施建設,吸納暫時無法外出的農民工在本地就業。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返鄉留鄉農民工就業,創新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培訓方式,增強就業創業能力,帶動農村勞動力就業增收。
二是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治理有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隨著《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頒布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修訂,以及《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的陸續出臺,鄉村治理進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新階段。加強鄉村治理是夯實黨在農村執政根基的固本之策,要堅定不移發揮好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核心領導作用,實施農村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提升行動,選好配強村“兩委”班子特別是村黨組織書記。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探索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有效形式,健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打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
五、加強黨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
一是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和《條例》要求,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大力推進綠色興農。繼續加大對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開展農業節肥節藥行動,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著力推進畜禽糞污、秸稈、農膜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下大力氣治理白色污染。加強農村水環境和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穩步推進農用地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利用。要通過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
二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也是農民群眾的深切期盼。隨著農村廁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等任務的扎實推進,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率都得到大幅提高。要以學習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突出重點,進一步分類推進農村廁所革命,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整治,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動員農民群眾開展村莊清潔和綠化行動,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任務,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干干凈凈迎小康。
《條例》自始至終貫穿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黨全面領導農村工作的“指南針”。我們要統籌好黨管農村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工作,把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轉化為重農強農、推動鄉村振興的行動優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障。
作者系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司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雜志社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